二十年节气之谷雨

楚然的笔记 2025-04-22 12:06:56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大约每年的4月19到21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30度时,我们就迎来了谷雨。

《群芳谱》说,「谷雨,谷得雨而生」。因为春雨的滋润,农作物的播种生长也很顺利。《七十二物候》说,「三月中,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在这里下雨的雨读得是第四声,作动词,用雨水来滋养谷物的意思。谷雨前后,降雨量增多,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尤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的到来,意味着气温逐渐回升,寒凉的天气已经过去,阳光灿烂的日子,温度适宜的天气,姗姗而来了。

在这个美好的时节里,细细密密的雨丝,伴随着舒适的和风,悄悄地走进夜幕,柔柔美美地飘洒。

放下手头繁琐事物,迎着细雨去走一走,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在与自然物候的迎来送往之间,人们愈发珍惜“天人共好”的绚丽阳春,自此,谷雨三候也随风而至。

谷雨三候传/统/二/十/四/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谷雨分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以下是对谷雨三候的详细解读:

1一候,萍始生

萍,水草也,与水相平故曰萍,漂流随风,故又曰漂。谷雨雨水充沛,浮萍开始生长。

2二候,鸣鸠拂其羽

鸠,即鹰所化者布谷也。拂,过击也。此时,布谷鸟拍动羽翼四处飞翔鸣叫,似在提醒人们开始播种。

3三候,戴胜降于桑

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尔雅》中有注曰:“头上有胜毛,此时恒在于桑,盖蚕将生之候矣。”戴胜是一种头顶有冠毛的黄白斑纹小鸟,栖息于农家种植的桑树与麻树之中。

谷雨节气风俗

1谷雨茶

谷雨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那么第一是谁呢?是明前茶,清明前采制的新茶叫“明前茶”,是新春的第一出茶)经过了春天的洗礼,这波茶叶往往色泽翠绿,香气怡人,那一缕缕的香,淌悠悠深巷,清酌一盏,灵味古传。

自古以来的文人墨客,都对谷雨茶情有独钟,宋代大文豪苏轼,在《留题显圣寺》中写道:“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明代的文征明也在《闲兴》中诗云:“莫道客来无供设,一杯阳羡雨前茶。”清代的郑板桥在自己的《七言诗》中,也有“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的诗句。

2禁蝎咒符

农民都是靠天吃饭的,所以便有了谷雨“禁蝎”的民俗,这是老百姓希望驱除害虫,渴望丰收平安的一份心情。山西、陕西、山东一带很常见这种民俗,通常是通过“画符”的方式来“禁蝎”。

清乾隆六年《夏津县志》记:"谷雨,朱砂书符禁蝎。”

3杀五毒

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

4渔家祭海

谷雨时节正是春海水暖之时,百鱼行至浅海地带,是下海捕鱼的好日子。民间流传“骑着谷雨上网场”一说。

为了能够出海平安、满载而归,谷雨这天渔民要举行海祭,祈祷海神保佑,场面十分隆重。山晚樵渔间回环的是挡也挡不住的谷雨的气息。

谷雨节气物候现象

初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

意思是说:谷雨节气之后五日,降雨量逐渐增多,浮萍开始生长;再五日,布谷鸟、斑鸠等开始翩翩起舞,提醒人们抓紧时间进行播种;又五日,则戴胜鸟常飞降于桑树上。

谷雨节气养生

谷雨时节已至暮春,在南方,谷雨后开始有炎热之感,常伴有夜雨昼停的天气,潮湿多雨是此时的气候特点。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易损阳气,易伤脾胃。如人们的起居饮食稍有不慎,则容易感受湿邪,出现食欲不佳、便溏腹泻、身体困重、关节肌肉酸痛不适等脾虚湿困症状。

故而谷雨养生,除顺应春天之养肝、护阳外,还应重视健脾祛湿。

1起居:夜卧早起以养肝

春季,人们的作息安排要进行调整,晚睡早起(这里的晚睡是指适当比冬季晚睡一些)。春季早起后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可以顺应春季的升发之机,促进体内外的气体交换和吐浊纳清,使人精力充沛。

2着装:早晚保暖防受凉

谷雨时节早晚温差较大,外出应注意增减衣服。但也要防止因穿得过多出汗脱衣而着凉,尤其要注意切勿大汗后吹风。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着凉后很容易导致旧病复发。

3饮食:健脾益气利水湿

谷雨节气之后,空气湿度加大,温度逐渐升高,易形成湿温之邪。“湿困脾土”则会引起食欲不振、腹部胀满、身体困重、肌肉关节酸重、大便黏腻或不成形等问题。可选择一些具有祛湿作用的食品,如白扁豆、淮山、芡实、薏仁、赤小豆、冬瓜、陈皮等。但忌吃生冷肥腻之物,以免进一步损伤脾胃,加重体内湿气困滞。

谷雨节气还可适量饮茶祛湿热。谷雨前后是采茶的高潮时期,明代《茶疏》中谈到采茶的时节:“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正所谓“茶煎谷雨春”,谷雨茶是指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其茶叶细嫩清香,味道上佳,香气怡人。

谷雨期间天气转热,雨水较多,南方地区易现湿热交蒸之象,人们常感头目昏朦,困倦欲睡。此时适当饮用谷雨茶(特别是绿茶),能清热利湿,化浊醒神,畅通人体气机,一扫疲乏困倦症状。

但要注意的是绿茶性凉,空腹多饮易伤胃损阳,故宜饭后饮用。另外,茶叶中含茶碱和咖啡碱成份,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兴奋作用,晚上饮用会影响睡眠,故失眠、多梦的朋友晚上不宜喝茶。

4运动:和缓舒展解春困

谷雨节气增加运动量有助于排出体内湿气。但运动要忌涉风受寒,宜多参加慢跑、跳绳、打球等有氧运动,还可以打太极、练瑜伽、散散步,多做舒缓运动,切忌出大汗。

5情志:心态平和、力戒躁怒

谷雨时节,降雨增加,空气湿度大,加之人体肝气旺盛,易影响脾运化水湿功能而出现湿气加重,导致人的情绪波动,或急躁易怒,或抑郁低落。

若情绪郁闷,肝郁化火,湿热内生,可影响内分泌功能,在皮肤方面引起痤疮等问题。高血压患者如果大怒,使血压陡然升高,会增加中风的危险。因此在谷雨时节要保持心态平和、情绪乐观,遇事不要急躁,学会自我减压。

谷雨节气养心

过了谷雨之后,我们就会进入立夏。

立夏有一半已经落到了巳火这个阶段。巳火和丙火,以及后面的午火丁火,都代表了心脑血管相关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在谷雨这个节气做好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工作和调理工作。

首先,心脏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是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这一点毫无疑问。

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说:「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

古人认为,我们的心脏不仅仅有肉身之心,而且它还与我们的精神意识状态密切相关,也就意味着心主神明。

我们现在在日常语言中,也能感受到心这个词语所代表的力量。比如说我们说要围绕中心、做最核心的事情、中心,其实这都体现了心这个词语在五脏六腑中最关键的作用。

它是所有血脉共同的枢纽。无论是脾肺肾肝胆,所有的气血都要汇聚到心脏这里,在心脏这里进行分配,所有的气血都要从这里出发,前往所有的脏腑,同时心也会收集每个脏腑发来的信息,然后对它加以调整。

心又和人的精神密切相关。当我们说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好的时候,我们说他心明眼亮、心气高、心量大。其实这都说明这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不错、气志昂扬,做事情非常清晰。我们这里都用了带有心的词语来描绘他。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就是血液。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灵枢.本神》中说「心主神志」,即是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神随着个体的发育、成长、消亡而发生发展和消亡,它是先天精气所化生,胚胎形成的时候,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在这里舍的意思就是居住的意思。心脏不仅仅包含肉身之心,它还包含了精神气质心理方面的无形之心。

谷雨节气养三脏

1防伤脾

谷雨时节是春夏季节交替时期,此时肝气渐弱,脾胃功能渐旺,人的消化能力逐渐增强,有利于营养的吸收,此时应适当进食补血气的食物,但不能像冬天一样大补。

谷雨节气空气湿度大,而脾为湿土之脏,当湿邪犯脾时,反而易致脾失健运、脾胃不和,而出现食欲不佳等不适。因此,谷雨养生要注意养护脾胃,在饮食上须加以配合。

此时除了适宜食用健脾祛湿的食材外,还可适当食用春季的新鲜野菜,如荠菜、菠菜、马兰头、香椿头、蒲公英等,以清热解毒、醒脾开胃。

此外,养脾还需注意细嚼慢咽,平日七分饱、不食冷、少食甜,少久坐,少思虑,不逞强,有空常按足三里。

2祛胆热

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很多人都会出现偏头痛、眩晕、咽痛、眼红、血压升高等不适。这些问题多集中于肝胆,可以通过按摩或敲打肝经和胆经来缓解。

日常要注意避免熬夜,饮食上可食用具有滋润作用的食材,如银耳、桑葚、蜂蜜等,以滋润生津、益阴柔肝,防止肝阳过亢。

另外,要收敛胆火、滋补肝木,推荐给大家乌梅白糖三豆饮。做法是准备黑豆(黑豆要用黑皮绿瓤的)、黄豆、绿豆各20g,乌梅5~10颗,白糖2勺。将所有材料置于砂锅中,加水没过豆子三指节,熬2小时即可。此饮能清肝胆之热,补亏虚津液。

但要注意的是,乌梅为药用乌梅,可到正规药店购买;此汤饮不宜隔夜食用,当日煮当日喝最佳。

3补肝血

春季应肝,很多人在春季会有困倦乏力的感觉,这是因为肝血不足而导致阳气生发不足所致。对于有这种症状的人,可尝试用菊花和枸杞子加大枣和蜂蜜来泡水喝,即可有效缓解困倦劳累之感。

另外,中医认为,肝藏血而能视物。长时间用眼过度不仅会影响视力,还容易损伤肝血。故而,谷雨时节最需护眼。

谷雨节气推荐按摩穴位

1太冲穴

谷雨时节,人体阳气生发,容易出现肝火旺盛的情况。经常按摩太冲穴,有明显的疏肝泻火的功效。太冲穴在拇趾、次趾夹缝延长线向脚背方向二横指后的凹陷中,用拇指指腹适当用力按揉,找到痛感最强的点,然后朝大脚趾缝方向反复推揉。

2阴陵泉

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也是祛湿要穴。该穴位于人体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取该穴道时,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每次左右腿穴位各按摩60下,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即可,以穴位感到酸胀为度。

艾灸:扶正祛湿

针对谷雨时节湿温兼夹、易伤脾脏的特点,艾灸可达到温阳、利湿、通脉的目的。一方面能改善脾胃运化功能,祛除湿气,另一方面可扶助正气,未病先防。

1穴位一:足三里

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灸足三里能预防疾病,强筋壮骨。可用艾条悬灸,即点燃艾条后置于距离皮肤约3厘米处,用悬灸法灸20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红晕而不感到灼烧疼痛为度。

2穴位二: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人体前正中线,肚脐上4寸处,可用艾条悬灸。中脘穴是八会穴之腑会、胃之募穴,有温中健脾、行气止痛的功效。

3穴位三:天枢穴

中脘穴位于人体腹部,肚脐旁开2寸处,可用艾条悬灸。艾灸天枢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胃动力,有助于治疗腹胀、肠鸣、泄泻、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

0 阅读:2

楚然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