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不突出?摄影太杂乱?听我一句劝:先从“取舍”学起吧!

一笑墨知 2024-10-26 16:08:52

无论是绘画还是摄影,新手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贪多”——什么都想纳入画面之中,造成画面杂乱,主体不突出或者压根就没有主体。那么,一笑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视觉元素中,做出最智慧的“取舍”?

首先,立意先行,心中要有“主”。

一切的开始,都源于那个闪光的念头——立意。就像厨师决定今晚要做哪道大餐,画家和摄影师首先要明确自己要表达什么,是山川的壮丽,还是市井的烟火?比如,画山水时,你是想捕捉艳阳下的明媚,还是风雪中的坚韧?这一步,就像是给创作定了个GPS,指引着你前进的方向。

有了方向,接下来就是“取舍”的艺术了。黄宾虹老爷子说得好:“对景作画,要懂得舍;追写物状,要懂得取。”这句话道出了取舍的真谛:

1、面对眼前的风景,你不能一股脑儿全搬进画里或镜头中,得学会挑挑拣拣。

在中国山水画中,艺术家们往往取山的主体,将其置于画面的主要位置,以稳定全局。而其他细节,如江上的树木或江岸的渔舍,则常常被舍去,以突出主题,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深度。

而摄影则要复杂一些。摄影似乎天生就具有一种“全面”的特性。在摄影中,取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例如,通过调整焦距和景深,摄影师可以决定哪些元素应该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哪些则应该模糊或虚化,从而引导观众的视线和注意力。此外,通过后期处理,摄影师可以进一步强化或削弱某些元素,以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2、在创作中,要学会挑选最符合你的主题的元素予以表现。

1956年夏,李可染到桐庐画富春山水。有一天,意在画茅茨农舍,画好了,总感到画面的农舍不醒目,愈看愈不满意。当晚临睡前,取出画作在灯下细看,忽然他似乎有所悟,竟把这幅画占画面三分之一的近景部分全给涂了,留着中景与远山,这么一来,农舍在画面上“跳了出来。画家满意了,当天晚上,他美美地睡了个通宵。这就关系到一幅画的取舍,他说:“取多了,如贪财,反使心里不舒服。”

李可染《家家都在画屏中》

在人物画方面,南宋画家梁楷的《太白行吟图》,除了主体人物之外,没有其他任何衬托物象,这种大胆的取舍强化了李白的人格品质和浪漫主义情怀。

梁楷《太白行吟图》

更有代表性的,例如:

齐白石的《山居翠竹图》则通过舍去人物,仅画了两只鸡,让人更加体味出田园的静谧与情趣。

宋代许道宁的《渔父图》,以山为主体,渔船点睛,江岸人骑作陪衬,其余一概舍弃。这样的处理,使得画面既有重点又不失层次,真正做到了“取舍得体”。

许道宁《渔父图》

其实,艺术创作就像是在超市购物,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视觉元素),你得做个理智的消费者,既要满足自己的需求(创作意图),又不能贪心(过度堆砌元素)。

所以,下次当你站在画布前或举起相机时,不妨先问问自己:“我要表达什么?哪些元素是不可或缺的?哪些又是可以舍弃的?”记住,艺术创作的魅力,往往就藏在这看似简单的“取舍”之间。

0 阅读:0

一笑墨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