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丰田凭借其首创的油电混动技术,成了当时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佼佼者。
但为何到了真正的新能源时代,丰田却不行了呢?
这两天,一家名为《芝能汽车》的媒体发布了一篇名为“丰田普锐斯前挡风玻璃摄像头:成本分析”的文章。
文章中指出,摄像头模块的零售价格(售后)为1149美元,采用512 MB的LPDDR4 SDRAM和一颗5.4百万像素的BSI CMOS传感器, 实际的成本估算为80美金左右。
成本80美金的摄像头,卖到终端的价格为1149美金,翻了14.36倍。这还没算80美金的成本中,还有多少能优化的空间。
所以,丰田想要像国内造车新势力一样,开发出一款能在市场中有一定竞争力的产品,你们估算一下,它要投入多少成本。
这两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突飞猛进。很多国外汽车品牌表示,这些新车没有太多技术含量,自己也能搞出来。
事实上,如果不惜一切代价,通过向供应商采购零部件再自己回去组装的方式,确实能攒出一台。问题是,这种车几乎没有系列化的可能,同时,“万国舰队”的稳定性、可靠性也会有很大问题。
作为参考,丰田氢燃料汽车在很多零部件供应商都为丰田自己旗下公司的情况下,单车售价依旧高达70万元人民币,已经充分说明问题。
而国内造车新势力,基本都是自己研发提出技术要求,再向供应商下单,这样新车的技术路线就能得到延续,同时成本也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
更可贵的是,国内如比亚迪这样的车企,已经实现了全产业链的低成本运行。这就好比一罐可乐,可口或百事可以做到2.5元一罐,而其他品牌成本都要3.5元甚至4元一罐,还谈什么竞争力?
因此,丰田想要在电动汽车领域获得突破,首先要大幅降低采购成本,不然就是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