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光鲜的数字背后是资本精心设计的"三头吃"陷阱,上游供应商把隔夜菜做成料理包,利润率直接翻三倍;中游餐饮店砍掉后厨开支,翻台率飙升50%;下游消费者吃着加热料理,却要支付现炒菜的价格,某上市预制菜企业财报显示,其毛利率高达60%+,比茅台还高出将近8个百分点——原来真正的酱香科技在这里。

更魔幻的是"去厨师化"运动,某连锁餐厅老板得意洋洋地炫耀:"我们现在后厨只要三个大妈,一个热它(热水煮或者微波炉),一个拆它(预制菜包装),一个摆它(摆盘撒上葱花等)。
资本用工业化流水线干翻华夏千年厨艺传承,把中华美食变成标准化的化学方程式。当"锅气"变成流水线上的条形码,我们吃的究竟是食物,还是资本游戏的道具?

"您点的鱼香肉丝,请慢用!"服务员端上一盘热气腾腾的菜,油光锃亮的食材裹着黏稠酱汁,搭配得恰到好处,夹起一块送入口中——等等,这味道怎么和外卖的18元套餐一模一样?难道前天外卖我点的是他们家?赶紧拿出手机查看,结果你知道的,两家餐厅一点关联都没有。
我环顾四周,后厨方向传来此起彼伏的"叮"声,像极了iPhone的默认铃声,恭喜你,又解锁了一家预制菜餐厅。
这就是2024年之前,中国餐饮业终极魔幻现实:全国的餐馆后厨正在集体退化成微波炉操作间。

预制菜曾被誉为"餐饮业的印钞机":中央厨房统一配送,省下80%后厨面积;料理包3分钟出餐,翻台率飙升;标准化菜品让米其林大厨下岗,初中生都能当主厨。数据显示,使用预制菜的餐厅利润率能提升7%,真某夫、吉某家等连锁品牌预制菜比例高达80%以上(数值来自新浪财经)。
但2024年的财报揭开了皇帝的新衣:味某香营收暴跌21.53%,某井速冻菜肴增速从58.19%断崖至0.4%,某茶餐厅千万级存货沦为"过期炸弹"。更讽刺的是,宣称"全面去预制菜化"的南某香,反而实现单店日均3.5万元营收——资本算盘终究打不过人间烟火。

当60%消费者愿为"锅气"买单,当"现炒直播"成为餐厅流量密码,这场反预制菜运动早已超越食品安全范畴,演变为一场现代人对工业流水线的绝地反击。
6元料理包变身68元"招牌菜",消费者怒斥:"我花的是厨艺溢价,不是微波炉电费!",更有消费者自嘲:"吃预制菜就像开盲盒,只不过里面是未知剂量的防腐剂。"
杭州新人5000元婚宴吃出七成预制菜,更有爆料,某品牌酸菜鱼被曝"保质期比婚姻还长",网友调侃:"建议以后定情信物改成预制酸菜鱼吧!让爱情永不过期。"
预制菜让八大菜系变成八大调料包",川菜大师高呼:"锅铲碰撞声才是中餐的灵魂BGM"
更致命的是信任崩塌,某中学"预制菜进校园"事件,家长围堵教育局高喊:"我们交的伙食费不是塑料费!"美团数据显示,标注"拒绝预制菜"的餐厅搜索量暴涨300%,某火锅店打出"现切羊肉全程直播"的招牌,排号高达180多位,这届消费者坦言:我们可以接受方便面,但拒绝被当傻子。

安徽阜阳梅菜扣肉预制厂家的生产环境让人触目惊心!记者暗访时发现车间里污水横流,制作扣肉的竟然是冻肉,还是未经处理的槽头肉,就是含有淋巴和腺体的垃圾肉,里面可能隐藏着各种瘤子和甲状腺体。这些厂家为了降低成本,无所不用其极。

预制菜在工厂流水线上生产时,往往会遇到两个大问题:防腐剂的使用和低成本控制,在运输和冷链过程中,供应商为了降低成本(全程冷链成本很高),可能无法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为了确保食品不会变质,防腐剂是必不可少的,添加多与少全凭良心。

预制菜本无罪,日本"味之素"用预制菜复刻怀石料理,美国西斯科为70%餐厅供应半成品却鲜有争议,问题出在中国特色的"魔改赛道":
1.定义混乱:即食、即热、即烹、即配一股脑的全叫预制菜,让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和袋装的僵尸肉料理包误认为亲兄弟,其实不添加防腐剂,统一制作配送的半成品并不是预制菜。
2.标准缺失:"佛跳墙预制菜"可能执行水产标准,也可能按速冻食品标准,检测人员直呼:"我懵了"。
3.渠道畸形:85%销量依赖B端(商家用户),导致C端(消费者)认知被外卖料理包垄断,形成"预制菜≈科技狠活"的集体创伤。
当某企业把"学生群体"悄悄移出预制菜推荐名单,当315晚会曝光黑作坊用淋巴肉做料理包,这个行业正在为早期的野蛮生长付出代价——消费者抛弃它的速度,比料理包加热还快。

写完这篇文章时,楼下的小餐馆飘来了熟悉的香气,我突然顿悟:打败预制菜的从来不是技术与狠活,而是那缕穿透钢筋水泥的烟火气,或许餐饮业的未来,不在于彻底消灭预制菜,而是给效率留点喘息空间,给人间一点烟火气,——毕竟,我们谁也不想活在《黑客帝国》的营养液世界里,连妈妈的味道都要靠代码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