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刚过,一位网友补完牙后就刷到一条推送:"中国糖果兴衰史",大数据精准得仿佛在伤口撒糖:"牙疼警告还没消停,你就让我回忆大白兔?"
这荒诞的巧合,恰似中国糖果产业的缩影——曾经甜到发齁的黄金年代,如今只剩下一口"酸涩的余味"。

1. 大白兔:那个时代的“奢侈” 食品
1959年诞生的"大白兔"奶糖,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硬通货,当奶粉还是奢侈品时,"七粒大白兔等于一杯牛奶"的广告词,让这颗奶糖成了家长眼中的"营养补剂"。包装里那张食之无味的糯米纸,甚至被老一辈当成"淀粉福利"让孩子吃掉。靠着稀缺性和情感绑定,大白兔从上海弄堂火到尼克松访华国宴,成为初代"国潮顶流",小时候村里小卖部只卖两种糖,普通糖只需要1分到2分一颗,大白兔奶糖是1毛一颗。

2. 徐福记:散装称重的"年味经济学"
1992年登陆东莞的徐福记,把糖果做成了春节的"刚需",40种口味的"新年糖"礼盒、超市散装称重专柜,让它在90年代成为年货界的"霸王龙"。巅峰时期,徐福记年销售额破亿,连富士康老板郭台铭结婚都豪掷66万包喜糖,散装糖果的"抓一把"仪式感,承包了80、90后的集体记忆。

3. 外资入局:巧克力与奶糖的"甜度大作战"
当费列罗的金球、德芙的丝滑广告攻占电视屏幕时,中国糖果市场进入"土洋混战"时代,阿尔卑斯的硬糖、马大姐的酥糖、金丝猴的"三颗抵一杯奶"广告,共同撑起千禧年前后的零食江湖。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糖果市场规模突破200万吨,人均年消费量比1980年翻了4倍。

1. 健康焦虑:从"营养品"到"糖衣炮弹"
随着我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消费者开始对高糖食品"祛魅",一块徐福记酥糖含糖量超60%,抵得上世卫组织两日推荐摄入量。年轻人一边在健身房挥汗如雨,一边把"控糖"写进小红书笔记,2024年数据显示,传统糖果市场规模较1990年萎缩33%,"抗糖党"已达3亿人。

2.零食革命:果冻、辣条、坚果抢了奶糖的C位
当00后把年货清单换成辣条、果冻、坚果、甚至螺蛳粉,糖果的"年味刚需"地位彻底崩塌,坚果礼盒用"健康"包装收割中产,网红糕点靠颜值霸占朋友圈,连巧克力都要打着"72%可可"的旗号洗白自己,有网友吐槽:"现在超市糖果区,只剩婚礼采购员和大爷大妈在徘徊,他们对糖果有更深的记忆和情感联系。"

3. 渠道围剿:直播间里没有大白兔
电商平台把糖果从"仪式感消费"变成"凑单赠品",便利店货架被日式软糖和蛋白棒挤占,更致命的是,传统糖果企业线上转型迟缓——2023年最受欢迎新春糖前十名排行中,外资品牌占据7席,徐福记成了前十中唯一的"本土幸存者"。

1. 减糖实验:凤梨酥的"26%瘦身计划"
徐福记把减糖26%的凤梨酥印在包装最显眼处,沙琪玛去掉油炸改称"五谷牛奶酥";大白兔推出益生菌奶球,金丝猴搞出0蔗糖麦丽素。这场"去糖化运动"看似矛盾——既要保留甜蜜滋味,又要迎合健康焦虑,堪比让芭蕾舞者穿跑鞋跳《天鹅湖》。

2. 场景再造:从年货到"情绪零食"
品牌们开始给糖果加戏:徐福记针对考研党推出"提神薄荷糖",大白兔联名光明做奶茶,连喔喔奶糖都开发出"办公室解压捏捏糖",某品牌经理坦言:"我们要让消费者觉得,吃糖不是为了过年,而是为了治愈周一综合征。"

3. 文化突围:奶糖味的"国潮文艺复兴"
大白兔把奶糖塞进美加净润唇膏,和光明联名推出冰淇淋,甚至跨界做潮玩;徐福记在正佳广场搭起4米高巨型糖桶快闪店,用抖音挑战赛收割流量,这些操作看似魔幻,实则是用年轻人的情怀对冲焦虑——毕竟,谁能拒绝一颗会玩元宇宙的奶糖?

回望中国糖果70年沉浮,本质是一场关于糖与健康的"认知革命":从物资匮乏时代的营养符号,到消费升级中的健康负担,再到情感经济里的文化载体,当某糖果销售总监为年货销量焦头烂额时,某直播间里00后正用"电子榨菜"配无糖可乐——这个场景或许说明,糖果从未消失,只是换了个形态,继续刺激着人类大脑释放更多的内啡肽和多巴胺,让人们在焦虑时获得短暂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