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我们已经看完四部,只剩最后一部《二刻拍案惊奇》。今天这卷是二刻拍案惊奇的卷之五《襄敏公元宵失子 十三郎五岁朝天》。
大家看过电影《小鬼当家》吗?里面的小男孩将蠢贼玩的团团转,看起来很开心。我们也有小神童,本卷讲的是小神童帮破案,看起来也很轻松。大家一看一乐就行了。笔者第一次读到这卷有种发现神秘彩蛋的感觉,因为这卷讲的故事,笔者很小的时候在一本书里读过,但是那本书里写的很简短,很多细节都没有。后来读二刻拍案惊奇发现有完整版的,如获至宝,因此记忆犹新。
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变法前,天下太平,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宋朝重视元宵节,皇上都会现身与民同乐,整个晚上通宵达旦,热闹非凡。转眼这一年又要到正月十五闹元宵,东京城里早早就开始做准备,张花灯。等到元宵节那天晚上,外面十分热闹。大臣王襄敏公安排仆人王吉带小儿子十三郎南陔也去看花灯,南陔小衙内还只有五岁,生的聪明伶俐,容貌不凡,现在又打扮一新,尤其头上戴的那顶珠帽,价值连城。王吉将小衙内驮在背上,出了门,往宣德门走去,一路上人山人海,人流摩肩擦踵,缓缓移动,那场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曾经的十一黄金周。一路上各种花灯琳琅满目,仆人王吉背着小衙内,看的眼花入迷。王吉看累了,不由得伸伸腰,抬抬头,总感觉哪里不对劲,突然惊觉:小衙内呢!王吉立时如同浇下一桶雪水,吓得面如土色,扭头查看四周,都是生人,哪里还有小衙内的影子?王吉赶快往外挤,等找到府上的同伴,不由得问:看到小衙内了吗?其他人也懵了:小衙内是你背着,怎么问我们?王吉说,小衙内不见了!慌得所有人如热锅上的蚂蚁,四处乱窜到处去找小衙内。
大家找了几圈找不到小衙内,就赶快回府中报告襄敏公。丢了小衙内,王吉以为会是暴风骤雨,搞不好自己会被当场打死。没想到襄敏公轻描淡写:知道了。夫人听说十三郎南陔丢了,吓得放声大哭,丫环还在旁边说:闻得歹人拐人家小厮去,有擦瞎眼的,有斫掉脚的,千方百计摆布坏了,装做叫化的化钱。丫环这段话很简单,我就不翻译了,大家都看得明白吧。听到这话,夫人直接吓晕过去。
这段话引出一个很恐怖的事,这种事情其实有个专业名称:采生折割!就是将正常人砍手,挖眼,断腿,搞成残疾人,然后扮成乞丐在大街上乞讨!前段时间网上看到过这种新闻,当时就被吓到了,这种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就太可怕了。一是怎么都不敢相信,这种事情会出现在我们这个和谐社会,但是有时又真的亲眼见过这种残疾乞丐,他们到底是怎么来的?二是这么恐怖的事情根本就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和关注,没人关心这些事到底是真是假!真的越想越怕,万一是真的,万一哪天自己被人这样处理了怎么办?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小衙内丢了,全家上下除襄敏公,大家都急得团团转,但是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话分两头,小衙内到底怎么丢的?他现在到底在哪里呢?还要从观灯时候说,原来王吉驮着小衙内去看灯,因为人多,王吉看灯又看的入迷,有人就趁机从王吉背上顺手接过小衙内,然后背在自己背上。王吉贪看花灯没有注意,小衙内也是贪看花灯没有感觉,那人背上小衙内后,就往外乱窜。小衙内很快感觉不对劲,发现“王吉”怎么背着他在人群中乱窜,小衙内呵斥两声狗奴才,没想到越呵斥,“王吉”越是乱跑,再仔细一看才发现背他的根本就不是王吉!
下面我们就看这个只有五岁的孩子是怎么自救的,简直多智近妖,比成年人都厉害!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是一般的小孩子,肯定早吓得哇哇大哭,但是小衙内南陔非同常孩,十分镇定,他知道这是歹人要拐自己,所以他开始分析当时情况:这个歹人肯定看中我头上的这顶珠帽。南陔就将帽子摘下藏在袖里,然后任由歹人背着赶路,等待时机……歹人背着南陔准备出城,走到城门口,南陔看到城门口附近有几顶官轿,知道机会来了,等来到官轿附近,南陔突然伸手抓住轿子,大喊有贼人。贼人突然听到背上孩子发声大喊,吓了一跳,来不及多想,只能丢下南陔赶快逃跑。轿子里面果真有人,里面的人掀起轿帘,看到是一个粉妆玉砌,眉清目秀的小孩子,就问南陔是谁家的孩子,怎么在这里?南陔对答如流,条理清楚,将自己怎样被拐来到这里,怎样看到轿子叫喊吓跑贼人,一一告诉轿中人。那人听南陔说完,见南陔既可爱又伶俐,就将南陔抱在怀里,吩咐起轿。轿子被直接抬进皇宫,原来这轿中人竟然是皇妃。回到皇宫,妃子马上告诉神宗自己捡到个小孩,那时神宗还没有子嗣,认为捡到小孩是个吉兆,就要见南陔。南陔参见皇上,一点都不慌张,也会磕头参拜,有模有样。神宗被逗得喜笑颜开,两人有问有答,神宗问的问题,南陔回答的声音清脆,语言得体,神宗更加惊异,认为是神童!后面还有更神的,南陔告诉神宗自己在贼人衣领上缝了一道针线,神宗只要派人去找衣领有丝线的人,肯定就可以找到贼人。神宗彻底惊呆,这哪里是五岁小孩,大人都没有这见识!神宗将南陔送到后宫交给皇后看管,然后安排首都警方立即按照南陔提供的线索去查找贼人。南陔聪明可爱,到了后宫,自然是人见人爱,谁都想逗他开心,大家送了好多名贵珠宝给南陔做见面礼。
话分两头,圣旨层层传递,一直传到首都警方刑警大队大队长何观察手里,中央一号督办的刑侦一号大案,何观察哪里敢怠慢!拍着胸脯向上级保证:三天之内一定破案!何观察立下军令状,回去后马上召开专项会议,召集所有业务骨干分析案情。会上大家群策群力,既然知道某个贼人衣领上有丝线,这么明确的线索其实很好破案。据分析,在元宵节这种纷闹环境下,这些贼人肯定都会有收获,现在多半都躲在偏僻处吃喝放纵。如果将所有警力都散出去,分片去这些地方秘访,肯定会有结果。要不怎么说最了解贼的还是警察,分析的丝毫不差!
我们回过头再看那群想要拐骗南陔的贼人,原来这批贼人一共十来个人,都是趁着热闹作奸犯科,坑蒙拐骗发横财的。元宵节晚上,有一个贼人看到王吉背着南陔从大宅门出来,知道肯定是有钱的主,南陔头上的那顶珠帽尤其耀眼,所以趁机将南陔拐到手,本来以为会赚到,没想到南陔那么厉害,竟然会突然开口喊捉贼,搞得这个贼人最后什么都没有捞到空手而回。这个贼人回去后,发现其他贼人多多少少都有收获,只有他空着手。其他贼人见他没有收获,也不指责,反而说说宽心话,开解他。因为其他贼人都有收获,所以就完全如警察所料,每天都有人作东,一伙贼人聚在一起,找个偏僻的地方天天大吃大喝。
今天这群贼人又聚在一家酒馆吃喝,没想到有个叫李云的公差已经摸了上来,李云路过这家酒馆,听到里面异常喧闹,就不声不响的进去探底。李云走进酒馆,这群贼人正围着桌子喝酒吃肉,李云来到贼人身后斜眼查看,转了一圈,突然眼前一亮,心头一喜,众里寻他千百度,原来真的在这里:其中一人的衣领赫然有条丝线!李云知道自己已经得手,强压住心头的激动,慢慢退出酒馆。李云刚走出酒馆,就一声口哨,招来同伴,说明情况后,先安排几个人盯住这群贼人,再派人继续去周围叫人。很快凑起二十来个公差,然后众公差一拥而入,十来个贼人一个都没跑掉,被一网打尽!公差们将所有贼人全部押回官府审讯,大刑之下,贼人们什么都招了。原来这伙贼人犯下累累罪行,除南陔这件案子,其他还有很多大案。
其中就牵出去年一件旧案。说是一个皇族王爷,家里有个十六岁的小女儿,称作真珠族姬,长得美丽动人,还没有婚嫁。有次真珠族姬要走亲戚,说好亲戚家派轿子来接,但是等亲戚轿子到家门口接真珠族姬的时候,家里人说真珠族姬已经被接走了,就这样真珠族姬莫名其妙的消失了。原来就是这群贼人做的手脚,他们先打听到真珠族姬要去亲戚家,亲戚会派轿子来接,他们就利用时间差,冒充亲戚的轿子,抢先一步到王府门口,将真珠族姬拐走,拐到一间废弃的古庙。在古庙里,众贼人戴着面具将真珠族姬用酒灌醉然后轮奸。贼人们将真珠族姬在古庙里关了几天,等玩够了,就转手卖给一个富户做小妾,真珠族姬因为怕丢脸,也没有告诉富户自己是谁。真珠族姬失踪,王爷家里当天就乱成一锅粥,大家到处乱找,哪里还找得到,报到官府,官府也没有头绪。那段时间,真珠族姬失踪的事情搞得全城沸沸扬扬。
没过几天真珠族姬失踪的消息也传到富户耳里,富户这才知道新买的小妾竟然是失踪的王府族姬!富户被吓得半死,先是跪地求饶,好言安慰真珠族姬,再派轿子赶快将真珠族姬送回去。真珠族姬虽然遭此劫难,好的是最后还能安全回家,也算不幸中的万幸。官府后来询问真珠族姬整件事情的具体情况,真珠族姬本来就稀里糊涂,除了富户其他的什么都不知道,而她又感念富户放自己回家,所以也不想拖累富户,因此什么线索也提供不出来。这案也就一直悬在那里。
现在捉到这群贼人,经过审讯这件大案也是他们做的,真是罪恶滔天,罄竹难书。官府将案宗上报皇上,神宗十分开心,果然不出南陔预料,更加喜欢南陔。后面神宗将南陔送回襄敏公,大加称赞,宫里众人赏赐南陔的财宝也都全部带回家。
说到这里,笔者也说自己遇到的几件关于捉贼的旧事,请大家品读。
第一件。笔者上的大学远离城区,在一个很偏僻的村子里,这个村的人就靠学校生活,开个小饭店,开间网吧,开个眼镜店什么的。当然村里也有青年游手好闲,专做小偷,偷学生。大学生一是没有进入过社会,防范意识低;二是钱不是自己挣的,不知得来不易,丢了就丢了。所以小偷们频频得手,后来学校请派出所打击小偷的嚣张气焰。派出所安排几个反扒民警穿着便衣在学校里面执勤,执完勤反扒民警就在学校食堂吃饭。时间长了我们就和警察认识,大家聊天,警察说其实那些小偷抓的次数多了,就是那么几个,他们彼此都认识。看到警察来,小偷就不来了,如果小偷偷到东西,被警察看到,警察有时也懒得抓,只是将财物要回来,还给失主就算了。因为财物价值不高,将这些小偷抓进去,也是关几天就放出来,变得像是走过场,很麻烦。
第二件。笔者舅舅的家在镇面上,我们农村讲究过会,每到过会,周围几个村的人都会来赶集,人山人海很热闹。作者小时候有时去舅舅家玩,就见过有人丢了钱财来找舅舅帮忙,舅舅出门没多久就可以将丢的钱财要回来。因为那些小偷过来过去就是那么几个,舅舅家在镇面上,经常见到他们,时间长了,大家都很熟悉。小偷们偷到东西,如果碰到熟人来要,一般都会还回去,免得伤面子。
这种现象大家认为应该怎么办,好像有点“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要想法办,不够条件”的味道。但是这种事情毕竟会恶心到人,不管也不行。到底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到底应该怎么处理才好?像上世纪八十年代“严打”那样量刑太重不好;像现在这样好像也解决不了问题。感觉有点麻烦,大家说怎么办。
参考资料: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