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托孤时,刘备那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绝对算得上是千古谜题。很多人说这是君臣相得的典范,可细看蜀汉政权当时的危局,这话里藏的哪里是信任,更像是裹着蜜糖的砒霜。
夷陵惨败后的蜀汉,早已经不是诸葛亮《隆中对》里规划的“跨有荆益”的强权。五万精锐损失殆尽,东州派与荆州派剑拔弩张,南中豪帅雍闿,连吴国旗帜都挂出来了。刘备这时把十七岁的刘禅和烂摊子甩给诸葛亮,看似托孤,实则是把烫手山芋硬塞进对方怀里;接得住是你本分,接不住你便是千古罪人。
细嚼《三国志》原文会更觉得凶险。那句“君可自取”前特意加上的“如其不才”,就像给猛虎套上的铁链。翻译过来的就是:“我儿子要是废物,与其便宜外人,不如你诸葛家接手。”听着大度,实则把诸葛亮架在忠义的火山口;敢动皇位就是自毁人设,不动就得给刘家当一辈子苦力。这招比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要狠得多了,毕竟曹老板还敢坦荡做权臣,诸葛亮是被道德枷锁压得喘不过气。
现场的安排,更能见识刘备心机。他特意安排李严为副托孤大臣,这位东州派领袖与荆州派的诸葛亮素来不对付。明面说是辅政,暗地里就是悬在诸葛亮头顶的利剑:你敢有异动,李严立刻能联合益州士族发难。后来诸葛亮开府治事,李严果然在后方克扣粮草,直到第四次北伐才被抓住把柄废为庶民。刘备这手制衡术,是把帝王心术玩到了极致。
诸葛亮的应对,才真叫一个悲壮。《出师表》里“鞠躬尽瘁”四字重若千钧,掌权后事必躬亲到“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看似大权独揽,实则是被刘备遗诏逼成了蜀汉永动机。既要北伐挣正统,又要平衡各派势力,还得给刘禅当免费家教。五丈原临终前交代后事,连军中灶台挖多深都要叮嘱,这哪是丞相,活生生是被先帝遗诏捆成提线木偶。
最狠的是这招对蜀汉国运的诅咒。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董允接力辅政,个个活得战战兢兢,生怕落下“不忠”的骂名。等到费祎遇刺、董允病逝,再无人敢效仿诸葛亮专权,最终变成陈祗、黄皓等弄臣把持朝政。刘备那句“君可自取”,看似给蜀汉加了保险锁,实则焊死了政权迭代升级的可能性。
反观曹魏,司马懿敢撕破脸搞高平陵之变;东吴权臣废立皇帝如家常便饭。唯独蜀汉直到亡国,都没人敢跨过刘备划下的红线。刘禅开城投降时,宁可背负骂名也不敢让臣子“自取”,可见这招道德绑架的余威。刘备用一句话,给蜀汉政权套上了四十年的紧身衣。
所以别再说什么“君臣佳话”,这就是顶级政治家的杀人不见血。刘备前半生被人笑“织席贩履”,临死前玩的这手阳谋,愣是把三国第一智者锁死在忠臣人设里。他赌的不是诸葛亮的忠诚,而是人性对身后名的贪恋。当成都武侯祠的香火绵延千年,谁还记得白帝城病榻上那个微笑的老者,他才是真正的执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