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援:低调且战功卓著的东汉名将,为后世万代称颂的伏波将军

小瑀说史吧 2024-08-01 23:38:35
序言

马援(前14年-49年),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开国功臣,汉明帝明德皇后马氏之父。

马援一生战功卓著,帮助汉光武帝刘秀平定陇西,击破陇右羌族,安定西北边疆。

东汉建立后,马援于前41年受封伏波将军,平定交趾(今越南北部)二征姐妹叛乱,对南越地区实施汉化改革,安定岭南。

后马援以近花甲之年北上征讨乌桓,稳固塞北边疆,为安定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做出杰出贡献。

同时他行军所过,经常为郡县修治城郭,穿渠灌溉,造福利百姓,虽然为人低调,但其功绩口碑不亚于史上那些知名度高的元勋将领。

著名的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典故均出自马援,其一生忠义的英雄气概感染无数后辈,被后世尊称为马伏波。

出身官宦,辗转投奔明主刘秀

马援是战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后裔,马姓是马服简化而来。

马援家族世代在朝为官,其曾祖父、祖父均为汉武帝、汉宣帝两朝中枢近臣。

出生在如此显赫的名门望族,马援受家庭文化熏陶,自幼胸怀大志,不喜诗书礼乐,更倾向于塞外边疆的开拓角逐。

马援长大后以门荫身份当了郡督邮,彼时王莽篡汉,天下大乱,各地豪强地主大行土地兼并,势力膨胀。

马援深感王莽政权不能长久,在一次押送囚犯到司命府的路途中,将重刑犯偷偷释放,自己则逃往北地郡(甘肃庆阳一带)畜养牛羊。

当然,对于马援的这段经历,史书记载粗略,放着督邮不做,竟去牧羊,于理不通。

在小编看来,很大程度解释是马援心怀异志,借私放重刑犯之名,将这些亡命徒为己所用,所谓的放牧不过是圈地割据,成为一方地主豪强。

从他后来的经历也能证明这一点,随后的几年不断有人赶来依附他,手下积攒几百户人家供他役使,他的马牛羊几千头,谷物数万斛,俨然成为陇汉地区豪强。

公元22年,中原局势更加动荡,各地地主武装和农民流寇起兵反莽,公元23年王莽被杀,新朝覆灭。

一年后,马援逃至凉州(甘肃武威)避难,当时的中原已乱成一锅粥,各地武装势力互相攻讦,身处西北的马援冷静观望,等待时机。

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建立东汉,崛起为中原强大的政治势力,马援趁机搞了个政治投机。

他让哥哥马员到洛阳投奔刘秀,自己则留在凉州,暂时投靠陇右割据势力隗嚣,不久马援凭借强大的宗族势力和出色的能力受到隗嚣器重,并被任命为绥德将军,参与决策。

同年,公孙述在蜀地称帝,由于马援与其为故旧老友,隗嚣便派其前往探听虚实。

马援本以为会和以往一样握手言欢,但公孙述却摆起谱,不仅没有热情接待,反而打发他出宫住宾馆。

在之后的相处中,公孙述许以官职,马援的随从认为礼遇不错,都愿意留下来,只有马援认为公孙述只是装腔作势,毅然返回陇右,并将公孙述比作井底之蛙。

公元28年,马援携带隗嚣的书信到洛阳面见刘秀,两人见面相谈甚欢,彼此惺惺相惜,刘秀佩服马援胆识韬略,马援则敬慕刘秀宽宏大量,有汉高祖之风。

回到陇西后,隗嚣询问起刘秀为人,马援自然称赞一番,随后又问比高帝刘邦怎样?马援的回答很有意思:

“不如,高帝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为;而当今陛下喜爱政事,处理政务能恰如其分,又不喜欢饮酒。”

隗嚣心里不爽,这么看刘秀倒是倒胜过高帝了。但不管怎么说,隗嚣还是相信马援,他同意归汉,并再派马援携其长子隗恂到洛阳去做人质。

孰不知马援早已和刘秀暗通款曲,而马援也在刘秀的支持下开始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运筹帷幄,堆米成山,平定陇西

马援赴洛阳不久,隗嚣便与刘秀决裂,试图割据陇西自立。

马援在二者的斗争中选择站在刘秀一边,他利用在陇西经营多年的人脉,暗中写信给隗嚣的一些高级将领,分化瓦解陇西集团。

公元32年,刘秀西征隗嚣,众多将领认为陇西地形不明,胜负难卜,不宜深入险阻,刘秀也犹豫不定。

正当东汉诸将一筹莫展时,马援赶到,给刘秀和他的将领们吃了一颗定心丸,首先,经过这段时间的离间劝降,隗嚣的将领早已分崩离析,根本没有太大战斗力。

至于地形不熟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说着,马援在刘秀面前用米堆成陇西的山谷沟壑。

然后指点山川形势,标示进军往来道路,其中的曲折深隐无不毕现,一目了然。

在马援对局势的透彻分析下,刘秀大军势如破竹,同时凉州牧窦融率河西五郡(指敦煌、酒泉、张掖、武威、金城)数万军队与刘秀合并,夹击隗嚣。

而隗嚣集团也正如马援的预料,十万余部众不战而降,隗嚣本人虽成功逃离,但一手的好牌打稀烂,最终郁郁而终。

反而是马援“堆米为山”成为此战取胜的关键因素,也成为战争史上的创举。

公元33年,马援被授予太中大夫,统领军队驻守长安,虽然隗嚣被消灭,但西北边陲仍不太平。

陇右的塞外羌族利用中原战乱,防务空虚,不断侵扰边境,烧杀抢掠,陇西多地被羌人占领。

面对西北边患,很多大臣推举马援平叛,由于马援经营陇西多年,颇有势力和人脉,再加上能力出众,东汉朝中没有人比他更合适。

公元35年,刘秀任命马援为陇西太守,率军攻打羌族,这是马援第一次独自领兵出征,其结果也没让刘秀失望。

马援深知兵贵神速,派步骑三千发动奇袭,在临洮击败先零羌,斩首八百余人,俘获牛羊一万余头。

此后先零羌集合数万部众在要道关隘阻挡汉军,马援没有选择正面强攻,而是暗中抄小路袭击羌人营地。

在接下来的几场战斗中,马援经常以正面佯攻,另派精锐骑兵绕到羌人背后发动偷袭,马援本人更是身先士卒,重创先零羌,将其赶回塞外,保住陇西边境安全。

公元37年,参狼羌杀死官吏,发动叛乱,马援点兵四千人前往平叛。

由于羌人占据山头,马援在山下驻扎,断其水源,控制草场,掐断羌人与外界联系,只等羌人粮草耗尽,以逸待劳。

经过数日拉锯,羌人水草乏绝,陷入困境,一部分趁乱逃往塞外,另一部分选择投降,至此,整个陇右地区全部被平定。

马援在陇西太守任上六年,恩威并施,使得陇西兵戈渐稀。

起初,由于陇西常年战乱,离汉廷道途遥远,再加上气候环境恶劣,民风彪悍,洛阳朝廷很多大臣建议放弃经营金城以西(青海西宁等湟水地区)。

只有马援目光长远,认识到维护边疆安全的重要意义,因此上疏反对。

同时他鼓励百姓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提拔羌族豪强杨封等人,通过他们说服塞外羌人与塞内羌族结好,共同开发边疆,从此陇西和平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平定交趾二征叛乱,付波将军威名远扬

公元41年,马援被征召入朝,任虎贲中郎将,不过安逸生活没过多久,西南边疆狼烟再起,交趾郡(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一带)女子征侧、征贰举兵造反,公开与东汉朝廷决裂。

交趾郡与中央王朝渊源已久,早在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曾调兵南下灭亡南越国,在此建立交趾、南海等七个郡。

受特殊的地缘、文化等因素影响,西汉朝廷只派遣汉人郡守管辖,县以下仍由越人管理,且只需向中央缴纳贡物即可。

到东汉建立后,情况有所转变,朝廷不断向当地推行汉律,普及汉人习俗,这些行为遭到越人的反感抵制。

不久刘秀又改变只交贡物的传统,派官吏征税,再加上驻守的汉人官僚对越人百姓压迫过重,这一系列事件的叠加激化矛盾。

征氏姐妹愤然起兵,赶走汉人官僚,占领交阯郡,九真、日南、合浦等越南北部、广西南部等地纷纷响应,征侧自立为征王。

公元42年,年近花甲的马援再次临危受命,刘秀任命其为伏波将军,率大小楼船两千多艘,战士两万多人向交趾杀去。

伏波意为降伏波涛,可见刘秀对其寄予厚望,而马援也不负所望,他沿海开进,随山开路,克服南方闷热潮湿的恶劣气候,长驱直入千余里。

在浪泊(越南仙山)大破征氏姐妹军队,斩首数千人,降者万余人,此后马援乘胜追击,深入越北腹地,打到禁溪(越南安乐县)一带,数次击败叛军。

43年初,马援斩杀征氏姐妹,传首洛阳,威震南疆,此后继续进击征侧余党,从无功一直打到巨风,斩俘五千多人,整整一年彻底平定岭南。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马援驻守交趾,对越地进行汉化改革,推行汉法,废黜越律,奏请朝廷在广袤无人管理的地区设县。

同时组织人力修治城郭,开渠引水,灌溉田地,极大的开发越南北部,使该地区与内地进一步融合。

直到44年,马援才班师凯旋回朝,并受到刘秀的褒扬和丰厚赏赐。

也许马援天生就是为边疆而战,回京一个多月,北部的匈奴、乌桓又来进犯,马援自愿请求率兵出征,领三千骑兵巡行雁门、代郡、上谷等地,驱逐乌桓。

公元48年,南方武陵郡五溪蛮暴动,刘秀派军征剿,结果全军覆没,马援时年六十二岁,请命南征,刘秀考虑其年迈,未置可否。

马援竟急得当面向刘秀请战,甚至当场披甲持矛,飞身上马,一时须发飘飘,神采飞扬,被周围大臣称之为老当益壮。

公元49年,马援率四万大军南征,多次大败蛮兵,将其驱至丛林,然而马援年事已高,再加上南方多疾病瘴气,很快感染疾病,不久病逝于军中。

由于马援性格正直,不依附权贵,在他死后,有人乘机诬陷马援。

刘秀大怒,追收马援新息侯印绶,马援的尸体运回,不敢操办,只买了城西几亩地草草埋葬,他的宾朋故旧,也不敢吊唁,状况十分凄凉。

直到汉明帝时期,马援的女儿被立为皇后,朝廷才为其平反,建筑祠堂,在唐宋时配享武庙,为后人敬拜。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