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开国皇帝刘邦育有八子一女,嫡长子(次子)刘盈继承其皇位,是为汉惠帝,三子刘如意是刘邦最宠爱的皇子,四子刘恒在吕雉死后,被功臣集团迎立为帝,是为汉文帝。
但作为长子的刘肥却是一个存在感极低的皇子,史书上仅有的笔墨也把刘肥描绘为老实本分的形象。
相比低调柔弱的刘肥,他的儿子没一个省油的灯,诛杀诸吕的是次子刘章,第一个起兵谋反的是他的三子刘兴居,景帝时期参与七国之乱的有一半是他的儿子。
那么刘肥家族到底有着怎样的神秘往事?他的子孙又为何走上反叛之路?
尴尬的皇长子身世提起刘肥可能无人知晓,但他的父亲刘邦却在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不仅仅是西汉开国皇帝,还是第一个平民出身的皇帝,也是两千多年封建史唯二的布衣天子(第二个是明太祖朱元璋)。
刘邦在不惑之年迎娶第一位妻子吕雉,不久后诞下嫡长子刘盈,当然,刘盈并非刘邦长子。
在娶吕雉前,刘邦有一“外妇”曹氏,所谓外妇即是通奸的情妇,从未明媒正娶,这个曹氏也是个寡妇,刘肥就是刘邦与曹氏所生。
不过所谓的“外妇”颇有几分耐人寻味,后来功臣集团与刘氏宗亲平定诸吕后曾讨论迎立新帝一事。
对此,《史记》记载:
“齐悼惠王(刘肥)高皇帝长子,推本言之,而大王高皇帝嫡长孙也,当立。”
这里的嫡长孙是指齐王刘襄,也就是刘肥的长子,如果把刘襄看作嫡长孙,那由此推断刘肥可能是嫡长子。
考虑到刘邦四十多岁才娶吕雉,按照秦汉时期人均婚龄和寿命,这显然是极不正常的,所以曹氏大概率曾是刘邦的正妻。
之所以被记录为“外妇”很可能出于客观因素。
首先,吕雉的父亲吕太公是砀郡豪族,后到沛县避难,与沛县县令交往甚密,吕太公看中刘邦的豪气胆识和黑白两道人脉,而把女儿嫁给他。
但前提是吕雉取代曹氏的位置,不过曹氏生卒年月不详,也有可能曹氏早逝,吕雉在这之后进了刘家的门。
但不管怎么说,刘邦也想借助吕家的势力实现自己的野心,所以答应了吕太公的请求,可怜的刘肥也就从嫡长子沦为庶长子。
这在以后刘盈登基后宴饮刘肥,将其置上座,以家人之礼待之就可以看出端倪,以当时对嫡庶身份的重视,刘盈不会对庶出兄长如此敬待。
其次,代王刘恒继位,刘恒虽是刘邦的儿子,但在血统身份上与嫡长孙刘襄无法相比。
对于汉文帝来说,抹去曹氏和刘肥的身份印记以夯实自己继位的正统性显得无比重要,因此曹氏也就成了“外妇”。
所以说刘肥其实是刘邦和吕后政治野心的牺牲品,这也成为其后世子孙耿耿于怀和谋逆的理论依据。
吕后霸道政治阴影下的憋屈人生公元前209年,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此后的七年时间里扫灭群雄,一统天下。
在这段时间里均未提到刘肥的情况,大概是尚年轻的刘肥一直呆在沛县老家,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的母亲曹氏已逝,吕雉处于一个当家做主的地位。
吕雉生性霸道强势,倚仗其家族势力,在刘家独断专行,刘肥非吕雉所生,再加上曹氏的缘故,导致吕雉对刘肥厌恶至极。
而刘肥性格小心谨慎,受吕雉欺压,更加唯唯诺诺,一味看吕雉脸色行事。
前202年初,刘邦赢得楚汉战争,随后转向巩固政权。
当时的齐地远离关中京畿地区,又是天下最富庶的地方,刘邦自然不会放心挟功自重的齐王韩信,所以楚汉战争一结束,刘邦便调其为楚王。
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刘邦又不敢推行郡县制,鉴于秦亡的教训和当时的形势,只能实行郡国并行制,韩信一走,庞大的齐国国君之位也就空了出来。
那么齐王的位置交给谁呢?肯定不可能封另一个功臣,只有握在自家手里最可靠。
眼下长子刘肥已经成年,而且刘邦对刘肥母子怀有深深愧疚,所以将其封为齐王,统辖七十余城,封地之广为所有皇子之最。
当然,刘邦对于自己的柔弱儿子是没啥信心的,只能任命曹参担任齐国相,辅佐刘肥治理齐国。
在曹参的治理下,齐国一片繁华,刘肥无事可干,只能死劲生孩子,从刘襄到刘章都是刘肥接任齐国后生的。
但即便如此,吕雉始终未放下对刘肥的偏见。前193年,刘肥进京朝见汉惠帝,两人在吕后宫中设宴饮酒,汉惠帝因刘肥是长兄,就按照家庭礼节,让他坐在上首。
吕后对此大怒,竟想诛杀刘肥,她命人倒了两杯毒酒,摆在刘肥的面前,让他用此酒来为她祝酒。
刘肥起身敬酒,而汉惠帝也起身拿起其中的一杯酒,准备与刘肥一同祝酒。吕后害怕毒死自己的儿子,便打翻惠帝手中的酒杯。刘肥对吕后此举产生怀疑,假装醉酒离去。
后来刘肥心里越想越怕,自认为很难脱身,整日忧虑。齐国内史向刘肥献计说:
“吕后只生有汉惠帝和鲁元公主,她对自己的两个孩子无比疼爱。您拥有七十多座城邑,而鲁元公主却只有几座城邑作为自己的食邑。如果能够把一个郡的封地献给吕后,以此作为鲁元公主的汤沐邑,吕后必定很高兴,而您也就不会有什么杀身之祸。”
于是刘肥把城阳郡献给鲁元公主,作为其汤沐邑,并尊鲁元公主为王太后。
这一招果然奏效,吕后设宴款待刘肥,以此表示谢意,此后吕后没有再追究刘肥的过失。
不过刘肥天性善良胆小,经历这么多荆棘坎坷,身心交瘁,前189年,刘肥在恐惧小心中病逝,但这并不妨碍他的血气方刚的子孙使劲折腾。
躁动且不屈的子孙公元前189年,刘肥去世,年仅三十岁,谥号悼惠王。刘肥一辈子在恐惧小心中度过,悼惠王的这一谥号客观中肯的总结了刘肥的一生。
但与刘肥不同的是,他的儿孙们在齐国出生长大,从小娇生惯养,锦衣玉食,丝毫没有乃父的灰色经历。
而且他们身上流淌着高祖刘邦的血液,所以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刘肥死后,其长子刘襄继任其位,次子刘章、三子刘兴居入长安宿卫,分别封朱虚侯、东牟侯,随着他们的长大,老一代人的一些矛盾瓜葛渐渐被知悉。
他们的父亲刘肥,不管是庶长子还是被顶替的嫡长子,自汉惠帝刘盈死后,他们作为齐王一脉的后人都是最有资格继承大统的。
刘章血气方刚,年仅二十岁便借行酒令当着吕后的面诛杀吕氏族人。
吕后去世后,刘章向刘襄通风报信,由刘襄在外起兵,刘章本人与刘兴居联合周勃、陈平等军功集团发动政变铲除诸吕,借此推大哥刘襄上位。
但功臣集团忌惮齐王系的庞大势力,最终推选平日低调谦逊的代王刘恒接班,齐王系的野心落空。
刘恒虽然表现得很老实,但实际却是个狠角色,前179年,他继位后不久,刘襄就死了,谥号齐哀王。
同样,这一谥号也很好的概括了刘襄不甘且英年早逝的结局,至于刘章和刘兴居,汉文帝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分别将齐国成阳郡和济北郡赏给他们,分别封城阳景王和济北王。
表面上封王加爵为犒赏,但此二郡本就是齐国土地,只不过是变相削弱齐国实力罢了。
更加蹊跷的是,前177年,年仅二十三岁的刘章暴病身亡,要知道在两年前,刘章还带领禁军冲锋陷阵,诛杀吕产,得的什么病史上未记载。
在同一年,刘兴居趁匈奴大举入侵时起兵谋反,成为汉初第一个谋反的同姓诸侯王。
刘兴居谋反的根本原因是不满其长兄刘襄没当上皇帝,但最直接原因还是二哥刘章不明不白的死去,这一系列蹊跷让刘兴居既害怕又愤怒,所幸破罐破摔。
当然,刘兴居的叛乱很快被平定,汉文帝也借此进一步对齐国开刀,先是将刘肥在世的十个儿子全部封侯。
刘襄的儿子刘则继承齐王位,前165年去世无子,汉文帝将齐国收回,后将齐国一分为七,全部封给刘肥在世的七个儿子,齐国势力被大幅削弱。
不过即便如此,刘肥的这几个儿子依然躁动不安,前154年七国之乱爆发,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齐王系诸侯王参与叛乱。
在他们看来,可能大汉皇帝的宝座本就是他们的父亲的,二十多年时间里,齐王系被代王系分割打压,他们心里积攒了无数的怒火。
虽然在七国之乱中只是配角,但只要有推翻代王系的机会,就要孤注一掷。
然而由于各国各自为战,未能形成合力,导致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齐王系的夺嫡梦终于划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