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平庸的文景之治,但论百姓幸福度却是封建社会鲜能及之的时代

小瑀说史吧 2024-08-01 23:38:45
导语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其中,汉文帝刘恒于前180年继位,前157年逝世,在位23年,汉景帝刘启于前157年继位,前141年病逝,在位16年,两帝执政的近四十年时间里即是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中国进入帝国时代的第一个盛世。在这段时期,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百姓生活之安逸。

国家财力之雄厚,放眼封建王朝史也是极其少见的,正如《资治通鉴》记载:

“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

文景守成之君,不折腾是对百姓最大的福报

追溯文景之治的根源,就不能不提到贯穿西汉前期以老子哲学为主导的统治策略。

秦朝时期,以法家思想治国,采用严刑峻法,徭役负担沉重,兴修无度,折腾不止,民力被压榨到极致,百姓苦不堪言。

经过三年的反秦起义战争和四年多楚汉战争,到刘邦建立西汉时,中原大地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史书记载:百姓流离失所,到处是饥荒,人吃人现象屡见不鲜,至于皇帝乘车连四匹纯一色的马都找不出来,大臣们就只能坐牛车。

刘邦一介布衣出身,深知底层百姓心理需求,利用民众对秦朝残酷法制的不满,进行政治改革。

法家那一套思想是一定要摒弃的,刘邦及其沛县草莽功臣集团起于民间,没有完善复杂的治国理论。

再加上受老子学派代表张良的影响,于是刘邦采取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统治思想,这是道家思想第一次登堂入室。

刘邦在位的七年里,农业生产得到恢复,百姓从秦朝敲骨吸髓的暴政下解脱出来。

刘邦死后,在汉惠帝和吕雉临朝称制的十几年里一直延续黄老之学,历史上的萧规曹随就是展示汉初执政者“返淳守朴,唯施是畏”的治国风范。

诸吕之乱被平定后,陈平、周勃与朱虚侯刘章等宗室大臣迎立代王刘恒为帝,其后汉景帝刘启继位。

他们继续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继位前的七十多年里,汉朝国力逐步恢复,为刘彻反击匈奴和开疆拓土打下基础。

后世一些舆论认为,文景二帝为守成之君,无能之辈,无可称道之处。

持此观点的无非是以下几点原因:文景二帝缺乏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恢宏气度,守成多于创新,继承多于发展,这直接导致的恶果有两个:

一是坐视同姓诸侯王坐大而不加以遏制,最终酿成七国之乱,二是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治标不治本,甘愿苟安一世,却没有勇气解决这一边境隐患。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一些人瞧不起文帝景帝,认为他们是庸碌无为的守成之辈,惧怕变革,不值得称道。

诚然,诸侯作乱和匈奴入侵是文景执政时期的顽疾,但在小编看来,任何事物都要全面看待,不能因为几个问题就全盘否定。

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不折腾就是对老百姓最好的,相反,为了折腾而折腾就是瞎折腾,最后弄的劳民伤财。

要知道,封建社会的农民要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吃的好穿的暖,所谓的变革如果不能顺应必要的形势,对于百姓而言就是灾难,历史上这样的事情不在少数。

相比之下,文帝和景帝则是尽可能的让利于民,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就是与民休息,舒缓民力。

比如汉文帝劝勉农桑,鼓励发展农业,减轻农民负担,秦朝徭役无度,父子相望于道,汉文帝对此规定壮丁每三年服役一次,汉景帝又将服役年龄从17岁提至20岁。终文景两朝,均无大兴土木之举。

匈奴屡次骚扰边境,但文帝景帝没有大动干戈,除了考虑作战力量不足,主要原因是爱惜民力,害怕烦苦百姓,最终激化社会矛盾。

尤其是汉文帝执政二十余年,宫室园囿,车马衣食无所更新,有一次他想建露台,但考虑到花费千金,相当于十家中等农民一年的收入,最终不得不作罢。

景帝继位后继承文帝遗风,依然朴素节俭,的确,文景二帝共四十年,没有能拿得出手的耀眼政绩,但看似平平无奇的背后却彰显以百姓为中心的理念。

他们所谓不作为旨在为民众创造一个安定轻松的环境。

文景之治到底治了个啥

看到这里问题又来了,文景二帝坚持无为而治,难不成四十年里就靠睡觉混日子吗?

当然也不是,所谓的无为而治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妄为,不过多干预,充分发挥百姓创造力,尊重客观规律。

经济上,文帝景帝实行与民休息、减轻赋税的理念,简言之就是不折腾。

汉文帝将田租税率,从“十五税一”降为“三十税一”征税。

从文帝十三年(前167年)起,又连续免除全国田赋长达11年,这在封建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农民负担在这一时期是最轻的。

同时文帝鼓励农业生产,准许百姓从贫瘠地区迁往土地肥沃地区,农业的发展使粮价大大降低,文帝时每石“粟至十余钱”。

相对应的是,文帝景帝在政治上也贯彻无为而治的方法,即所谓“上无苛令,官无烦治”,营造比较宽和的政治氛围。

比如:文帝继位不久就废止诽谤妖言之罪,鼓励臣下大胆提出不同的意见。

政论家贾谊提出重农抑商,强调农业生产是立国的根本,积贮粮食,以蓄养国力,这一建议被文帝充分采纳。

另外,文帝还修改刑罚,秦朝时期大多数犯罪的人都没有刑期,需终生服劳役,文帝重新制定法律,按照犯罪情节轻重,规定服刑期限。

对于秦朝割鼻腕足等残酷肉刑,文帝将大多数废止,改为笞刑,景帝在此基础上减少笞刑数量。

此外,文帝景帝在打击诸侯王分裂势力、抑制豪强等也有相应举措。

在文景二帝的治理下,西汉社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国家财政和经济实力十分雄厚,史料记载:

“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国库的粮食多到吃不完都腐烂了,这种现象即便放到后世著名的唐朝开元盛世、清朝康乾盛世也是绝无仅有的。

经济富足带来的是百姓安居乐业,所谓“仓禀实而知廉耻”,人人自爱而重犯法。

虽然刑罚很轻且粗陋,但犯罪率却十分低,是史上最接近大同社会的安康局面。

而这一切的成果都是靠文帝景帝的不折腾和轻徭薄赋实现的。

表面上的无为而治把“有为”的积极面发挥到最大,为农民建立平和稳定的生产环境,努力把对农民生产的干扰降到最低。

可以说,汉初的统治者成功领悟了道家的治国精髓,实践证明这种新思想的尝试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此后虽然儒家思想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指导思想,但文景之治却成为后世帝王的学习典范,以至于初唐文学家杨炯赞颂唐太宗功绩,都以“文景”事业相比较。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