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充国(公元前137年-前52年),西汉中期名将,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第四名。
赵充国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一生戎马倥偬,北抗匈奴,西平氐羌,为安定西部边陲,保卫大汉中兴局面作出重大贡献。
公元前61年,赵充国不顾年迈安危,以76岁高龄出征西羌,因地制宜的提出“贵谋而贱战”的思想。
他坚持攻心为上,依靠政治瓦解,屯田戍边平定西羌叛乱,真正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对后世战争思想产生深远影响。
戎马半生,镇守北疆赵充国,陇西上邽(甘肃天水)人,受西北边陲地缘文化和少数民族习气影响,自小养成勇武彪悍,坚韧不拔的性格。
而且擅长骑射,体魄强健,十分喜好兵法韬略,对卫青、霍去病等抗匈奴名将仰慕神往。
长大以后,赵充国作为六郡良家子(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出身良家的百姓子女)被补授为羽林卫士,开始了一生的军旅生涯。
入值宫禁后的赵充国凭借沉着勇敢、谋略过人的出身表现,再加上通晓夷狄事务,很快就从一众新人中脱颖而出,在军中担任要职。
前99年,赵充国以假司马的身份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攻打匈奴,不幸被匈奴大军包围,汉军断粮数日,死伤惨重。
赵充国不顾个人安危,率一百多名壮士冒死突围,保护李广利顺利脱险,而赵充国全身二十多处负伤。
赵充国的英武表现很快传遍军队,就连汉武帝都亲自前往行在探望其病情,武帝感叹称赞之余,拜赵充国为中郎,后任车骑将军长史。
公元前87年,汉昭帝继位后,武都郡(甘肃成县以西)的氐族反叛,赵充国带兵平叛,升任中郎将。
此后赵充国又北上攻打匈奴,颇有斩获,并凭借战功升任后将军,跻身西汉最高军事决策层。
在这之后的十多年里,赵充国大部分时间镇守北疆,对抗匈奴,深受当时的实际掌权者、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信任。
在此期间,前74年汉昭帝病逝,赵充国参与霍光废黜昌邑王刘贺的决策,拥立汉武帝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刘询为帝,是为汉宣帝。
昭宣以来,汉朝实行休养生息、抚恤民力的政策,力图恢复到文景治世的轨道,赵充国作为武将自然少了许多扬名立万的机会。
而且宣帝时期,他已年过古稀,照此下去,其成就上限不过是飞将军李广,很难比肩卫霍,但上天很眷顾这位热血老将,很快他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大器晚成,出征西羌,不战而屈人之兵汉宣帝即位之初,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巡羌人各部,羌部中的先零羌酋长表示希望渡河到湟水北岸,寻找汉民不耕种的地方放养牲畜,义渠安国未做应允。
西羌,广泛分布在青海、甘肃等西北一带,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随着人口增多以及资源禀赋狭小,羌部中较为强大的先零羌开始觊觎内地。
自义渠安国回朝后,他们擅自渡过湟水,当地郡县长官不能禁止,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二百多个部落达成“解仇交质”,订立盟约。
对此,赵充国警示朝廷,羌人历来互相攻击,易于控制,这次联合起来绝非好兆头,而且极有可能与匈奴取得联系,共同反汉,务必让边境军队做好准备迎敌,并派人离间羌族各部。
果然一个多月后,羌人到匈奴借兵,打算攻击鄯善、敦煌,以切断汉朝与西域的通道。
前61年,汉宣帝派义渠安国再度出使羌地。
然而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不听从赵充国离间羌族的建议,反而一味武力强压,假借会盟之名,一口气杀了先零羌三十多个首领,又调兵斩杀一千余个先零羌百姓。
义渠的举动震惊羌族各部,先零羌更是带领各部入侵汉朝边境,他们攻打城邑,杀害长吏,义渠安国的军队也被羌人击败,损失惨重。
西羌叛乱的消息传至长安,举朝震惊,汉宣帝急忙向赵充国询问谁可以为将。
此时的赵充国76岁,却不顾老迈,毛遂自荐,起初汉宣帝略有担心,但赵充国信心满满,誓要拿下西羌。
前61年四月,赵充国率一万骑兵自金城(甘肃兰州西北)西渡黄河,深入青海乐都,修筑垒壁,安营扎寨。
面对羌军多次挑战,赵充国坚守不出,属下将军士兵多次请求出战,赵充国回答:
“吾士马新倦,不可驰逐。此皆骁骑难制,又恐其为诱兵也。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
总而言之,汉军远道而来,万不可以疲惫之师出击,不给敌军以逸待劳的机会。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赵充国没有主动出击,而是进行周密部署侦查,占据湟水流域的各个战略要地,对羌人实施有力威慑。
不久,赵充国从捉到的俘虏供认,原来羌人内部各个头领因畏惧赵充国和汉军,而互相埋怨,很多人已萌生退意。
赵充国打算恩威并举,招降被先零胁迫的羌人部落,以此瓦解羌军,辅之以军事进攻,以最小的代价平定西羌之乱。
很快,赵充国开始来了一波宣传战,他把人质放回去传话:
汉军前来是诛杀有罪的人,无罪之人不要跟着叛贼自取灭亡,而且叛贼如果捕杀同党便可免除他的罪过,并对杀叛贼头目等级设不同的赏金。
赵充国这一招很高明,他利用羌族内部不和,不断分化瓦解敌军,争取大多数势力的支持,把打击面缩小到为首的叛贼头目,然后一举击破。
当时宣帝已征调六万军队向西蠢蠢欲动,时任酒泉太守辛武贤甚至上奏,分兵多路,速战速决。
宣帝了解到,赵充国在青海前线两月有余,竟寸土未夺,不免动怒,你这上万大军是吃白饭的吗?
打仗就是烧钱,每天消耗的物资粮草都是从内地转运而来,不尽快发兵得浪费多少钱粮?于是催促赵充国尽快决战。
赵充国则不慌不忙的回奏:
西羌问题就是应当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严惩主谋者,宽恕胁从者。
而且皇帝的六万大军千万不能动,一旦动了,势必造成河西地区防务空虚,届时匈奴大军侵扰,一旦断绝汉朝与西域的交通,满盘皆输。
此后君臣二人反复拉扯,赵充国的态度依然坚定,他告诉宣帝自己都七十六岁的高龄了,死就死了,但对羌人全面开战实在得不偿失,只要先诛杀先零,其余羌部必望风而降。
最终宣帝拗不过,只能同意。公元前61年七月,赵充国趁先零羌松懈之时,迅速出兵包围先零羌,先零羌毫无准备,抛弃车辆辎重,渡过湟水窜逃。
赵充国按照穷寇莫追的原则,只是命令汉军缓速前进。
先零羌惶恐之中互相踩踏,损失惨重,其中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被斩首的有五百多人,马、牛、羊十万余头及车四千多辆被汉军俘获。
同时赵充国派人携带大量财物安抚羌人其他部落,命令军士严守军纪,禁止破坏羌人的住所、田地,各部落大受感动,纷纷表示愿意和汉朝和平相处。
在赵充国的感召下,羌人投降者已一万多人,为了让他们自行瓦解动摇,赵充国又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他打算让骑兵解散,招一万步兵在湟水河谷屯田,占据叛乱羌人的土地,以此断绝他们的补给,真正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赵充国的打法着实让宣帝吃惊,自西汉开国以来没有这种先例。
追忆武帝打匈奴,哪个大汉将军不是驰骋沙场,血战杀敌,靠种地去瓦解敌军得种到什么时候,再说从来也没有听说过通过种地战胜敌人。
于是君臣二人又开始互相拉扯,赵充国解释道:
通过挤占羌虏的肥沃土地,就会使其日渐贫困,有限的资源会让彼此反目成仇,而且通过屯田还省去骑兵的巨额开支,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赵充国的奏疏每次送来,宣帝都交给朝臣议论。
对于赵充国的独特想法,大臣开始时赞成赵充国计策的只有十分之三,后来是十分之五,最后达到十分之八。
这次也不例外,宣帝还是妥协了。前61年十二月,宣帝派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与赵充国合兵进攻先零,给予其沉重打击。
至此,羌军叛军五万人,被斩近八千人,溺、饿而死五六千人,三万余人投降,其余逃脱的先零羌只能长期游荡,饥寒交迫,已无战斗力可言。
前60年五月,赵充国估计羌人力量对汉朝已无威胁,便请求罢去屯兵,至此历时一年的平定西羌之战胜利结束,赵充国班师回朝。
赵充国平定羌乱看似平淡,却是汉朝和羌人关系的转折点,此后直到西汉灭亡,羌人对汉朝边境再无大规模侵扰,汉朝得以集中力量对付匈奴,使丝绸之路畅通。
忠臣良将,生死哀荣赵充国经过长期的征战,身体不堪重负,饱受疾病困扰,但回朝后依然参与朝政,为宣帝出谋划策。
后来,其子赵卬被告发泄露宫中隐秘,宣帝将其交司法审讯,赵卬于狱中自杀,赵充国请求退休,得到批准。
前51年,赵充国病逝,不久,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宣帝追忆往昔,在未央宫麒麟阁图画“皆有功德,知名当世”的十一位功臣,赵充国位列第四。
纵观赵充国一生,虽然没有卫青、霍去病等人在战场上的赫赫武功,但他的“贵谋贱战”方针、攻心为上以及分化瓦解,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对手的策略却符合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
就冲这一点,赵充国完全可以跻身于一流军事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