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刘启:开创文景之治,奠定汉武盛世,却隐藏不为人知的阴暗

小瑀说史吧 2024-08-01 23:38:35
导语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初期文帝、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

尤其是景帝后期,国库丰盈,钱粮充足,社会安定,出现了多年未有的富庶景象,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以来的第一个盛世,为汉武帝反击匈奴打下物质基础。

汉景帝刘启,在西汉从崛起到极盛的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被尊为仁君,但却人品极差,逼死太子,冤杀恩师,戕害功臣,一样不落。

北宋文学家苏辙评价景帝:

“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其实非文帝比也。”

所以说这位看似无为低调的帝王却是一个十分狠辣的角色,下面让我们走近这段尘封的历史,一探究竟。

下棋争执,暴力砸死吴王世子

公元前188年,刘启出生于代国,父亲是代王刘恒,母亲是窦氏。

前180年,刘恒被拥立为帝,刘启在诸皇子中年龄最大,因此被立为太子。

刘启当太子时期的表现,史上无太多记载,根据刘启称帝后推行无为而治的表现,很多人会以为刘启是一个贤明敦厚的长子形象。

但现实恰恰相反,刘启不仅不贤,还很暴戾。

一次,吴王刘濞的世子刘贤入长安,与刘启喝酒下棋。由于两人年龄相仿,所以很能玩得来。

不过刘贤的师傅都是楚人,加上吴地富庶,资源丰富,掌铸币大权,因此刘贤养成彪悍、轻佻的性格,对刘启这位太子态度不大恭顺。

后来两人因为棋路发生争执,本就对刘贤窝火的刘启操起棋盘砸过去,不料下手太重,刘贤当场死去。

一个棋盘竟把孔武有力的壮年世子砸死简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对此,史书的记载特别简单。

虽然打架的场面没有浓墨重彩,但我们可以大胆推测,火冒三丈的刘启操起棋盘把刘贤砸倒在地。

当刘贤被打的眼冒金星时,刘启不等他反应过来,继续猛砸刘贤的脑袋,一下、两下、三下……,直至刘贤血流遍地、两腿一蹬、一命呜呼。

文帝知道后少不了对刘启一通责骂,可是人死不能复生,在自家砸死人家儿子这事实在太丢人,只好一面将其遗体送回吴国,另一面解释说是失手误杀。

吴王刘濞是高祖刘邦的侄子,仗着资历高、钱财厚,本就蔑视长安,如今自己的爱子蹦着去、躺着回,气不打一处来,对使者也没客气:

“天下同一家,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何必送到吴国来葬。”

竟然又把刘贤的尸体送回长安,从此以有病为由不再朝见文帝,文帝心中有愧,便赐给刘濞手杖,准其不再朝觐。

但刘濞与刘启的梁子算是结下了,这为日后七国之乱埋下祸根。

为削藩,拿恩师晁错祭旗

前157年,刘启继承帝位,是为汉景帝,刘启接班下的大汉王朝表面太平,实则危机四伏。

各地宗室诸侯王自行其是,僭越跋扈,渐成尾大不掉之势。

尤其是刘濞四十年来私自铸钱,煮盐贩卖,还招纳逃犯以增强实力,再加上其子被杀,随着刘启的登基,谋反之心越来越显露。

对于诸侯王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景帝开始着手削藩。

而削藩就不得不提到晁错,晁错本是景帝的老师,早在景帝做太子时就随侍左右,十分受宠信。

景帝继位后,先提拔晁错担任内史,然后又升其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景帝无论事情大小都与晁错商量,把丞相申屠嘉晾在一边。

要知道,申屠嘉曾跟随高祖刘邦南征北战,到景帝时已经是三朝元老,如今自己身为丞相反倒被边缘化了,自然心中不爽,于是借晁错破坏太上皇宗庙外墙,上疏弹劾。

结果景帝不仅维护晁错,还将申屠嘉一顿训斥,气的申屠嘉口喷鲜血,悲愤离世,由此可见景帝对晁错的信任。

而晁错一直以来就是削藩的坚定支持者,前155年向景帝上《削藩策》,建议利用诸侯王的罪过削减他们的封地,消除他们对朝廷的威胁。

而刘启在不考虑实际和阻力的情况下强硬大张旗鼓的削藩,先是削减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封地,然后又削夺吴国的会稽和豫章两郡。

刘濞本就意图谋反,这次被景帝这么一逼,干脆直接起兵。

前154年,刘濞联合各地诸侯王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带着数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西杀向长安,这次叛乱共有七个诸侯王参加,史称“七国之乱”。

景帝想到诸侯王会抵制,但没想到削藩削来削去,要把自己给削完了,慌忙之中一面派太尉周亚夫率军抵御,另一面召集朝臣商议对策。

曾在吴国任相国的袁盎向景帝献计:

“方今之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刃血可俱罢。”

道理很简单,既然各诸侯王打着清君侧的名义,那直接把晁错杀了不就完了。

那么对于这个陪伴自己几十年的恩师,景帝又是如何反应的?

史料记载,他当即表示不爱一人以谢天下,当即下令腰斩晁错,诛其九族,几乎毫不犹豫。

那么诛晁错到底有没有用呢?

答案是没用,清君侧和诛杀晁错不过是叛军起兵的借口而已,袁盎知,景帝知,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景帝之所以这么做不过是不留给诸侯王口舌,如果叛军继续作乱,那就有了正当理由出兵平叛,所以先把你晁错的人头祭上,以此给自己出师正名。

果然七国之乱并没有停止,景帝也得以从容应对。

周亚夫采用截断叛军粮道,坚守不出,以逸待劳,最终出其不意,一举击溃叛军,用三个月将叛乱彻底平定叛乱,诸侯王割据问题得以解决。

逼死太子刘荣

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意味皇权的威胁彻底解除,前153年景帝立皇长子刘荣为太子。

馆陶公主刘嫖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皇后,便找到刘荣的生母栗姬,想把女儿嫁给刘荣。

不料栗姬厌恶馆陶公主屡次给刘启进献美女而拒绝这桩婚事。

要知道,馆陶公主是景帝一母同胞的姐姐,宫廷话语权极大。栗姬虽为景帝宠爱,但事实证明,美貌与情商完全呈反比。

栗姬因馆陶公主进献美女而记恨她,却浑然不知馆陶这位长公主的巨大能量。

栗姬的回绝让馆陶公主颜面扫地,一怒之下,转而找到景帝另一个妃子王娡,与其子胶东王刘彻订了婚事。

刘嫖与王娡结成政治联盟后,不时在景帝面前称赞刘彻并诋毁刘荣,景帝对长姐信任有加,心中的天平开始向刘彻倾斜。

可以说,正是栗姬的任性和短视害了自己,也害了刘荣。

有一次,馆陶公主在景帝面前诬陷栗姬,说她经常用巫蛊之术诅咒唾骂后宫嫔妃。

在当时,巫蛊是皇家非常忌讳的事情,从此景帝对栗姬产生厌恶之心,但因以往和其感情深厚,才存有善念。

不过栗姬这个“傻白甜”对景帝态度的变化和政治危机丝毫未察觉,不久景帝生病,试探栗姬,希望在他死后,善待其他妃子和自己的儿子们。

可是栗姬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不仅没有答应,反而口出恶言,抱怨景帝薄情寡义。

景帝为人本就猜忌多疑,看到栗姬如此跋扈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从此景帝有了废黜太子的念想。

不过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是王娡,她唆使大臣向景帝请求立栗姬为皇后,景帝大怒,处死了大臣。

因为在景帝看来,刘荣母子已暗中和朝臣勾结,大有逼宫之势,且不说栗姬轻佻浮躁,难以母仪天下,一旦成为太后,势必壮大外戚势力,危害刘姓宗室。

这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景帝废黜刘荣的太子之位,前150年,王娡被立为皇后,刘彻被立为太子,刘荣被封为临江王。

在这场权力的斗争中,刘荣十分可怜,他成为三个女人角力的牺牲品,然而景帝才是最冷酷残忍的。

刘荣被废的两年后,有人告发他擅自在宗庙土地修建宫室,随即他被召回长安,结果刘荣一到长安就被缉拿,被中尉郅都严厉责讯,史料记载:

刘荣恐惧自杀,葬于蓝田,有燕数万衔土置于冢上,百姓皆怜惜临江闵王。

对于刘荣的死,史书记载十分简单,但简单的背后却是复杂的政治斗争,首先刘荣在临行长安前,江陵父老流涕窃言:“吾王不反矣!”

这说明刘荣在当地深得人心,百姓为之哭泣说明告发之事大概率不属实,刘荣进京后未见到景帝就被捉拿更是诡异。

虽然是废太子,但作为皇子和宗室诸侯王,谁敢轻举妄动,郅都虽是酷吏,但也是景帝心腹,如果没有被授意,怎敢严酷审讯。

刘荣的自杀更是蹊跷,罪责没多大,就畏惧自杀了,他在畏惧什么,以至于让自己的性命都可以舍弃。

这背后的一切不过是景帝和王娡为了给刘彻铺路而消除潜在威胁,哪怕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张冠李戴,害死功臣周亚夫

景帝对自己的儿子尚且如此凉薄,对于一些与自己意见不一致或他认为有潜在威胁的就更狠毒了,最明显的就是周亚夫。

如果说刘荣的悲剧是三个女人共同操纵的结果,那么周亚夫的死完全是景帝一手造成的。

周亚夫本是文帝留给景帝的顾命大臣,不过论容人之量,景帝远不如他的父亲,比如文帝容得下周亚夫以军礼拜见其本人,但景帝却做不到。

由于周亚夫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的股肱作用,被景帝拜为丞相,再加上周亚夫是开国功臣周勃之子,所以在朝中影响力巨大,开始时景帝对他颇为礼让。

但三件事情的发生让景帝十分恼火,第一件事是景帝废太子,争取大臣的支持。

可周亚夫却坚决反对废长立幼,与景帝争了个脸红脖子粗,整个朝堂鸦雀无声,最后景帝立刘彻为太子,同时与周亚夫产生嫌隙。

第二件事是公元前147年景帝欲封封皇后王娡的哥哥王信为侯,周亚夫再次提出反对。

因为汉朝开国以来,只有军功者才能封侯,姻亲被封为列侯不合祖制,还搬出了高祖刘邦,经过周亚夫这么一闹,景帝只能作罢,从此景帝对他更加记恨。

第三件事是在列侯事件不久后,匈奴有六个人来投降,景帝十分高兴,准备封他们做列侯,可是周亚夫又站出来反对。

敌方投降就封侯,那以后再来个百八十个匈奴人如何是好,再说了,许多跟随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还没被封侯,这对真正为国家做贡献的将士不公平。

这次景帝被彻底惹恼了,直接用“丞相之议不可用”否决了他。

随着君臣矛盾愈加激烈,周亚夫辞去相位,不过景帝并不放心,他决定试探一下周亚夫。

前143年,一次宴会上,景帝故意未在周亚夫吃饭的桌子上放筷子,当其他大臣进食时,周亚夫自觉面子挂不住,露出不满情绪,拂袖而去。

周亚夫的情绪化行为彻底激怒了景帝,在景帝看来,这是伺功放胆、目无皇帝的行为,更是对年少的刘彻的潜在威胁。

自己已然病重,一旦过几年死了,以周亚夫的脾气秉性和势力,谁能镇得住?

不久,周亚夫的儿子给其买五百甲盾一事被人告发,景帝正愁抓不到把柄,决定在此事大做文章。

司法官员对周亚夫严加审讯,可周亚夫本就无反叛之心,审也没审出来什么。

不过司法官员有景帝的授意,不敢不定罪,以“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逼迫周亚夫承认造反。

大意是你就算现在不反,死了以后也会反,这样的理由之牵强实在可笑,周亚夫倒是把耿直坚持到底,他拒不认罪,在狱中绝食数日暴毙而亡。

小结

前141年景帝驾崩,在景帝执政的十六年里,他继承文帝黄老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使西汉国力得到极大增强,为武帝时代的全盛打下基础。

然其刻薄寡恩,饱受后世诟病,在西汉皇帝中,论综合能力,弱于高祖、武帝、文帝和后来的宣帝,但远强于其他皇帝,从整体来看仍不失一位明君。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