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美国单方面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加征“对等关税”,其中针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税率为34%。4月4日,中国采取反制措施,宣布对美国商品征收相同比例的关税,税率为34%。4月8日,特朗普宣布对中国额外再征收50%关税,叠加原有税率后,中国商品实际面临104%的惊人关税。美方试图通过关税壁垒扭转贸易失衡,却在48小时内再次遭遇中国的“组合重拳”反击。
4月9日,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强硬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商品同步加征84%关税。这一强硬加码反制举措,标志着中美贸易战进入前所未有的白热化阶段。在关税反制的同时,中国商务部公布了两份“实体清单”:12家涉及军工、通信技术的美国企业被列入出口管制名单,6家参与对台军售的企业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这些企业包括美国光子公司、BRINC无人机公司、护盾人工智能公司等,业务覆盖半导体、无人机、战术通信等关键领域。以BRINC无人机公司为例,这家美国军工企业曾为拉斯维加斯枪击案提供应急无人机,然而,近年来,频繁参与台海军事合作的行为已引起关注。

中国商务部明确指出,这些实体“存在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行为”,禁止向其出口两用物项。此举直接冲击美国军工产业链——美国国防部数据显示,其无人机零部件约30%依赖中国供应链。更具象征意义的是对6家涉台军售企业的制裁。护盾人工智能公司曾向台湾提供AI作战系统,内华达山脉公司参与台军无人机研发。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强调,这些企业“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必须“依法追究责任”。这一举措不仅切断美企在华市场,更向全球传递出“涉台红线不可触碰”的强烈信号。
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中国展现出成熟的应对体系。在关税反制之外,稀土出口管制、内需扩大、多边合作成为三大“撒手锏”。中国对钐、钆等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限制,直击美国军工生产;2024年国产芯片自给率提升至35%,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突破20%。内需市场的“稳定器”作用愈发凸显。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4.5%,2025年“以旧换新”政策预计拉动消费超5000亿元。

在进博会、消博会等平台推动下,中国与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贸易额占比升至38%,逐步摆脱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多边规则博弈更显主动。中国加速推进加入CPTPP和DEPA,与欧盟建立贸易仲裁机制,推动WTO改革。数字人民币在能源交易中的应用,动摇了石油美元体系。商务部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增长12%,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7万列,形成“双循环”战略支点。
历史经验表明,单边主义终将反噬。2018年贸易战使美国对华逆差不降反增,2025年的“关税闪电战”同样难以奏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强调,“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这种底气源于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完整的产业链和日益增强的科技实力。

中国的反制并非简单的报复,而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战略组合。财政部实施的84%关税政策涵盖了所有美国制造的商品,而商务部的出口管制措施则直接针对了关键性技术,不可靠实体清单则精准打击涉台军售企业。这种 "关税 +科技 +地缘"的立体反制,展现出中国在贸易战中的成熟与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