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办公室里,我的肚子不争气地叫了起来。
整个上午跑了三个会,连早饭都没吃。从小会议室回来,我打开抽屉,发现只剩下一包过期两天的饼干和半瓶陈年牛奶。
老凯的声音从背后传来:"饿了?给,我这有个面包。"
没等我拒绝,他已经把面包塞到了我手上,还递来一杯热茶:"别客气,我刚吃过早饭。"
这一幕,让我想起了前两天看到的一则视频。

一个小男孩和妹妹一起吃冰淇淋,妹妹的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小男孩立刻把自己的掰了一半给妹妹,自己只留了小小的一块。这就是纯粹的善良吧。
人这一辈子,会认识很多人。
有些人,是过客;有些人,是风景;还有一些人,就像灯塔,在你失落的时候,给你指明方向。
回到科室,我还在想这事。
半个月前,我爬崂山摔了一跤,得休息三周,手头的工作全扔给了老凯。他不仅没抱怨,还每天给我发微信,说工作进度我别担心。
单位里的人际关系,比市面上流传的要复杂得多。不是简单的勾心斗角,也不全是抱团取暖。它像是一张蜘蛛网,经年累月编织出来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老凯这样的人,在单位里不多。
能把自己的那份分你一半,不是因为他傻,而是因为在他的世界观里,人与人之间就该互相照应。

这种朴素的友情,往往出现在那些父母是老实农民的孩子身上。
我小舅子在省机关工作,每次回老家过年,都有村里的老人来家里坐坐,说当年你爸给我家塘埂修好了,你爸借我家五十块钱从来没提过。
这些陈年往事,在乡村就是一张无形的联结网。
友情的本质,是不计回报的给予。
之前,我俩去拉萨出差,在布达拉宫广场上,老凯给我拍了张照,照片里的我,眯着眼睛笑得像个傻子。
晚上吃饭,高反得厉害,他把自己的藏红花茶推给我,说你先喝。
不只是在单位,家里也一样。
我媳妇总是会把最后一块肉夹给我,从不言语。我们结婚十年了,有时连话都懒得说,但是这个动作,从未间断过。
爱情的本质,是把对方放在自己前面。
有个同事,姓荔,大家都叫他老荔,其实也就三十出头。每次科室有零食,他总是第一个冲上去,还会塞满口袋带回家。单位年会抽奖,他抽到了一个保温杯,价值不高,但别人问他借用一下,他都说这是给孩子的。
老荔这样的人,你会发现他的朋友不多。因为友谊需要交换,他只进不出。
前年,科里来了个实习生,小姑娘刚毕业,老荔带她熟悉业务。带着带着,小姑娘就不爱理他了。
后来我才知道,老荔教她的都是些表面功夫,真正的要点和关键步骤,全部藏着掖着。
科长说过一句话:在单位里,知识就是饭碗,技能就是资本。
我这才明白,老荔的行为不是小气,而是恐惧。他害怕自己的位置被取代,害怕自己的技能被复制,害怕自己变得不再必要。
社会关系的本质,是对等交换。
北方人与南方人,在这方面也有差异。
我老家在山东,父辈们讲究"宁可自己吃亏,不让别人吃亏"。一个大锅菜,七八个人抢着结账。我去广东出差,同行的广东兄弟精明得很,餐费怎么分摊,算得分毫不差。
一开始,我觉得他们小气。后来才发现,这不是小气,而是一种公平的生存智慧。大家能长久相处,正是因为没有人占便宜,也没有人吃亏。
越是发达的地区,人们越讲究精细化的公平。

单位里的人际关系,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关系的浓缩版。大环境稳定,人员流动少,彼此之间的交往时间长,逐渐形成了一套微妙的互动规则。
送礼的时候,领导家两瓶茅台,科长家一瓶茅台,老凯家一条烟,老荔那儿什么都不用送。这套规则,没人教,但每个人都心照不宣。
分蛋糕的时候,为什么老凯只拿了小的那块?因为他知道,与其争一时,不如让一世。长期来看,别人会记住他的慷慨。
为什么小姑娘最后选择跟我学业务?大概因为我告诉她:技能不是藏起来的,而是用出来的,越用越熟练,越分享越有价值。
老荔不懂的是,一个人最难替代的竞争力,不是他掌握了什么,而是他能创造什么。
若要总结,便是:在单位,乃至整个社会中,最珍贵的是那种无需计算的付出,最长久的是那种公平的交换,而最该警惕的,是那种因恐惧而产生的藏匿。
饭,可以分你一半;茶,可以让你先喝;但是通过分享让彼此都变得更好。
全文完,如果喜欢,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