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大伙都叫他武穆将军,在南宋那会儿,真是个少见的猛将,特别能打。南宋刚开始跟金人干架那会儿,像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吴玠、吴璘、刘锜、杨沂中这些被叫做中兴名将的,他们都是靠打防御战出名的,可不是主动出击的那种。
南宋时候,为了夸奖那些打退金兵的大将,朝廷给了七个人异姓诸侯王的封号,他们是:蕲王韩世忠、鄜王刘光世、循王张俊、鄂王岳飞、和王杨沂中、涪王吴玠、还有信王吴璘。在这些被封了“王爵”的大将里,岳飞是唯一一个擅长打进攻战的,而且他特别爱打这种仗。
要想拿回中原,一路扫过燕云,直接打到黄龙府,光靠死守是不行的。打再多像仙人关、和尚原、顺昌那样的硬仗,也比不上打一场痛快的郾城大战。金兵为啥怕岳飞?因为岳家军爱打进攻,不老是缩在城里,他们能在野外跟敌人硬碰硬,把对手打败。
说实话,南宋那时候的中兴将领们,岳飞是真的挺牛的,他敢直接跟金军干架。但话说回来,岳飞这一辈子打仗,居然没碰上金国那些顶尖的名将,没能来一场真正的高手过招,确实挺让人惋惜的。
岳飞跟其他那些中兴时期的名将不太一样,他不是从西军里混出来的,而是从最底层的小兵开始,一点一滴拼出来的。1127年,金军大举南下,把北宋给灭了,那时候岳飞还只是个普通士兵。到了建炎年间,岳飞的名声和地位,跟其他那些中兴名将比起来,那真是小巫见大巫,根本不值一提。
在岳飞单独领兵打仗之前,他遇到过好几位上司,包括张所、王彦、宗泽、杜充、张俊和刘光世。那时候,岳飞要么是他们的手下将领,要么就是听他们的话,执行命令,根本没法跟他们站在同一个高度说话。
岳飞是个能挑大梁的主儿,全靠战场上真刀真枪拼出来的,这让赵构觉得他是个值得栽培的人才。到了绍兴十年,就是1140年准备北伐那会儿,岳飞主要在跟江南的起义军还有伪齐军干架,还没跟金军的主力正面杠上呢。
在南方,曹成、杨幺、钟相、戚方这些人带的起义队伍,大都被岳飞给打散了,然后收进了自己的队伍里。岳飞之所以能一下子变得那么强大,有了往北打的基础,主要是因为他把杨幺手下的好几万兵马都给收拢过来了。要不是他这么干,收复襄阳那六个地方,还想稳住,根本就是空谈。
岳飞总共发起过四次往北打的战斗,头三次啊,他主要是跟那个假齐国干架,对手有刘麟、刘倪、李成、孔彦舟这些人,可以说,他是拿“假齐国的军队”来练练手,积累经验。到了第四次,也就是绍兴十年的那次往北打,岳飞可算是碰到了硬茬子,那就是金军的大头头兀术,这可是金军的主力队伍。
1140年和兀术开打前,岳飞还没机会以大军主帅的身份,跟金国的那些名将正面交锋过。到了绍兴十年的北伐,岳飞还是没能和金国最顶尖的名将较量,碰上的兀术,也就算是个二流水平的。
说实话,金国刚开始那会儿,真是名将一大堆,兀术在其中真不算啥。兀术那时候还年轻着呢,他头一回打仗是在1122年,去追辽国的天祚帝。打着打着,他的箭都用完了,结果这家伙直接上手抢辽军的武器,一个人就跟人家干架,愣是杀了5个,还抓了8个俘虏。
兀术在政治上那套,可比他在战场上厉害多了。在金朝刚开始那会儿,你是不是名将,不看你爸是谁,就看你能不能打胜仗,真刀真枪地拼出来。虽然兀术是阿骨打的亲儿子,但他的地位一直比不过盈歌的儿子完颜昌,就更别提跟宗翰、宗望、宗辅、希尹(谷神)、娄室、银术可这些大佬比了,他们可都是顶尖的高手。
1128年,金太宗出兵往南打,那时候完颜昌已经是左监军了,而宗弼,也就是兀术,还只是右都监,职位比完颜昌低了不少。后来,兀术靠打仗立功,地位一点点往上升,但一直没能超过完颜昌。要是他能超过完颜昌,那在完颜昌搞出天眷和议的时候,兀术就能直接出手拦住,而不是等事后,再拉上金熙宗和宗干一起来算账。
金国刚开始那会儿,最出名的将领有完颜杲、完颜宗翰、完颜宗望、完颜宗辅、完颜希尹、完颜娄室和完颜银术可这些大佬。要是没了他们,阿骨打建立金国可就没那么容易了。用了十年时间,金国就把辽国给灭了,再用两年,又把宋朝给打趴下了。这里面,宗翰的功劳最大,他的眼光和计谋也是最厉害的。
脱脱丞相在编《金史》时,把宗翰看作是头号大功臣。金国原本只是东北一角的小国,从深山老林里慢慢打拼进入中原,宗翰的功劳最大。在宗翰之后,要数宗望了。宗翰是个打仗的好手,他手下有个希尹,这人既会文又会武,特别全面。还有娄室和银术可,他俩的战术指挥水平那也是一流的。
1114年那会儿,阿骨打带着不到3000人就起兵了,他是咋打败强大的辽国的呢?说白了,就是因为他手下有名将,士兵也特别能打。那辽国真的很弱吗?其实也不一定。你看1122年,童贯带着20万大军去北伐,结果还不是被留守燕京的那么点辽军残兵给打得落花流水,惨败而归。
西军,北宋的王牌军队,一直待在西北,跟党项人硬碰硬,战斗技巧那是一等一的高。要是碰上辽国那些被打得七零八落的残兵,像种师道、杨可世、刘延庆、辛兴宗这些西军里的厉害将领,那简直就像山崩一样,直接就把他们给打垮了。
金军多次以少胜多,打败了辽国的精兵强将。像是在达鲁古城和护步达冈的战斗中,据说有70万大军的辽国,竟然敌不过金军2万人。就算那70万的人数有夸大,辽军至少也有十几万人,而且还是辽天祚帝亲自带兵出征。可结果呢,还是被宗翰、宗望、娄室和银术可这些人给打败了。
金兵把辽国的精英部队打得落花流水,而辽国那些守家的部队又反过来把宋国的精兵给狠狠收拾了一顿,这说明那时候的金兵真的是挺猛的。辽国没了之后,金太宗就带着军队往南打,12万金兵分成两拨,一路走西边,由宗翰带,另一路走东边,由宗望带。北宋这下可倒了大霉。
在面临亡国之危时,北宋又一次把西边的军队调了过来。没想到,在太原城门外,他们被宗翰、娄室和银术可来了个围魏救赵的计谋,专打前来增援的军队。北宋先后派了三批援军,结果都被打得落花流水,二十多万大军就这么没了。
不说背景如何,希尹、娄室和银术可的战绩和能力,比兀术强太多。他们本身就很牛,再加上身份地位,能带兵打仗的是宗翰、宗望和宗辅。而兀术呢,只是听他们指挥,根本不是一个级别。像是追击天祚帝时,兀术是跟着宗翰;攻打开封时,他又跟着宗望;还有搜山检海那场仗,东路的主将是完颜宗辅,兀术不过是执行命令罢了。
1140年那会儿,岳飞声名鹊起,跟金军杠上的主要是二把手兀术,还有那些战斗力大不如前的金兵,根本不是他们最厉害那会儿的队伍。到了绍兴十年的北伐,金国那边能打的将领没几个了,士兵战斗力也掉链子,宋金两边实力那叫一个势均力敌。
1139年快结束时,金熙宗有了宗干、希尹和兀术的支持,把完颜宗磐、完颜宗隽、完颜昌给解决了,还推翻了之前的那个“天眷和议”。接着,他就带兵去把河南、陕西这两个地方给夺了回来。在那之前啊,完颜昌一个人说了算,硬是把陕西、河南划给了南宋,却把山东当成自己的地盘,这么做,自然让那些想打仗的人心里不爽。
金兵南下的时候,金军真的是没啥厉害将领能派了。像宗翰、宗望、宗辅、娄室、银术可这些顶尖的大将军,有的病死,有的在内斗中被干掉。希尹虽然能打,但也已经60岁高龄,在朝廷里当丞相呢。金兵南下没战斗多久,金熙宗就把希尹给杀了,这样一来,那些当朝丞相啥的也就没啥戏唱了。
宗干是个老资格了,管理国家事务很有一套,但腿脚不利索,年纪也大了,没法带兵往南打。在金朝刚开始那会儿,宗干除了是老大(非嫡出)的身份,手头也没啥别的本钱,身体还不行,所以只能干些“文书类”的活儿。
1140年,金国发动了天眷南征,兀术负责指挥所有军队,他亲自带着中路大军攻打河南。说到西路军,领头的是完颜撒离喝,这家伙在金国早期只能算是个不起眼的三流将领,人们戏称他为“爱哭郎君”。至于东路那边,配置更差,由孛谨、李成、孔彦舟带着。另一边,宋军这边也好不到哪儿去,张俊、韩世忠等人也不算特别厉害。
南宋往北方打,金国也从南边进攻,两边实力差不多。金国的问题是好的将领越来越少,士兵打仗也不行了;南宋呢,就是指挥系统太乱,军队之间不听指挥,都是自己顾自己。这样一来,宋金两边谁也赢不了谁,最后赵构决定签了“绍兴和约”,向金国低头。
兀术心里明白,金国现在实力不济,同时也看清了南宋内部的争斗,所以他劝金熙宗先别急着往南打,得攒攒劲儿,瞅准时机再动手。想当初南宋不行,金军厉害得很,还有大元帅掌舵,那时候兀术胆子大,敢搜山巡海,一路打到了两淮、江南。可现在不一样了,得见好就收,淮西那仗打赢了就撤,用打仗来逼南宋和谈。
岳飞因为“时间不对头”,所以没机会跟金国那些顶尖的大将正面交锋较量。等岳飞崭露头角时,金国早已不是开国太祖、太宗那时候的金国了,经过一连串的内部争斗,金国的将领们损失惨重,战斗力大不如前。可南宋这边也是一堆麻烦,赵构皇帝还是只想着守住自己的一小块地盘。
1123年那会儿,金军的势力达到了顶峰,他们手下有12万精兵强将,而且主要的大将都是身强力壮的时候。转眼到了1140年,岳家军也迎来了他们的最强时刻,人数虽然只有6万,但名将却是一大堆。要是把1140年的岳家军放回1123年,让他们跟那时的金军碰一碰,岳飞、张宪、岳云、王贵、王俊、牛皋这些人和宗翰、宗望、宗辅、希尹、娄室、银术可这些金将来个正面交锋,那场面肯定相当震撼。
别在这放屁说。什么金国一流名将多厉害多厉害,什么年代就是什么年代,最起码岳飞当时就是天下无敌的,少在这贬低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