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份,谢振华军长刚打完上海战役不久,就被陈老总喊去聊天。陈老总打算让他去当华东军政大学第二总队的政委,还想听听他的想法。
谢振华一听到要转行的消息,就很诚恳地表示:“三野里高手如云,比我合适的人多了去了!”他可能觉得,自己在战斗部队干得更顺手;也可能是因为军政大学要走正规化、专业化的路子,他担心自己做不来。反正,他就是有点不想接这个担子。
华东军政大学是由第八兵团部和三野军政干部学校合并成立的。那时候,陈老总不光是指挥官,还亲自当上了这所大学的校长和政委。副校长一职交给了陈士榘,而副政委则是钟期光来担任,聂凤智则负责教育工作,当了教育长。
聊到华东军政大学的人员班底,那可都是以前搞过军事教育的老将。比如说陈士榘,红军那会儿,他就是红1军团随营学校的掌门人;抗战一打响,他又成了115师343团教导队的大队长啥的。再看看聂凤智,抗战刚开始,他就跑到抗大深造,毕业后直接留校当上了主任教员、队长。到了1940年,他还跑到胶东去办学,当上了“抗大”一分校胶东支校的校长。
陈老总之所以相中谢振华,主要就是因为他有过搞军事教育的经历。
1936年那会儿,谢振华接到了一个新任务,就是去红军大学工作,当上了上级干部科第二队的政委。这上级干部科里头,分了两大块儿,第一大队呢,主要是给团级干部上课;第二大队,就是咱们谢振华管的这块儿,主要是培训营级干部。为啥上头会选他呢?还不是因为他在瑞金红军大学深造过,不光有书本上的知识,还有真刀真枪的经验,讲起话来还特别能打动人心,是个搞教育的好苗子。
1937年初,红军大学的名字变了,成了抗大。这时候,谢振华的身份也变了,他不再是学员领导,而是成了学员,去学员二队深造,准备成为红军的师、团干部。在二队,队长是倪志亮,还有张震、韩先楚、余秋里、吴克华、刘转连这些同学。等抗日战争一打响,谢振华就接到了任务,跟着八路军总部走,去了山西开展工作。
以后打仗的时候,谢振华主要负责政治方面的工作。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成了旅里的政委,还兼职纵队副政委和旅政委。一直到了1948年,他开始担任12纵队的司令员,参与了淮海、渡江、上海等好多大战役。
谢振华在打仗那会儿,搞过安保,念过书,还做过政治思想工作,并且也担任过军事上的领头人。陈老总心里头,谢振华那就是个全能选手,他不来,还能叫谁来呢。
陈老总亲自出面交谈后,谢振华也没啥好说的了,只能听从命令。30军的军长位置,定下了饶子健,他二话不说,立马就从上海出发赶到苏州去了。
刚到苏州工作不久,二总队就搬到了南京,而他也因此从二总队转岗成了一总队的政委。
历史变迁中,谢振华被安排进了南京军事学院,他接手了基本系并当上了主任,这个系要学三年。到了1954年,他完成学业后,就转去新成立的战役系继续深造。1957年,他再次完成学业,然后就被提拔为军长。打那以后,他就一直忙于军事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