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仪式结束后,正当别的将领沉浸在喜悦中时,刚刚被授予大将的陈赓将军却离开怀仁堂悄悄跟在周总理身后,来到了他的住处西花厅。
趁着周总理和邓大姐说话,他赶忙跑到了总理家的客厅里,一边说着饿死了一边开始翻箱倒柜地在人家柜子里找点心。
周总理和邓大姐看到陈赓的样子也是一脸哭笑不得,邓大姐赶忙给他拿出点心垫肚子。
陈赓可以随便进出周总理的场所,还肆无忌惮地翻箱倒柜,除了他的不拘小节与人亲善,也能够看到他和周总理一家的交情属实深厚。
事实上两人还真是相识相知几十年,甚至还曾有过“过命”的交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陈赓与周总理相识过程】
1903年陈赓大将出生于湖南湘乡,家里几代从军。因此他刚满十三岁就偷偷投奔了湘军,之后还参与了讨伐吴佩孚等知名战役。
然而在军阀手下越久他就越清楚这些地方割据势力的冷漠与自私,这与他的理想背道而驰。
于是不久后他离开了湘军部队回到家乡,在了解了共产党后深受感触,在朋友的介绍下,于1921年来到长沙寻找革命的真理,在认识了毛主席后被其打动,毅然选择加入共产党队伍中。
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陈赓考进了黄埔军校,作为第一批学员入校学校,也就是在这里认识了政治部主任周总理,开启了两人几十年的深厚友谊。
两人的初次相识还是陈赓在宿舍给大家表演节目时。
大家都知道陈赓大将为人十分幽默活跃,某天正在宿舍跟同学们玩闹,正好赶上周总理去学员宿舍检查。
当时陈赓被大家围在中间,所有人都被陈赓大将逗得乐不可支。周总理走近一看这才知道,原来是陈赓在中间给大家表演“矮子吃面”。
陈赓脸上的表情十分生动有趣,手里假装捧着一碗并不存在的面条,还不断做出欣喜、垂涎欲滴这样的丰富表情,只见他好像用筷子挑起了碗中的面条,一口就吸进了嘴里,结果面条太长,人又太矮,他只能由蹲着逐渐站起来,又站到了桌子上才“吸”完了手上的“面条”,这才打了一个饱嗝,结束了这场表演。
这一幕剧情让陈赓表演得活灵活现,连周总理都被逗得哈哈大笑,大家这才发现政治部主任在旁边已经站了半天了。
周总理让大家继续,随后又走到陈赓面前夸奖他:“你表演得太好了,我在天津上学的时候也演过这出戏,但是比你演得差远了”。
果然之后学校真的组建了剧社,周总理第一时间想到了陈赓,于是决定让陈赓进入社团,负责剧社的演出和排练工作。
陈赓当仁不让,带着大家一起丰富学校生活,虽只是一个业余的剧社,但陈赓大将一样十分认真。
有时候需要女角时,他见没人表演,还多次扮演了女孩子,搞笑的表情,夸张的动作,每次都逗得大家笑个不停。
凭借着这些节目,再加上陈赓本身有才华会做人,很快就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还被人称为“黄埔三杰”之一。
除了在校优秀,陈赓大将的作战能力也很强悍,1925年跟随蒋介石东征时,蒋介石被陈炯明部围困,始终无法突围,关键时刻还是陈赓突入重围背起重伤的蒋介石,这才逃了出来。
因此蒋介石也对陈赓十分有好感,在国共合作破裂之前,曾几次都想将陈赓拉入自己麾下,但陈赓大将意志坚定,对共产党忠诚,委婉地拒绝了蒋介石的拉拢。
或许蒋介石也会后悔当初没再多拉拢陈赓大将几次吧,毕竟解放战争时期,陈赓大将的对手还真的有很多他在黄埔军校的同学,只不过这次他们是不死不休的对手,可惜的是他们无一例外都被师兄陈赓按在地上反复摩擦。
就像我们后来知道的一样,黄埔军校结业后,陈赓大将没有丝毫犹豫地回到了共产党队伍,这次他选择和周总理并肩作战,两人由师生变成了同事,在多年的共事期间,友情也渐渐加深,甚至在长征时期陈赓大将还曾不顾自身安危救了周总理一命。
【陈赓对周总理的救命之恩】
陈赓和周总理的友情体现在很多方面,两人可以并肩作战共同致力于革命工作,也能在关键时刻互相关怀,尤其是在1935年长征时期,两人还有过一段过命的经历。
当年红军队伍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从毛尔盖出发,到了8月正式进入了草地,这里道路难行又缺少物资,很多人都病倒了,其中就包括周总理。
当时的周总理还是周副主席,红军队伍面临着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险境,周总理和毛主席等领导人不分昼夜的工作,制订计划,带领大家渡过这段困难时期。
繁重的工作和恶劣的条件也让周总理的身体垮了下来,不久后就连续发高烧,连路都走不了人也昏昏沉沉的。
于是大家决定做一台担架,抬着周总理走,可谁来抬担架也是个问题,毕竟当时大家身体都很虚弱。
于是陈赓主动找到了彭老总,说明自己想要给周总理抬担架。
彭老总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陈赓虽然身体条件还可以,但他的腿早年受过伤,自己走都很费劲,现在想要抬着担架,无疑会加重身体的负担,可看到陈赓的坚持,彭老总勉强同意了。
就在陈赓一瘸一拐地抬着周总理的担架时,周总理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他已经连续高烧很长时间了。
队伍里地医生经过诊断后确定,周总理患上了严重的肝炎,由于没有及时得到救治,一直发展到了肝脓肿,直到连续发烧坚持不下去了才被大家发现。
医生跟大家说,周总理情况紧急,必须要赶紧将身体的温度降下来,否则有生命危险。
可这时候队伍里哪里还有退烧药呢,陈赓大将询问了医生后决定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当时队伍刚刚走过雪山,本来用雪降温是最好的方法,可好不容易走出来队伍也不能再掉头。
陈赓大将灵机一动指着前方的一座小山丘,跟大家说:“要不去山的背阴面碰碰运气吧,说不定还有没融化完的雪”。
于是陈赓指挥担架队将周总理抬到了山后边,果然地表还有厚厚的一层积雪。
陈赓大将也不顾不上刺骨寒风和雪水的温度,赶忙搓了几个雪球,放在了周总理身上,雪球化了就立马换新的,几轮过后周总理的体温终于降了下来,人也转危为安。
周总理清醒后,看到陈赓一脸憔悴的照顾自己,心里十分动容。
在知道自己昏迷的时候,陈赓一直都抬着担架,周总理更心疼了,赶忙就要下地自己走路。陈赓将军见状,一把摁住了周总理,劝着他赶忙养病,自己不要紧还能坚持一段时间。
几天后红军终于走出草地,等候在前面的邓大姐接过了照顾周总理的工作,陈赓这才放心下来,只是他的身体也疲惫到了病倒的边缘。
也就是这次经历,让周总理对陈赓大将除了同志的友爱,还有着感激之情。
在病情痊愈后还很诧异,本来自己的病情很严重,可当时条件有限连药也没吃,竟然还能奇迹般的好了,不得不说陈赓大将还真是一员“福将”。
周总理将这段恩情牢牢地记在了心里,1943年周总理和大家还曾为陈赓保媒,撮合了他和傅崖的婚事。
两家人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1955年授衔仪式结束后,陈赓大将不请自来,还把西花厅当成自家一样翻箱倒柜地找零食。
周总理和陈赓之间始于黄埔军校的欣赏,在上海共事期间加深了了解,长征时期更是患难见真情。
在艰难的革命岁月里,友谊也更加深厚,以至于正在外地工作的周总理在知道陈赓大将病逝后,难过得不能自已,并第一时间赶回来亲自主持陈赓的追悼会。
【周总理对陈赓的情谊】
1952年正在朝鲜指挥作战的陈赓大将被紧急调回,中央交给他一项艰巨的任务,就是想让他主持建立一所专业的军校,增加新中国军事类人才的储备,陈赓大将毫不犹豫接受了这个任务。
可一所学院的成立可不能只靠着一腔热血,不仅要钱还要很多人才,尤其是教师和教员,在当时来说十分紧缺,就在陈赓绞尽脑汁时,突然想到有一个人做了这么多年的军政工作,肯定能帮上忙,这人就是周总理。
于是陈赓趁着回北京开会时,直接跑去向周总理求援。
他到的时候周总理正在开会,他就一直在门外等着,直到中间休息,周总理去卫生间,陈赓大将紧随其后,直接将周总理堵在了厕所。
周总理又被陈赓大将搞得哭笑不得,只能一边洗手一边听着陈赓念叨,最终决定帮他在全国寻找学校教员。
革命时期积累的病根,加上新中国成立后繁重的工作,所有人都没想到向来跳脱爱说爱笑,总是充满精气神儿的陈赓大将也有生病的一天,就在授衔仪式结束后不久,陈赓身体就出现了问题,在傅崖陪同下前往医院检查后,竟确诊了严重的心脏病。
他发现的时候已经几乎无法根除治愈,只能减少工作量尽量在家休息,周总理和邓大姐也曾劝过他多次,不要再劳累了,但他总是趁着妻子和孩子不在家偷偷工作。
1957年陈赓又趁着傅崖不在家,不仅见了不少客人还劳心劳力指挥工作,谁想到忙碌了大半天,客人刚一走,他突然就心脏病发作倒地不起,幸亏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将他送去医院抢救,这才转危为安。
可也就是这次的病发,让陈赓大将的身体更加孱弱,大多数时间只能在病床休养。周总理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专门给他请了三个月假期专门养病,可三个月过后他还是坚持回到工作岗位。
1959年陈赓大将的身体更差了,虽然因为身体原因退居二线,可还是避免不了经常性的疼痛,他常常一边揉着胸口,一边继续通宵达旦地工作。
1961年3月16日前一天又工作了整晚的陈赓大将再一次病倒了被送进了医院,医生用上了各种抢救方法,然而这一次陈赓大将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结语】
1961年3月16日8时45分,年仅58岁的陈赓大将在上海病逝。
正在广州主持工作的周总理第一时间接到了消息,据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周总理回到住处后,不言不语情绪低落到了极点,甚至还听到了周总理隐忍地哽咽声。
随后周总理立即安排了手头工作,并向中央打电话申请,说明自己想要回到北京为陈赓大将主持追悼会。
1961年3月25日,刚刚下飞机的周总理立即飞奔到中山堂参加陈赓大将的祭奠活动,看着眼前的黑白照片,周总理的眼中早就噙满了泪水,他忍着悲痛送完了陈赓大将的最后一程。
【4】陈冠任. 陈赓;为周恩来办婚礼[J]. 财会月刊(上),2010(3):I0029-I0029.
【5】任学文. 陈赓与;[J]. 湘潮,2003, (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