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知足,也要知不足

斯威国学 2024-03-21 02:18:01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我们继续第三十三章。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因为他有更大的能力。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当之无愧的强者。 对于治国安邦,我们中国古人一直以来都是强调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文治武功缺一不可。吴起对魏文侯说,从前承袭桑氏的国君,只去修治德行操守,却完全废弃武力装备,以至于使自己的国家最终灭亡,有扈氏的国君,依仗自己国家兵多将广而勇猛好战,却不修治文德,以至于最终也丧失了自己的国家。 能够战胜别人的人,能力很大,我们都能看到。很多赫赫有名的大将,历史书上都有记载。然而,想要战胜别人,只需要有更大的力量就可以做到,可是要战胜自己的不足,却需要有很大的毅力。不仅要有毅力,而且更需要我们善于总结自己的问题。因为没有人明知道自己是错的还会去做,他只要去做,就会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能够检点自己的不足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强者。 三国当中这样的例子随手都可以拎出来,就像吕布,人长得帅,武功天下无敌,却没有办法战胜自己。一个人的能力是可以培养出来的,但是如果没有内在的伦理道德,就会给自己留下无穷的后患。当初吕布杀丁原,跟随董卓,无限风光。然后又因为貂婵杀董卓。混到后来,临死了连个求情的人都没有。刘备不但不求情,怕他不死还送他一程。能力不够可以补,人品坏了,真的是掉到坑里,人家还往里面扔石头。 而曹操在杀吕布的时候,还要杀张辽,刘备和关羽都来替张辽求情。曹操立刻变脸,把剑一扔,哈哈大笑,你看你们,我怎么会不知道文远是忠义之人,刚才,玩笑耳!然后上前给张辽作揖,赔不是,亲自解开张辽的绑绳。 曹操既能胜人,又能自胜,能屈能伸,发现问题,马上改正,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而面对张辽这种差点把自己杀了的人,我想多数人的选择可能就会坚持自己的观念不放,不管怎样,一定要把他杀了才能解自己的心头之恨。 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确是这样的。人只有让自己不断地进行自我总结,自我改进,人才能不断地成长,从而真正地成为一个自强不息的人。 何进、董卓、吕布、袁绍这些人无法走得长远,尤其袁绍,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这跟他们不修自己,不自知,不自胜有很大关系。而曹操、刘备、孙权能够最终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自胜是必须具备的品质。 我们能够战胜自己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然而,只有战胜了自己,人才可以做到知足。自胜,战胜自己就是准确了解自己的不足,并有意愿去弥补这些不足。同时,当我们知道自己不足之处有哪些,我们才能做到知足。 五月天有首歌叫《知足》,里面有句歌词,知足的快乐叫我忍受心痛。这里的知足跟老子讲的知足可不一样。 老子说,知足者富。这里我们一定要理解的是,知足,并不是满足于现状,而是只做我可以做到的事情,不逾矩。当我们知道了可以做到哪一步,我们才能知道做不到哪一步,这样我们反过来也就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哪里。 要知道,我们中国人思维中永远都有阴阳,所以,老子这句话里隐含着一个重要的东西,知足的同时也要知不足。人之所以能够在道路上不断前行,是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且不断地修正,改进,让自己保持在不断进步地状态。知不足,我们才会有动力往更高、更强的方向前进。 知足的人就会富有吗?老子所说的知足者富,我们并不能按照字面的意思去理解,知足和富有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老子这里所指的富有也不是指物质财富,而是指精神财富。如果一个人只是知足,而没有知不足,那么,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富有的。因为,知足只能让你在一定的范围内不犯错误,而知不足可以让你可以突破这个范围,可以有更好的成长。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知足而富有,强行而有志。 我们每个人都要成长,成长首先得遵循自然规律,修道德,这样才有根基,根基扎得稳,树木长得茂盛且长久,大厦才能牢固,所以叫不失其所者久。 而我们为什么要成长?成长的方向是什么?最终要走向哪里呢? 就是不断地让自己变得更高、更强,造福更多的人。只有为人民所歌颂的人,思想流传下来的人,他才能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像老子、孔子这样的人,我们天天和他们打交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肉身早已消失,思想却从来没有在我们的世界里消失过。我们家长能留给孩子的是什么?不是留给他多少钱,而是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品德和精神,这些才是长存的。 第三十三章讲的是一个人内在修养,自我的建立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一个自知的人,自胜的人,知足知不足的人,有志的人,要以事实为根据,以客观规律为准绳,时刻省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总结,改进,坚持不懈,不断前行,造福人民。这样,他的生命,他的精神才能更长久。
0 阅读:4

斯威国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