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春季,万物生长,万物有万物生长的规律,人自然也和万物一样遵循春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黄帝内经》中的内容不只是身体的养生之道,更是人的思维之道。
春三月是农历的正、二、三月,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从立春到谷雨,每个节气都有其变化的特点,粗略看来,整个春生,最重要的就是遵循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的规律。字面意思很好理解,那么,怎么落到实处呢?
先看一颗种子的生长。
一颗种子落在地上。它跟土地讲,妈妈,妈妈,我想长成参天大树!土地妈妈说,就你那样子还能长成参天大树!给我滚远点。
小种子换了一块地方讲,妈妈,妈妈,我想长成参天大树!土地妈妈说,你太弱了,你在妈妈这里好好生存就行了。妈妈保你吃,保你喝,参天大树你不要想!
小种子还不满意,风一吹,它又跑了。它落在另一块地方,妈妈,妈妈,我想长成参天大树!土地讲,孩子,你有多大胆,我就有多大产。你尽管往上长,我全力支持你。
种子很开心,我就落在这个地方。
种子对土地说,妈妈,妈妈,我想喝水!
土地说,喝水啊!我这水比较深,需要你自己把根扎得更深一些,你就能喝到水了。妈妈支持你再扎深一点,再往下一点就到了。
终于喝到水了,种子也拿到了经验。
种子在第一块土地上,压根没有生长的可能。有多少父母在孩子有想法的时候,有积极性的时候,打击孩子,嘲讽孩子!这些想法都是孩子成长的种子,而这些种子,却没有良好的土壤,让它们扎根。在第二块土地上,如果种子停留下来,只会永远活成种子。就像有些父母把孩子保护得严严实实,只愿意孩子当个种子,不愿意他当个人。如果有条件,把它放在子宫里面,一辈子不出来。因为放在子宫里面最有安全感,不用想孩子会出什么问题。只要家长不出问题,孩子就不出问题。
很多人追求稳定的收入,其实,但凡在单位里面,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这个人就是一颗刚刚发芽的种子,是没有前途的。如果这个人讲,我要在这里面混出来一片天地。有这个决心,有这个宏志,在哪儿,他都能扎下根。所以,他从小就要培养这方面的才能、志向。
种子在第三块土地扎下根。这块土地很包容,只要你努力去做,我都支持。为了让种子能够扎根扎得深,土地不会把水直接送到它的根边,否则,它的根扎那么浅,怎么当参天大树?稍微长高一点,风一吹就被吹倒。现在的孩子遇到问题,就是根太浅了,风一吹就塌了。
有这样的良好环境,春天来临,冰雪融化,万物生发,种子也会生根发芽,长大。
这就是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既然是春生,生的是什么?我们的现在来源于过去,所以要对过去经验了如指掌,哪些有效率没效果,哪些有效果没效率,都要找一找,整顿整顿。
秋天收获,冬天是冬藏的季节,然而,收获之后就要休,休,其实是为春生为做准备,好好休养,停下来是为了走得更远,站一站可以让自己看得更清楚。去年收获了哪些东西,今年我的目标是什么,哪些对我今年的目标有帮助,哪些有妨碍。有妨碍的怎么办?调整到它支持你。因为,任何妨碍你的东西,只要性质改变了,也就支持你。调整身份和角色,这样才能促进春天的生发。
当然,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并不是啥都给。忤逆父母,你支持,抢其他孩子东西你支持,他要去死你也支持,这当然不可能。以使志生,是围绕着志向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孩子讲,我今天想干成什么事情。
家长讲,没用东西!这件事情是你干的吗?
孩子讲,我想干那个事情。
家长讲,那个事情你干得了?
孩子说,算了,我不干了!
家长要说,好,我支持你,但是,这件事情我们一定干出结果来。每天这样,一天总结一点,孩子就成长了。广步于庭,披发缓行,披发缓行就是少束缚,多给予,前方的路要打开。
不止培养孩子,任何一件事情,大到人的一生,小到打一个响指,都有四时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变化。生是为了长,长是为了收,收是为了藏,藏又是为了下一个阶段做准备,促进万物不断生长。目标不断地循环,专注一件事情能落到结果,叫有始有终,这样的人基本上都是人才。
所以说,我们对每一件事情,即使一句话,都需要遵循这些变化的规律,尤其在春生阶段,这句话如何促进事情往正向发展,这就很重要,没有春生,后面的一切都不存在。比如说有些人喜欢说不,不,不,这就把别人的想法在春天还没来临就扼杀掉。别人说你想法有问题,你可能第一反应就是火大,如果你遵循春生的原则,哦,是吗?我愿意多听你讲两句,我一直感觉你的知识比我多,能力比我强,水平比我高。这是促进生长的语言。多用这样的语言,你就会有收获。
—《情境思维理论》之四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