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采斐然拒仕途,三十年山中修禅辟新宗,感得百鸟衔花相赠

璞因挲果 2024-02-16 15:51:59

相信对于禅宗的传承谱系大家都不陌生。

达摩东渡后付法慧可,慧可传法僧璨,僧璨再传法道信,这前期禅宗传承可谓命如悬丝。若其中一个环节稍有差池,禅宗的传承便会断此危丝,而将达摩祖师在东土点亮的破除迷障之灯给熄灭。

所幸,在经过四祖道信的改革后,禅宗逐渐演化为如今我们熟知的风格,并进一步发展进入了一个新境界。此时,在四祖门下,除了法嗣宏忍外,还有不少的大德高僧,其中就包括开辟了牛头宗的法融,人称牛头法融。

法融大师俗姓韦,乃润州延陵人(今江苏丹阳延陵镇),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生于望族家庭。自幼便重回好学,据传在少年时便已经将“翰林坟典,探索将尽”了,因此转而研究佛经。

在偶然阅读了《大般若经》后便对般若空真之旨有所了悟,因而感叹:“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在十九岁那年,法融大师便尽弃宿学,隐入茅山,依三论宗炅法师剃度出家,参究佛理。而后前往金陵牛头山随大明法师学习“三论”等大乘佛法数年,在入住佛窟寺八年间遍览寺中所藏内外典籍。

在大明法师去世后,法融便云游各地,访名川,会大德,此时的法融大师已深有造诣,了悟单凭知解难以证得佛法真谛,亦深知身在繁华俗世难以尽心修行,于是又回到茅山凝心宴坐,“三十年中专精匪懈”。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6年),朝廷根据江南寺庙僧尼过多的情况,下令排查淘汰寺庙僧尼,依照关中旧规,州置一寺,寺定僧尼三十人,其余则遣归编入户籍。对此,法融认为制度过于严苛了,便挺身而出,进京陈理。

法融的表章写的“文理卓明,词采英赡”让御史韦挺赞不绝口。韦挺惜才,在借鉴法融时力劝其还俗,反道宾王道:“依你这样的才华,要获得五品官职,易如拾遗。”但是法融不为所动,仍坚持为僧尼请命。使韦挺与左仆射房玄龄商讨后便将淘汰僧尼之事搁置不再提。

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法融别茅山而来到牛头山置茅屋禅室,因而人称牛头法融。法融大师在牛头山的禅室随意粗简,四壁不周,内仅一张草绳结床,一方蒲草坐垫,夏无幔帐,冬无棉絮。修行条件虽苛苦,但法融大师却悠然自得。据传常有鸟兽闯入茅庵,获法融投食后,日久竟为其驯服,便有了百鸟衔花的传说。据说法融在岩上入定时,会有百鸟衔花奉献,因此后人便将其地称为献花岩。

初到牛头山时,法融只带着弟子道綦和道凭二人,但随着知识渊博又善于演讲的法融大师开始在幽栖寺开坛讲法后,名声便逐渐远播,十余年后,归附的僧侣已有百来人。

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爆“妖女邪术惑人”事件后,许多僧俗因怕被株连而逃入牛头山,使得牛头山人口猛增至三百多人,但地方政府却不允许收留,倍感压力的法融大师依旧来者不拒,并亲至丹阳城内劝募。为保证僧众两餐不缺,年近花甲的法融禅师每日挑着一石八斗米往返七八十公里数趟,使牛头山声名更盛。

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法融受邀住持建初寺,屡屡推辞仍不获免,只得出山进城。显庆二年(公元657)闰正月二十三日终于建初寺,年六十四岁。“道俗哀慕,官僚轸结”,入葬时会送者万余人。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