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用远超世界预期的“对等关税”行政令,再次证明了他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短短两个交易日,6.5万亿美元市值灰飞烟灭,股市暴跌、原油震荡,这场由美国发起的关税风暴,正以超乎想象的破坏力冲击着世界经济秩序。

而作为美国最大贸易逆差国的中国,无疑站在了这场风暴的最中心。

特朗普此次的“对等关税”政策堪称“霸道总裁式”的贸易手段。
其一,对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均加征10%的关税,4月5日零时零一分生效,展现出“一刀切”的强硬姿态;
其二,对美国贸易逆差重点国家和地区征收更高的对等关税,中国34%、欧盟20%、越南46%等,尤其对东南亚国家普遍征收40%以上关税,剑指中国企业可能通过东南亚转移产能的路径;

其三,关税叠加效应显著。对中国而言,34%的对等关税再加上以芬太尼为名加征的20%、301关税等,4月9日后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平均关税税率或超70%,部分行业如光伏产品、锂电池关税税率甚至超过140%。
更“霸道”的是,所谓降低关税的条件——贸易伙伴需在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事务上与美国保持一致,而这一标准完全由特朗普“任性”定义,中国一旦答应,无疑是给自己套上枷锁。
面对来势汹汹的关税大棒,中国没有丝毫退缩。

4月4日傍晚,多个部门迅速出击,宣布自4月10日12:01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的关税,以硬碰硬的姿态正面回击。
这一迅速反制绝非冲动之举,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必然选择。
从时间窗口看,美方4月2日宣布措施,4月9日就要生效,短短几天时间,中美庞大的贸易体量根本无法达成公平合理的协议;从谈判立场看,若选择先谈,中国大概率只能做出巨大让步,陷入被动局面。
但中国的反制并非盲目“硬刚”,而是底气十足。
中国产品的性价比优势短期内难以被替代,美国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需求是实实在在的。“对等关税”普遍加征,美国进口商即便转向其他国家,关税成本依旧高昂。

而且,即便美国从墨西哥、越南等国进口,这些国家的生产也高度依赖中国的核心零部件、设备和技术,甚至不少企业本身就是中资投资设立。
这背后,是中国强大的产业能力在支撑。

站在全球发展与自身发展的双重维度,中国反制的目的绝非将关税战升级扩大。
回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始终是稳定全球经济的“定海神针”。
此次面对关税引发的全球经贸动荡,中国同样肩负着维护稳定的重任。为此,中国需要多管齐下,在这场复杂的博弈中破局。

在谈判层面,秉持坚决反制、不卑不亢的态度,以建设性姿态推动与美方的综合性谈判。
美国是全球最大市场,中国离不开美国市场,美国也难以承受失去“中国制造”的代价,双方存在谈判空间。
通过谈判将总关税控制在较低程度,避免两败俱伤,同时也防止中国出口份额被其他低关税经济体蚕食。
在国际合作层面,基于中国强大的综合性产业能力和在全球出口中的高占比,主动出击,按照WTO原则加强与各区域经贸合作。

通过降低关税、放宽市场准入,打造“关税洼地”,构建多元合作模式,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消除其他经济体对中国出口竞争力的顾虑,赢得更广泛的认同与合作。
在货币领域,抓住美元因美国频繁“退群”、全球贸易碎片化而地位受损的机遇,大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提高人民币在大宗商品计价结算中的比重,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等清算结算机制,探索数字人民币跨境使用,逐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认可度与影响力。

对内则聚焦经济结构调整与内需激活。丰富政策工具箱,提升民众收入,完善民生保障,降低对美国出口的依赖,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同时,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激发市场活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坚持高质量发展与创新驱动,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以创新应对外部挑战。
对于受到关税直接冲击的中国出口企业,应避免盲目亏本降价。
亏本降价不仅损害自身利益,还可能让美国政府误以为关税未对美国造成通胀压力,从而变本加厉。企业应通过合法谈判,与进口商合理分担关税成本,维护自身权益。
这场“对等关税”风波,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难关,更是一次机遇。

凭借几十年积累的产业实力,以全球视野和开放胸怀,中国完全有能力在惊涛骇浪中开辟新航道,构建新市场、新体系。
中国的韧性发展、创新发展、合作发展,终将成为应对“特朗普主义”最有力的回答,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文本来源:@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