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超限效应(千万别让唠叨毁了感情和婚姻)

谢安迪说情感 2024-11-22 08:29:01

你喜欢听别人唠叨吗?

记得有一次跟朋友聊天,她说,我妈最近唠叨得我快疯了,天天念叨我该找对象了,吃饭的时候说,睡觉前说,连做梦都能梦到她在说。

刚开始我还能耐着性子听,现在只要她一开口说这事,我就烦躁得想逃。

这让我想起马克·吐温的一个故事。

他去教堂听一位牧师演讲筹款,开始觉得讲得很好,打算捐一大笔钱。但牧师讲啊讲,就是不停,十分钟过去了还在讲,他决定少捐点。

又过了十分钟,他觉得一分钱也不想捐了。等演讲终于结束时,他不但没捐钱,还从募捐箱里拿走了两块钱。

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

什么是超限效应?

它是指当外界刺激超过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时,就会产生厌烦、抵触甚至逆反的心理。

就像喝咖啡,一两杯提神醒脑,但喝太多反而会心慌意乱。

举个案例:小刘从小学习成绩不错,但妈妈总觉得还不够好。每次考试,即使考了95分,妈妈也会说:“你看看那谁谁,人家考了98分,你要是认真点也能考这么高。”

不仅考试成绩,连吃饭睡觉都被念叨:“吃这么快对胃不好,要细嚼慢咽”“玩手机对眼睛不好,早点睡觉。”

刚开始她还会解释:“妈妈,我知道了,我会注意的。”

但妈妈的唠叨一天比一天多,连续几年都是这样。

渐渐地,她对妈妈的话产生了抵触情绪,只要妈妈一开口,她就会烦躁不安,甚至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跟妈妈交流。

高考那年,她的成绩直线下降,妈妈更着急了,唠叨得更厉害。

结果适得其反,她干脆破罐子破摔,高考发挥失常,只考上了一所普通大学。

我曾接触过一个案例,他原本跟妻子感情很好。但结婚后,妻子变得极其爱唠叨。

每天下班回家,妻子都要问东问西:“今天跟谁一起吃饭了?”“为什么这么晚回来?”“工资卡给我保管吧,你自己留点零花钱。”

他觉得妻子是关心自己,一开始都耐心回答。但妻子变本加厉,连他穿什么衣服、交什么朋友都要管。

渐渐地,他感觉喘不过气来,开始躲着妻子。下班后不想回家,宁愿在办公室加班到很晚。

有一次,妻子又因为他周末要跟朋友聚会而唠叨个不停,他终于爆发了:“你能不能别管那么多?我是你老公不是你儿子!”

这句话深深伤害了妻子的感情,两人关系急转直下,最后闹到离婚。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超限效应反映了人类对过度刺激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就像我们的耳朵会对持续的噪音产生“疲劳”一样,我们的心理也会对持续的唠叨产生“免疫”和“排斥”。

这是因为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刺激超过这个限度,大脑就会自动启动防御机制,产生抵触情绪。

这种防御机制在进化过程中帮助人类躲避危险,保护自己。但在现代社会,它常常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

过度的唠叨会让对方产生压力和焦虑,进而激发防御机制,导致关系受损。

所以,我们要学会合理运用超限效应。给予别人建议时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度"。比如:

1、表达要简明扼要,不要重复。

2、选择合适的时机,避开对方疲惫或心情不好的时候。

3、给对方消化和思考的时间,不要期待立即改变。

4、多用鼓励和表扬,少用批评和指责。

为什么说千万别让唠叨毁了感情和婚姻呢?

因为在亲密关系中,唠叨往往源于关心,但过度的关心会变成压力和束缚。

婚姻像一杯茶,适度的关心就像适量的茶叶,能让生活充满温暖和甜蜜。但如果茶叶放太多,就会苦涩难咽。

同样,过度的唠叨会让爱变成负担,让温暖变成压力,让亲密变成疏离。

要知道,很多婚姻不是死于背叛,而是死于日常的碎碎念。

当一方不断用唠叨表达关心,另一方会感到窒息当一方想用唠叨改变对方,另一方会产生逆反当唠叨超过了心理承受限度,感情就会渐渐冷却。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过:“爱一个人,不是要改变他,而是帮助他更好地成为他自己。”

记住,给予对方成长的空间和自由,用理解代替唠叨,用尊重代替控制,这样的感情才能长久。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朋友圈,或转给你认为需要的朋友们❤️

0 阅读:2

谢安迪说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