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很多人都说四阿哥胤禛是最合适接替康熙帝的人选,其实我却不这样认为!
也是这些皇子们出生的时机不对,要是他们晚生个一、二百年,当初夺嫡的这九位皇子,随便拎一个出来,其综合实力都不次于末期那几个皇帝,什么道光、咸丰、同治、光绪……
但是,康熙帝的这些儿子中,最适合当皇帝的,我认为,并不是老四胤禛,还是太子胤礽最适合!
大家不要被《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给带偏了,那个傻太子,智商仿佛被驴啃了似的。不仅碌碌无为,还勾搭小妈郑春华,甚至最后还起兵造反。而真实历史上的太子胤礽,可不是这个德性,而是比剧中的他要强百倍的。
有人说,他都被康熙帝接连废了两次,烂泥扶不上墙,怎么可能适合当皇帝?
其实,太子胤礽被废并不是因为他能力太差,又不上进,还乱搞男女关系,并不适合当皇帝。而恰恰是因为,太子胤礽太适合当皇帝,挑战到了康熙帝的权威,才被废。
一个文武双全,从小就饱读诗书,七岁能射杀老虎,二十二岁就能监国的人,怎么看,都不像是个庸才。
胤礽打出生那一刻起,其人生就注定了不平常,他的生母是康熙帝的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如果皇后没有难产而死,或许胤礽的人生不会那么坎坷,偏偏她死了。正因如此,康熙帝才把对赫舍里氏的爱,以及愧疚,全部倾注到了胤礽身上。
于是在胤礽一周岁的时候,康熙帝破例封他为太子,其也成了满清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太子!当然,后来的乾隆皇帝也立过太子,只不过立了太子没几个月就将皇位传出去,自己去当太上皇了。
可以这样说,在太子胤礽被废之前,他跟父皇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和谐。康熙帝也对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且完全是照着一国之君的标准在培养他,而且太子胤礽并没有让其失望。
康熙帝这么多皇子,只有太子胤礽是他手把手亲自教读书识字,等到胤礽长到六岁的时候,康熙帝又让张英、李光地、熊赐履三位学识渊博的大学士,给他当老师。
外出打猎,康熙帝也常将其带在身边,在其五岁时就射杀了一鹿四兔,到七岁时,甚至射杀了一只老虎。虽说这种狩猎是一群卫士,赶着猎物们进入皇上及皇子的射击范围,有点演戏的成分,但相对于其他皇子而言,太子胤礽确实不弱。
康熙帝不仅对其生活呵护有加,尽力将太子胤礽培养成文武双全之人,对其威信的确定也是倍加关注。比如每年的重大节日时,在群臣向皇上行三叩九拜大礼后,还要向太子行二叩六拜大礼,以显示其为储君。在康熙三十四年,康熙帝御驾亲征准噶尔时,还特意让太子胤礽监国。
太子胤礽也确实没有让康熙帝失望,当时他不过二十出头,但是处理政事有条不紊,十分老成,深受群臣称赞:
太子胤礽的执政能力之强,并不是吹的,而是公认的,即使被废了后,康熙帝也并未否定他的能力:
而且就像刚才提到的那样,他跟康熙帝的关系,十分和谐温馨,正所谓父慈子孝,相当融洽。
比如太子胤礽监国时期,不止一次在递给康熙帝的奏疏中提到,自己要去迎接父皇回京。见康熙帝不接这个茬,太子胤礽干脆将详细的迎接圣驾的安排递交给了康熙帝,让康熙帝深感欣慰。而且,两者的信件来往中,聊得很快乐,太子也会向父皇撒娇,父皇也会给太子寄礼物。
或许正是由于康熙帝对太子胤礽过于溺爱,也导致其对待亲情,并没有那么热烈,有时候表现得过于冷漠。
比如康熙二十九年,太子胤礽曾经跟着老三胤祉一起去前线看望生病的康熙帝,但是太子胤礽的表现过于冷漠,让康熙帝有点伤心。
这或许是父子俩之间的感情,第一次出现裂缝,但这是小事,大家都不会放在心上,真正让康熙帝决定废掉太子胤礽的原因,出在另外的两件事上。
一是皇十八子胤祄的死,这个皇子深受康熙帝宠爱,可是其在病重期间,太子胤礽竟然是不管不问。康熙帝为此很恼火,还特意训斥他,要他重视兄弟情义,但是太子胤礽并未将康熙帝的话放在心上,甚至还很恼火。
二是,有人汇报,太子胤礽曾经在夜晚的时候,在康熙帝的帐篷外往里面偷看,有试图谋害皇上的嫌疑。
这两件事夹杂在一起,让康熙帝痛下决心,废掉了太子。
当然,这两件事,都不算大事,一件是康熙帝太过敏感,将自己的情感强加到太子头上。另一件就完全是莫须有了,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太子胤礽想害康熙帝,不然的话,康熙帝也不会在不久后,又再次复立了太子。
但两人之间的隔阂一件存在,即使重新让太子胤礽坐到储君的位置,两人也再回不到从前了。
不出两年,康熙帝就找了个理由,再次废掉了太子胤礽:
刚才我们也分析过,太子胤礽的学问也好,武艺也罢,以及治理国家的雄心壮志都没啥问题。不能以其能力不足,无法管理国家,不足以胜任皇上这个职务为由废掉。
而能使用的理由,只剩下一个,那就是私德,说他道德品质出了问题。甚至,康熙帝还说,就因为胤礽的道德品质出现了问题,才克死了其生母。
但其实,太子胤礽真正被废的原因,既不是他管不了国家,无能力当皇上,也不是他这人天生反骨,非要跟父皇对着来,且私德出了问题。当然也不是因为,路过康熙帝的帐篷,往里面瞅了两眼……
而是因为,太子跟皇上,天生就是死对头,无解!
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当了始皇帝之后,以后出生的每一位强人,都把大一统当成一生奋斗的目标。等到了满清时期,皇权已经达到了顶峰,一旦皇权无法完全握在皇帝手上,这个朝代安稳不了。
就像“一山不容二虎”、“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一样,朝廷只能一个人说得算。
太子胤礽小时候还没啥问题,毕竟年龄小嘛,等到成年之后,再加上多次监国,表现出来卓越统治能力。不管是为了工作,还是提前押宝,其实也不存在押宝,他本就是储君,总之他的身边必然就会聚集一群朝臣,并形成太子势力。
但这种状态不能太久,太久了就会出问题,关键是太子胤礽可是当了三十多年太子,太子椅都坐的长草了。
而且,历史上,凡是当太子时间长的人,大都命运不好!
比如汉武帝的太子刘据,明成祖的太子朱高炽,唐德宗的太子李诵,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等。
这几个的下场都不怎么好,刘据就是因为势力太大,让汉武帝感受到了威胁,最终逼迫太子谋反,最终刘据兵败自尽。李承乾也是差不多一样的情况,当了十七年太子,老爹的身体还是那么健壮,而且是越来越看自己不顺眼,干脆起兵了,也是兵败被禁。
朱高炽和李诵,这俩都当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倒是顺利熬死了老爹,当上了皇帝。可是做太子时间太久了,处处被老爹压制,身体和精神都不太正常。一个坚持了十个月,归天了,另一个更短,不到八个月,人就瘫了,将皇位传给儿子没多久,也死了。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俩当太子的时间太长,一直处于压抑状态,导致身体和心理都出现了问题。
同样,当了三十七年太子的胤礽,其精神状态也出了问题,虽然老三胤祉最后找到证据,证明是老大胤褆在魇镇太子。其实这玩意是个玄学,真正在魇镇太子的是康熙帝,是皇权!
当然,如果仅仅是这样,太子胤礽也不至于被废,就熬着呗,反正自己当太子的时候才一周岁,就算当了三十七年太子,不是也没过四十岁吗?
但这种状况是康熙帝给打破的,换种角度来讲,太子胤礽并没有做错什么,而是他老爹逼他做错了事。
在之前,为了保护太子,康熙帝并未给其他皇子相应的分封或职务。但是随着这些皇子一个个长大,康熙帝希望他们能够“内襄政本,外领师干”,从而加强了培养。尤其是征讨准格尔之后,一下子就封了两个郡王,四个贝勒,一共六个阿哥成了上三旗,且享有领民。
名义上讲,未来所有八旗子民都是太子的臣民,但是在八旗子民那里,他们只服从自己的旗主。这就导致,众多阿哥都有了自己的专属旗民,且围绕着这个身份,身边也聚集了一大群人,反而太子成了光棍。
再加上其他皇子们开始在朝廷中担任要职,更是形成了对太子势力的冲击,后来太子结党,其实也是无奈之下的一种选择。可是,这在皇上看来,却犯了大忌,要了血命了。
这就导致太子胤礽一直处于明处,躲无可躲,控制朝局吧,就会惹来康熙帝的猜忌,不去控制朝局吧,又会被其他人看作无能。当然,朝局的走向,也并非太子一人能控制的,就算是皇上,有时候也无能为力。
再加上太子胤礽并非没心没肺之人,还是想有所作为的,所以,最终导致了被废。若是他像朱高炽和李诵一样,装疯卖傻,没心没肺的,执政能力也别那么强,反而能熬到上位。
综上,太子胤礽才是康熙帝的这些儿子中,最适合当皇帝的皇子,毕竟一开始他就是被当皇上培养的。
当然,也不是说其他阿哥们就差,但凡他们晚投胎个一百年,说不定大清就不会那么早灭亡,也不会有慈禧太后什么事了。
正确[100]
第一次是误操作导致,第二次是当了个挡箭牌。
信口开河不知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