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作品是适合反复拿出来读的,但作为小孩子,是大概率读不懂他的文字的。倒不是他说的话不清楚,而是因为以当时的年龄,是根本读不懂字面意思背后的含义的。
我们那时候关注的往往是故事本身,百草园里究竟有没有美女蛇,闰土说的猹究竟是啥玩意,孔乙己的结局到底死没死?
等到长大之后,再去重读鲁迅的作品,才发现,他的文字根本就不是在讲故事,也不是在讲人生,而是在讲希望。小时候读鲁迅,可能不能理解他的思想,但知道他是一个伟大的人就可以了。长大了再读鲁迅,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思想,也是精神,更是透彻的人生!
杨角风谈晚清民国人物第130期:重读《故乡》:“豆腐西施”杨二嫂,为什么却成了鲁迅讨厌的人?
一、
在鲁迅的笔下,曾经刻画出很多标志性的人物,有阿Q,有祥林嫂,有孔乙己,有闰土。也有一些配角人物,比如长妈妈,柳妈,鲁四爷,赵太爷,杨二嫂等等。
而今天,我们单提杨二嫂,也叫“豆腐西施”,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人物,寥寥几笔,就将此人刻画得淋漓尽致。
1919年冬,鲁迅回了一次家乡,是二十年来的首次,也是最后一次。他这次回去,不是为了探亲,也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卖房子。
鲁迅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中写道: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现在是早已与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
鲁迅家的百草园我(杨角风)去过,确实很大,连带着房屋一起卖给朱家(朱熹)子孙,也确实有点惋惜。而他之所以要卖掉老家的房子,原因就在于,他想在北京买房。
那时候的鲁迅已经当了七八年“北漂”了,之前一直住在绍兴会馆,但是那里不能携带家眷,这也导致他的母亲和妻子只能留在老家,无法到北京团聚。
当时鲁迅的工资已经相当高了,达到一个月350块大洋,再加上稿费什么的,一个月怎么着也得500左右了。这种工资待遇,是普通工人的几十倍了,要知道当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时,一个月才8块钱。
可是为了在北京买房,也是掏空了鲁迅全部的积蓄,还不够!
二、
鲁迅也将这段看房的经历,记录到了日记中,整个过程历时半年之久,才最终选中了西直门内的八道湾胡同。
这套房子是三进的四合院,一共有28间屋子,足够装下周家所有人,包括仆人。当然,价格也不便宜,要价3500块大洋,再加上中介费啊,税费啊,水费啊,装修装潢等,又要花掉几百块,合一起4000多。
可惜,鲁迅掏出了所有钱,也是不够这个价格,最终跟兄弟们一商量,决定卖掉老家的房子,用来凑足北京买房的钱。事实上,即使卖掉了老家屋子,这个购房款还是不够的,鲁迅甚至为此借了高利贷。
因为老家的房子,并非是鲁迅一个人的,也有弟弟们的份,所以新房子买好后,兄弟几个也全都住了进去。这也是几年后,他跟兄弟周作人不合,自己无奈搬离此地的原因所在。
当然,这是后话了,我们回到开头,鲁迅为了卖房回到了久违的故乡。之所以这么着急回来,是因为按照合同规定,如果在大年初一前没能全部搬走的话,要付违约金的。
毕竟是要回家卖掉老宅,多少还是让鲁迅心中不舍的,毕竟这次卖了老宅,也就没有了再回乡的打算,这也导致他的心情并不好:
“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因为心情不好,所以,半路上往外看,什么都不好: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三、
按照鲁迅的设想,一些能带走的都要打包带走,一些带不走的,则就地卖给乡亲们。
就在他跟母亲打包好了东西,挑出了板凳、桌子、柜子等大件物品,准备卖的时候,一个很奇怪的女人出现了: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两脚张着,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本文要讲的主人公——“豆腐西施”杨二嫂!
就在鲁迅细细打量此人,试图从记忆力找出此人的印象时,她先发话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这时候,鲁迅的母亲凑过来帮鲁迅解了围,这是杨二嫂,斜对面卖豆腐的,记得了不?
一般情况下,人啊,总是对小时候吃过的东西记忆力颇深,杨二嫂又是鲁迅家斜对门的,鲁迅自然记得。之所以没能认出此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个女人走样了!
是啊,在鲁迅小时候的记忆里,卖豆腐的女人是很漂亮的,颧骨没那么高,嘴唇没那么薄,而且脸上是擦着粉的,人们都称呼其是“豆腐西施”。
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西施了,她也位列四大美女之首。西施是越国人,老家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所以身为绍兴人,给杨二嫂起名“豆腐西施”,既能形容她的美,也贴合当地的语言环境。
四、
我(杨角风)读大学的时候,宿舍门前是一座小红楼,小红楼的西北角有一个窗口,那里常年蹲着一个卖泡面的漂亮女子,我们就称呼她是“泡面西施”。
只不过四大美女的命运都不怎么好,杨玉环不用多讲,安史之乱后在逃亡途中被勒令自尽;王昭君更惨,先是享受了好几年冷宫,后来被嫁到塞外和亲,丈夫没几年就死了,又嫁给前夫的儿子,再后来丈夫又死了,郁郁寡终;貂蝉也是一样,吕布被曹操擒住杀掉后,就失去了踪迹,说啥的都有,终归结局不会太好。
还有就是西施了,她是被越王勾践,当做礼物送给了吴王夫差,后来吴国灭亡后,她得以回归越国。但是其结局却有两个,一个是终老山林,另一个则是被人们称为红颜祸水,而沉尸江底……
所以自古红颜多薄命,因为美人一出生就具备别人没有的优势,一成年就是巅峰,从此之后便日益走下坡路了。这种失落是伴随终生的,患得患失,惶惶终日,再加上身边各色人等的挑拨,积郁成疾,往往命不会太好。
后来学校的小红楼被拆了后,“泡面西施”就失业了,最后去了哪里,不得而知。
同样,鲁迅笔下的“豆腐西施”,其命运也不太好。按照他的回忆,当年豆腐西施是一动不动坐在豆腐店里的,并不怎么吆喝,但是生意却出奇地好。
可几十年没见,这次再见到他,字里行间都能看出鲁迅的厌恶之情,跃然纸上。
五、
那么,曾经文雅又宁静,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豆腐西施”,怎么就成了鲁迅眼中的尖酸刻薄之人?
样子走行了,倒也有情可原,毕竟上了岁数,自然不能跟年轻时候比较。那时候满脸都是胶原蛋白,现在呢,满脸除了老皮,就是凸起的颧骨了。
那时候的杨二嫂,只需要坐在豆腐店里,什么都不做,便能招蜂引蝶。附近十里八乡的人们,尤其是大老爷们和小伙子们,为了一睹“豆腐西施”风采,不惜绕路而来,买豆腐。
那时候的杨二嫂,漂亮,端庄,脾气温和,可以坐一整天,不带挪地方的。照这个劲头下去,不出几年,她的豆腐店就能扩大,甚至可以开分店,开遍整个绍兴城。年轻就是资本,颜值就是正义,就像杭州陈女士一样,“豆腐西施”说什么都是对的。
可惜,人生最保值的是经历,最不保值的便是容颜,思想可以升华,但容颜却难以永驻。杨二嫂或许单纯地认为,自己的豆腐店生意会永远火爆下去,人们也都喜欢吃她的豆腐。
只是,几十年过去了,豆腐还是那个豆腐,但西施已不再是那个西施。除了容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连鲁迅都认不出来的程度,连坐姿和站姿,以及说话都变得刻薄起来: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在杨二嫂看来,这个小屁孩,当初自己还抱过他呢,没想到二十年没见,人家竟然瞧不起自己了,让她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六、
在杨二嫂看来,其他人,包括鲁迅在内,都是跟自己起点差不多的人,甚至于自己的起点还要高于他人。
可是,几十年过去后,自己还在原地踏步,而鲁迅这个曾经的小屁孩,竟然到京城当官去了: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当然,杨二嫂是夸张了,鲁迅确实在民国教育部任职,但并不是什么大官,教育部佥事兼第一科科长。不过,在鲁迅写过的文章《记“发薪”》中有说过,自己在教育部任职,还是有一种人上人的感觉:
“一进门,巡警就给我一个立正举手的敬礼……可见做官要做得较大,虽然阔别多日,他们也还是认识的。”
而佥事一职,到南宋时期开始出现的,是三品或者四品官。而鲁迅的这个职务,是由大总统亲自任命的,由此可见,绝不是什么“区区小吏”,故而杨二嫂说鲁迅是四品道台,虽有夸张,但也并非毫无根据。
你升官发财了,我还在原地踏步,怎么想怎么不公平,所以不顺你一双手套,都对不起我当年抱过你:
“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是啊,三十年过去了,我还记得你,你凭什么忘了我?
七、
当然,杨二嫂并不是生鲁迅不认识她的气,而是在生自己的气,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自己越混越不行了呢?
事实上,杨二嫂唯一能拿得出手的资本就是容貌了,或许也是因为容貌出众,才让她嫁给了开豆腐店的杨二哥。虽说杨二哥也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人,但好歹有一家店,还跟周家这个大家族做邻居,想必也没有差到哪里去。
可以说,杨二嫂刚嫁给杨二哥那段时间,豆腐店生意不要太好。平时杨二哥在后厨忙着磨豆腐,杨二嫂就负责在前台卖豆腐,一些看热闹的,估计还会像对待清河县的武大郎一样,远远骂一句:
“好一块羊肉,倒落在狗口里。”
但杨二嫂不是潘金莲,她还不至于沦落到跟别人瞎混的地步,但她还是拿出了自己的美色,去换取多卖豆腐所带来的物质保证:
“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美”这种东西,在杨二嫂这里不再是一种精神需要,而是成了其获取利益的手段。可是,等到某一天,这种“美”消失了后,她再想维持这种物质需要,就要放弃更多的东西。
比如礼义廉耻,比如名义道德,只要能换取利益,这些东西不要也罢!就这样,她本该像闰土一样,认命,关起门来好好研究豆腐怎么做能更加物美价廉,而不是怨天尤人。
只是曾经的辉煌,给了她太高的起点,又给了她莫高的期望,一旦门庭冷落,她就受不了了……
八、
等到繁华落地,一地鸡毛的时候,杨二嫂再没有资源拿出来换取物质利益时,她开始出卖感情!
确实,这些年过来,她收获的都是虚情假意,没有谁是真正对她有感情的。而她的感情也确实廉价,都是明码标价的,一个微笑,一块豆腐,不赊账。
当她将获取物质利益当成首要目标时,整个人就变了,变得虚无缥缈,变得面目可憎。一旦确定了这个目标,人也就毫无道德和廉耻可言了,都是能捞就捞,能骗就骗,只要弄到自己手上,那就是胜利。
在杨二嫂的眼中,不能在认识的人中占点便宜,那就是吃了大亏。于是在这种长期观念的强化下,她开始将虚情假意放在脸上,把小偷小摸当作自己的聪明才智。本来是一个精明能干,能说会道,手脚麻利的女人,到后来却到了连鲁迅都讨厌的地步,实在是可惜。
也正是由于她的这种不真实,这种虚情假意,导致很多人看她笑话,从而不尊重她,也看不起她。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别人越不注意她,她就要越发出怪声,做出怪动作,以刷存在感,让人还记起,有这么一个人: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杨二嫂这种不自然,这种夸张,这种刻意的表现,最终都会聚焦到利益上面。时间久了,连她自己的容貌也在这种不自然的状态下,发生了扭曲,导致曾经精制又美丽的脸庞,变成薄嘴唇、高颧骨、吊梢眉的刻薄相,不再被人喜欢。
九、
由于没有了当年的风韵,导致杨二嫂刻意叉腰,做出不可一世的动作,都是不自然的!
当然,生活的不如意,早就将曾经的“豆腐西施”磨成了杨二嫂,但她不想承认,也不敢承认这个现实。她还是摆出一副故作轻松,故作有感情的神情,试图拉下脸皮跟鲁迅套近乎: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其实她跟鲁迅没有感情,也没有什么怀恋,跟闰土对鲁迅的感情是完全不同的。可是,她不能承认,不然的话,就没办法依靠这点交情,骗点东西,以弥补小家小户的不足。
只是,她抱过鲁迅的这点交情,还不至于让鲁迅感恩戴德。若真有感情,她更应该打听清楚鲁迅的现状,鲁迅的思想,而不是简单的强调只抱过鲁迅,就是恩德。
几个回合过来,她料到鲁迅不敢怎么样,于是有恃无恐的先顺走了一副手套。随后的日子里,她更是长在鲁迅家,一有机会就往家里顺东西,到最后发现了炉灰中的碗碟,引以为功,抢走了鲁迅家的狗气杀:
“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就此,杨二嫂这个人物的形象算是描述完毕,这之后的鲁迅文章中,也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个人物。她用自己跟鲁迅仅有的那点感情,终于换取了这些物质,彻底消失了。
十、
讲到这里,就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这十多个碗碟究竟是闰土藏的呢,还是杨二嫂藏的呢?
当然,鲁迅的小说不是侦探小说,也没有那么多的隐晦内容。
如果仅仅是为了描述闰土的贪小便宜,虽说能跟少年闰土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定程度上强化主体。但闰土的形象在大家的心中将会大打折扣,这不是鲁迅写作时想要表达的,而且从鲁迅母亲的嘴中说提到的,弄不走的东西都给闰土来看,又不像是他。
是的,那时候的乡村传统文化中,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是很重要的。十多个碗碟不是小数目,就算在鲁迅母亲看来也是异常珍贵,毕竟每有人来,她都要去看着点,生怕有人顺走东西。
这种事从鲁迅母亲口中出现,大概率不是闰土干的,不然的话,鲁迅母亲没有必要强调这件事。毕竟会影响到交情,况且闰土给大家的印象不错,人都走了,何必再提。
而如果是杨二嫂藏的话,鲁迅母亲更不会都走了,才对鲁迅提起来。她自然早就知会鲁迅了,而不会在事后,用如此平静的语调,外加一丝瞧不上杨二嫂的行为描述出来。
事实上,闰土离开鲁迅家九天后,他才又返回拿桌椅并给鲁迅送行。在这八九天的时间里,鲁迅家难道不吃饭,难道就没发现碗碟不见了,不会四处找找?
同样,杨二嫂就算爱占便宜,想到了诬陷闰土的方法,可是她又何必等到鲁迅临走时的头一天,才想到藏碗碟去诬陷闰土呢?
十一、
所以,这个碗碟并不是他们俩藏的,真正藏碗碟的人不是别人,恰恰是鲁迅!
道理很简单,他这样做,一是为了防杨二嫂,二是为了照顾闰土的自尊心。
对于鲁迅来讲,感情上肯定是偏向闰土的,等到自己北上后,闰土收拾炉灰,发现了碗碟,自是深思一番,举目北望,也算是给老朋友的一点慰藉。
如果明着给闰土,一方面更显得鲁迅像在施舍,将本已拉开距离的闰土,弄得更远。另一方面,则要提防杨二嫂,毕竟她天天来这里,凭什么你什么好东西都给闰土,不给我留一些?
既然如此,那碗碟我也要分一半!
是啊,他们或许希望的鲁迅是那种衣锦还乡,重整门面,并惠及乡亲的那种。只是没想到,鲁迅这次回家,竟然是为了永不再回,自然就惠及不到乡亲了,那不沾光白不沾,以后想沾都没机会咯。
其实,我们的身边,除了千千万万个闰土以外,同样有千千万万个杨二嫂。当不能开源的时候,节流就是生活的全部,杨二嫂错就错在不要强,且不能自食其力。
试想一下,你见过卖豆腐的一天天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卖豆腐吗?她不用洗豆子,不用磨豆腐,不用煮豆腐吗?
鲁迅所讨厌的,恰恰就是这种,年轻时候肆意挥霍,不知进取,等到老了又变得尖酸刻薄,爱占便宜的人。
如果不能自强,不能自食其力,那么当今很多漂亮女孩,难免会走上杨二嫂的老路。当青春不在,当容貌不留,又有几个人能认清现实,从奢靡的生活,回复到平凡呢?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晚清民国人物,杨角风谈晚清民国人物系列文章继续更新中,喜欢就请关注吧!
闰土与杨从品格上区别在于杨的生意人,善于察言观色。而闰土则是纯朴的农民。
文章分析的非常好非常有道理。赞!
相比杨二嫂,还是喜欢闰土。闰土至少保留了憨厚、纯朴等好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