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是非常全面的养生方法,这里先说其中的两个全面之处,一是全面覆盖各个人群,二是全面覆盖各个年龄。
首先说全面覆盖各个人群,各个人群养生论说都有不同,,儿童有儿童的长养,老人有老人的周全,男人有男人的要求,女人有女人的周期。
比如说以儿童为例,养小孩就要明白小孩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征,儿童多为:“脏腑柔弱,血气未充”,得病后呢,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所以儿童的成长与养护,不能像成人一样对待,喂养时要注意尽量取用平性的食物,不要太用偏性的,过热或者过寒的食物和药物。比如辣椒、葱、姜、蒜等等,虽然美味,还是少用为好,应以中正平和为宜。
又比如女性而言,生理周期以七为数,以肝为主,以血为本,所以女性养生要注意养肝护肝,注意补血益气,不能随便用泻下或者消耗性的食物和药物,类似像大黄。潘泻叶等等;要多选用保养性的,补益性的食物和药物。其实以养生而论,女性养的白胖点没有关系的,这样反而气血好运气好,千万不要节食,或者用泻下的药物,弄得自己骨瘦如柴。现在女性多以瘦为美,动不动就节食或者拼命服用减肥药,实在是误入歧途。
而男性则有所不同,以气为经,所以要经常锻炼,常常活动,这些显得尤为必要,这样才可以保持全身的通畅状态,保持一个良好的形体。大家看自然界中动物,很多都是雌性比雄性体型要大些的。
再比如说老人。年老了就会瞌睡少,这个其实很正常,人常说,年轻时睡不醒,年老时睡不着,其实不必规定多少个小时的睡眠,重要的是,调整好阴阳平衡,平平和和,有条不紊的养生是最好的。
第二个要说的是全面覆盖各个年龄,从小到老全身心的养生。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既重视婴幼儿保养,又重视养老。
明代有位著名的医生,名叫万全,他治学严谨,医德高尚,行医五十多年,以儿科、妇科、痘诊科享有盛誉,在养生保健理论和实践方面独树一帜,其专著《养生四要》对养生保健、预防疾病、优生优育等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他对婴幼儿的养生很有研究,在医书《万密斋》说道:“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意思是说要确保小儿平安健康,就不能给孩子吃得太饱、穿得太暖。
我们今天的家长往往太宝贝孩子,小孩儿吃饭的时候总是像在填鸭,生怕吃不饱。小孩往往有点后知后觉的,本来吃饱了,可是感觉东西很好吃,就会接着吃,直到撑得满肚子圆圆的才罢休。有的父母疼爱小孩,看到小孩的吃的特别多,就特别有成就感,特别开心。结果呢,这么多小胖娃就是这么造成的。
“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有人认为,这种说法是因为旧时生活穷困而产生的,实则不然。中医认为,小儿是纯阳之体,新陈代谢旺盛,需要的营养物质相对较多,但胃肠道的负担也较大,日常进食量只要能满足代谢需要,不能吃得过饱。伤食则积热,热则伤阴,故体内阴阳失调,病由之而生。小儿肺脏娇嫩,易受外邪侵袭,若衣着过多,内热从生,灼灼汗出,毛孔时时处于开放的状态,易为风邪侵袭而发病,所以穿的越多的孩子反而越容易感冒咳嗽。
而说到老年人的养生之道,那就方法更多了,养生长寿方面的书很多,比如说我们古代的《养老寿亲书》、《老老恒言》等等,明代医家龚廷贤在其《寿世保元》一书中说道:“年高之人气血即弱,阳事辄盛,必慎而抑之”。 阐明了节欲保精是长寿的一个重要环节。现代研究也证明中医的“肾与性激素环境密切相关,若施泄无度,必然造成性激素代谢紊乱,认为性腺激素与老年人的许多疾病的发生均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补肾治疗不但可以改善疾病症状,而且能调解性激素代谢,可见肾气虚损确是某些老年病及衰老的一个主要机制。
龚廷贤在论述衰老时还特别注意脾胃的作用,以及饮食与脾胃功能的关系,主张“人以胃气为本,凡善调脾胃者当惜其胃气,气健则升降不失其度,气弱则稽滞矣”。
他很崇尚李东垣的脾胃学说,书中多处引用李东垣的学术观点,归纳脾胃内伤的原因为三点: 一曰饮食劳倦即伤脾;二曰嗜欲而伤脾;三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阐述肾与脾胃的关系认为“若肾气壮,丹田之火上蒸脾土,脾土温和则中焦自治,则能进饮食也”,“补脾胃不如补肾”,“运食者,元气也,生血者,饮食也”。在此基础上故提出:“凡老年之人,当以养元气,健脾胃为主”,“人知饮食所以养生,不知饮食失调亦以害生”。
基于此,他总结出完整的饮食卫生,保养脾胃功能的方法:“饮食无论四时,常令温暖,夏月伏阴,暖食尤宜,不欲苦饱,大饮则气乃暴逆,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食后以手摩腹数百遍,缓行数百步,食饱不得速步,不欲夜食。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 饮不过多”。 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不注意调摄脾胃,规律饮食,不讲究饮食卫生,便可造成“筋脉横解,气乃暴逆,荣卫不行,气血凝滞”,“气血失常,卒然不救而不能以臻遐龄”。 现代医学对衰老机制的认识虽有多种说法, 但肾虚渐亏, 脾胃气虚仍为其核心和根本。
孙思邈《千金翼方》也说道:"养老之要,耳不妄听,口不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俗话说,"笑一笑,少一少;恼一恼,老一老。"老年男子平时闲居无事,无妨闭目养神,做到清心寡欲,排除杂念,戒忧愁,少思虑,节愤怒。老年人要有点精神寄托,清心寡欲,颐养神器,可以读书写诗。养花养鱼,游山玩水,这都是怡情乐至的好方法。
简言之,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实在博大精深,先人智慧值得薪火传承,更多养生保健知识敬请关注公号“灵犀道馆”,给您更多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