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上海这座大城市来说
通勤无疑是人们使用公共交通最高频次,也是最熟悉的场景
在每天往返于家和工作场所的路上,大家一定都不陌生:
早上几点几分之前挤上车厢,上班就不会迟到;
在哪些线路的哪些站点,会有大量的客流涌入;
从哪个出口离开地铁站,能最快地赶上接驳的公交,或者找到共享单车……
不同需求对应了不同的出行场景与轨迹,也构成了整个城市交通生态的多样性
不久前,日常出行都会用到的随申行,联合新一线研究所和上海交通发展研究中心
共同发布了2023年的《上海MaaS公共出行年报》,加上2022年的年报(两者下称“报告”)
超过10亿条密密麻麻的出行大数据,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看到了背后不为人知的一些细节
01
现在都是谁在上海坐公交?
年轻人出行一般都首选地铁或者打车,像我自己,一年到头坐公交的次数屈指可数
那么,现在都是谁在上海坐公交呢?
大家脑海中第一个冒出来的应该是老年人
数据也证明,他们确实特别喜欢坐公交
据报告统计,目前全上海公交60岁以上乘客占比已经达到了25%,也就是每4个人坐公交,就有1个是老年人
其中三分之二的公交线路,60岁以上乘客占比都超过了平均值
老年人乘坐次数最多的16条公交线路中,除徐川专线以外,都是运行在外环以内
大部分为市中心向北部居住区的放射型线路
上海公交正在持续推进更换无障碍车辆,热门线路有8条采用的无障碍车辆,仅有1条线路的无障碍率低于25%
而且相较于年轻人,60岁以上的老人坐公交的整体时间更集中,更多在平峰期出行
图源出行年报
他们的早高峰出现在9点,比全年龄段的平均值要晚1个小时
晚高峰更是早早出现在了下午的15点,比全年龄段的平均值提前了2个小时以上
报告指出,接下来,随着上海交通一体化能力的提升和建设,还将推动更适老的出行服务:
比如更好的让老年人感知实时公交服务,引导他们根据到站时间计划出行
还有在早晚高峰时段,缩短公交到地铁站的换乘时间等……
从覆盖范围的地图来看,比起一旦设立便难以调整的地铁站点(绿色点状)
公交线路(蓝色点状)可以灵活调整,因而提供的服务更为发达,遍布了全市广阔的区域
图源出行年报
实际服务半径则显示,上海高达92.45%的居民,都可以在家附近500米内找到一个公交车站,带他前往城市的其他角落
多达1600条的公交线路中,你能猜到最热门的是哪一条吗?
答案就是,平均每站覆盖工作及到访人口规模最多的公交线路均为42路
这条从宜山北路、虹桥路到龙门路淮海中路的公交线
串联起徐家汇、衡复风貌区、淮海路商业区以及新天地等热门旅游消费商圈
平均每站能够覆盖超过1万6的日均到访人次
当然,现在坐公交的还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地铁到不了他的住所或公司,出行需要经历公交换乘
从不同通勤方式组合的时长来看,虽然相较单一的地铁出行
通过公交还有共享单车、打车的换乘,通勤时间明显变长
在早晚高峰,从地铁换乘公交,平均换乘时间约为9分钟,平峰时段则达到11分钟,在无形中拉长了总的通勤时间
报告还罗列了不少热门的“地铁+公交”的换乘路线
第一名是18号线沈梅路站与1066路公交的换乘
主要因为1066路途经航头镇的多个大型居住区,起止点分别链接沈梅路与鹤沙航城两个地铁站点,并顺次串联起了板块内的3家幼儿园、2家小学和3家中学
还有泗泾站和佘北站换乘的191路区间公交
这一线路的沿线停靠站点覆盖了泗泾板块的多个“大居”
包括润江花苑、金港花园,以及新凯家园、新凯城的一系列居民区
图源泗泾小灵通
其他的九亭、莘庄、惠南等也都属于居住密集型站点,沿途的公交负责将线路上的人们经济且快速地输送到地铁站
唯一特别的是11号线迪士尼换乘浦东51路,是热门线路中为数不多涉及到的旅游景点
一是因为整个度假区的范围太大,二是由于共享单车受到管控无法运营,打车也只能在指定的少部分地点,三是地铁11号线覆盖的范围有限
导致公交换乘成了人们的一大出行方式,除了51路之外,还有像浦东50路和52路,都是区域内部公交
自去年3月起,浦东51路的公交车换成了更大的车型,以便容纳更多人的出行,非常人性化
02
早晚高峰的通勤压力有多大
基于上海的整体公交出行趋势与客观规律
报告将每天的7点到10点作为早高峰时段,17点到20点作为晚高峰时段
据统计,在上海,每天约有260万人会在早晚高峰期间使用公共交通,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近十分之一
去年,上海市区内部平均通勤时间为33分钟,53.5%通勤时间都在半小时以内
不过依然有3.5%的比例,通勤超过一小时,主要因为有一端不在地铁范围内,大多需要一次以上的换乘
市区来往五个新城的平均通勤时间为54分钟,只有15%的出行时间在半小时内,通勤一小时以上的占比超过35%
根据早高峰进出站客流人数,可以推导出全市范围内通勤最拥挤的站点
9号线的泗泾、九亭、佘山三站,平均每小时进站客流都在3000人以上
而陆家嘴、漕河泾开发区和静安寺,则是最拥挤的到达站,高峰期平均每分钟都有超过100人出站
再聚焦到五大新城,目前均已形成“骨干轨交+公交接驳”的网络体系
像嘉定新城的11号线、松江新城的9号线、青浦新城的17号线、奉贤新城的5号线,以及南汇新城的16号线,均穿过五大新城的中心位置
图源出行年报,统计时间为2023年1月
地铁出行呈现出“早高峰进站多+晚高峰出站多”的同向趋势,居住功能较为突出
其中,嘉定新城的进出站客流最高,其所包含的6个站点在早上9点时,已累计进出站17.25万人
以早高峰为例,每天离开南汇新城的居民中,有45.11%从居住密集区书院站上车
而涌入的人群中,有55.65%的人在滴水湖站下车工作,那里的AI创新港、海洋创新园等产业集聚区已初具人气
同样,嘉定新城的马陆站、奉贤新城的奉贤新城站,也都呈现出了相同的特质
可以说,从通勤数据来看,我们距离“住在新城,工作在新城,生活在新城”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
03
上海夜经济突出,年轻人是出行主力军
当时间来到深夜,23点后全市还有近5万人走进地铁站
他们或刚刚结束夜生活踏上回家的路,或乘坐地铁前往更多深夜活跃场所
这中间大部分都是年轻人
截止2023年3月,上海共有133座站点实行周五至周六的常态化延时,平均延时1.17小时
从分布上来看,延时最多的地铁站点基本覆盖了内环以内的区域,以及宝山、闵行两个方向上郊区的延长线
延时最久的地铁,当属南北贯通且穿过市中心的1号线与7号线
图源出行年报,统计时间截止2023年2月
23时后进站客流需求集中的站点,除了火车站和机场是服务夜间到达旅客外
其他基本都是热门商圈,比如陆家嘴到张杨路、南京东路、南京西路、淮海中路这几个头部商圈
还有周边年轻群体浓度最高的五角场商圈,周末和节假日的夜间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晚高峰
随着夜间运力释放,这些商圈打车的响应时长也缩短了不少,像五角场商圈在夜间打车的平均等待时长仅为1分钟,几乎都是“秒接单”
这些都是整个城市夜经济活力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不光晚上的地铁站热闹,上海夜间公交的流量也始终保持在近9万人每小时,直到21点后才逐步下降
比起市中心的夜生活主要靠地铁和打车,散落在城市副中心的一个个活力夜市,则需要夜间公交配套来吸引客流
我们发现,上海非市中心区域其实还有好几个热门夜市
以后周末的晚上去哪儿玩,大家不妨参考这份夜市名单
数据来源出行年报,统计时间截止2023年2月
甚至浦东的昌里路和上南路夜市,周边的夜间公交资源还超过了中心城区,交通非常便利
与此同时,还有一批公交线路从深夜才发车,第二天凌晨5点前停止运营,被称为“夜宵线”,也不失为一个经济实惠的出行选择
一共有40多条,其整体分布与轨道交通骨干道路的规划极为形似
从上海火车站、上海南站往返的夜宵线路最密,大多经过人民广场、徐家汇、静安寺等城区
而在松江、周浦等郊区的深夜,也有少部分夜宵线运行
地铁、夜间公交还有夜宵线的运营,让大家可以放心享受上海夜生活的魅力
也因为有了这些基础的出行保障,上海夜经济的各个维度表现突出,不论是酒吧、livehouse、剧场还是电影等
夜经济综合实力指数排名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一,努力打造一座24小时都充满活力的城市
04
过去,我们更多是单纯地乘坐公共交通抵达目的地
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公共交通来体验城市风情
各种交通工具既是城市魅力的放大镜,夜宵线、无障碍设施等体现了人文关怀,也是我们观察城市一个不可或缺的切口
在这些复杂的大数据中,看到了人们日复一日真实的出行和生活需求
不知道各位小伙伴的通勤时长是多久?不同的通勤方式又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欢迎在评论区跟我们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