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是一种停滞时间的方式。
——安塞姆·基弗
致敬保罗·策兰
2021年12月16日至2022年1月11日,在法国巴黎大皇宫的临时美术馆里,一场震撼人心的展览在这里揭开又落幕,成为了2021年底艺术圈备受关注的大事件。

展览现场
即使在疫情期间,仍有无数人慕名而来,只为一睹德国当代艺术家安塞姆·基弗的大尺幅最新作品。有媒体将这场展览称为“XXL号展览”,足以见得此次展览画幅之大、规模之广。

展览现场
展览展出了安塞姆·基弗在疫情期间创作的雕塑、装置作品以及19幅大型油画作品,在巨幅尺寸的画布下,扑面而来的首先是强烈的视觉冲击,但视觉震撼之余,展出空间的布置和作品传达出来的气息更是让人深陷其中。

不过这场展览并不是基弗“一枝独秀”,展览名为“致敬保罗·策兰”,将基弗以及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过持续影响的诗人保罗·策兰联系在一起,与其说这场展览是基弗的作品展,倒不如说是一场由二人共同完成的引人深思的对话。


追溯基弗的创作生涯,会发现保罗·策兰对他创作的影响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1945年时,整个德国都笼罩在战争的黑色阴影之下,无数城市和村庄像一片片满目疮痍的废墟一样,生机尽失。保罗·策兰在那时发表了控诉纳粹的诗歌《死亡赋格》,以其喷薄而出的艺术力量轰动了整个战后德语诗坛,流传度之广使其成为当时兴起的“废墟文学”的典型代表。

保罗·策兰《死亡赋格》节选
清晨的黑牛奶,我们在晚上喝它。
我们在中午喝它,我们在夜里喝它。
我们喝, 喝,
我们在空中掘一座坟墓,睡在那里不拥挤。
一个男子住在屋里。
他玩蛇,他写信,天黑时他写信回德国,
你的金发的玛加蕾特。
他写信,走出屋外,星光闪烁。
他吹口哨把狗唤来,
他吹口哨把犹太人唤出来,
叫他们在地上掘一座坟墓。

而那一年,基弗才刚刚出生,他于战时的废墟中成长,年少时偶然了解到保罗·策兰的《死亡赋格》后,从中获得了许多创作的灵感。自那以后,基弗在自己的作品中常会加入策兰诗歌中的元素,或者以其为自己的作品命名。二人跨越时间、空间的艺术对话,从那个时候就已经植根于基弗的艺术创作中。


直到今天,当基弗已经成长为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在这场备受瞩目的展览中,他仍然将策兰的诗歌紧密融入自己的创作。基弗提到,“保罗·策兰的语言来自如此遥远的地方,来自另一个我们还没有面对过的世界,它对我们来说就像一个外星人一样,我们觉得这很难理解。我们到处抓着一块碎片,我们紧紧抓着它,却永远无法捕捉到它的全部。我谦虚地努力了,六十年了。从现在开始,我要把这门语言写在帆布上,一个像仪式一样的承诺。”
废墟中永远滚烫的烟尘
基弗在63岁时曾获得德国书业和平奖,作为这项大奖中首个获奖的造型艺术家,基金评委会认为他是“迫使所在时代面对那令人不安的废墟般的、瞬间即逝的道德信息”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开启一种绘画语言的能力,正是这种语言将观赏者变为读者”。


关注基弗的作品,其中明显的时代性特征是不容忽视的。他的创作始终与时代紧密相连,无论是早期于战后废墟中寻找历史和文化留下的痕迹,还是在风格渐渐明晰后仍然不断思考和追索历史长河中生命与存在的意义,他的作品总是带有一种痛苦而晦涩的深意。

基弗的创作当然不仅建立在时代的创口之下,更是广泛吸收各个领域的养分才形成的。在他看来,“艺术不应该独立生存,它需要从广泛的领域中摄取养分,承受世界的伤疤和生命本身的创口。”他的创作包含着宗教文化、北欧神话、诗歌、音乐、歌剧等多个领域,充分的输入使他更能够以此为基础去发散思考,这也奠定了他创作背后不可或缺的思想性。


稻草、粉煤灰、粘土、石头、铅等非传统的绘画材料使他的作品更具清晰可感的肌理,这种质感并非刻意摆弄的精致,而是打破常规的摧毁与重塑,材料和画布有时甚至像共生共长的血肉,纠缠出的种种痕迹都为作品增添了象征意味。

在丰富的题材和媒介下,即使是不了解他创作背景的人,也能被作品中的表现力所打动,而这份表现力所要呈现的,正是对历史、人性的反思。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于历史的废墟和尘埃中生长或消亡,但这些滚烫的历史其实从未消失,基弗的创作正是试图唤醒这些不被提及的集体记忆。

对此他曾说:“没有人可以生活在真空里,这里存在着一个集体的记忆其远远超过任何个体的。要想真正地了解自己,你必须真正了解你的国家,你的历史。在我开始我的艺术生涯时我应当已经开始了解过去曾发生了些什么。这样做应是完全正常的。然而有些时候,事实却挑畔性地使我感到记忆似乎被阻塞。因此,我觉得需要去唤醒记忆,不是为了改造政治,而是为了改造自己。”

而在不断变迁的时代下的个体,终有一天也要面对生死或消亡的事,基弗同样没有忽视这些命题,他用作品营造出一种新的境况,展现出了事物相互转化间衍生出的新的希望。消亡并不意味着结束,只是以另一种方式重新来过。

一如他作品中的树木花草,长在土里,甚至埋在身上,在消散之时,却都会转变为另一种生命体继续存活。如此想来,死亡也许并不是一件让人哀恸到麻木的事,或许换个角度去看待,无论是个体生命的轮回,还是更为宏大的生长与消亡,都是文明进程中不停转动的齿轮。

当我们看基弗的作品时,我们会想到什么?
是风霜侵蚀下尘封的故事?还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那些伤痕与追忆?在基弗的艺术观念里,所有被他使用过的材料都是存在着精神性的物质,而他所作的,就是从中提炼并加以展现,至于精神的归处,或许是集体记忆,又或许,只是个体生命的凝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