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廷锡花卉册12帧,帧帧精美

七零后文文 2025-04-07 15:28:43

康熙三十八年,31岁的蒋廷锡以举人身份被破格提拔为“南书房行走”,这个相当于皇帝私人智囊团的职位,本应专注朝政。

可他却总在公务间隙提笔作画。

据宫廷记载,某日雍正皇帝突访蒋府,发现这位重臣正对着一本《花卉画稿》发呆,画中蚊虫翅膀的纹路精细到需用放大镜才能看清。

面对帝王亲临,蒋廷锡竟淡定邀请雍正共赏画作——这般“痴气”,反而让皇帝笑叹:“此真性情人也!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12帧花卉图。

清 蒋廷锡 花卉册12帧 1

画面中央的兰花以双钩法勾勒叶脉,线条柔中带刚,叶片疏密错落,呈现“清风摇翠”的动态感;

花瓣用淡墨晕染,瓣尖稍蘸浓墨点出层次,体现兰花的清雅姿态。

兰根以干笔皴擦表现土壤的质感,根部裸露的细节暗含“兰生幽谷,不因无人而不芳”的孤高品性。

与郑思肖“露根兰”(喻故国之思)的悲怆不同,此画兰根半隐半现,体现清代文人“入世与出世的调和”。

清 蒋廷锡 花卉册12帧 2

画面中心的花枝向左倾斜,右侧大片空白仿佛被风吹散的时光。

这种“计白当黑”的布局,暗合道家“虚空生万物”的哲学。看似无物的空间,实则是留给观者想象的山川云雾。

老枝用干墨皴擦出龟裂纹理,如老人手上的褶皱;新叶以湿笔点染,边缘晕开的墨痕模仿晨露浸润的鲜活。一枯一润之间,藏着四季轮回。

清 蒋廷锡 花卉册12帧 3

这幅画作以最简练的笔墨,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精神世界:

菊花的盛放与凋零、墨色的浓重与虚空、书法的严谨与飘逸,共同诠释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美学真谛。

清 蒋廷锡 花卉册12帧 4

梅枝以焦墨枯笔勾勒,转折处如金石篆刻(,笔锋顿挫间模拟老梅的虬曲苍劲。

主枝呈“S”形斜向贯穿画面,既符合植物生长规律,又暗含太极阴阳的流动感。

梅花以淡墨点厾,五瓣结构仅以一笔藏锋完成,瓣尖微露飞白,仿佛积雪将融。

这种“减笔写形”的技法,与题跋中“墨寫意開简便”形成理论呼应,彰显明代徐渭“舍形悦影”的大写意理念。

清 蒋廷锡 花卉册12帧 5

摒弃青绿重彩,仅以水墨浓淡构建世界——花瓣的灰调如月色浸染,叶片墨色深浅模拟光影,背景的浅黄宣纸自带时光包浆感。

这种“墨韵至上”的追求,呼应了文人“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美学理想。

清 蒋廷锡 花卉册12帧 6

花瓣以没骨法淡墨晕染,边缘虚化如雾;叶片用铁线描勾勒,叶脉如书法顿挫(如“巨書重”三字的厚重笔触),柔美与刚劲并存。

通过水分控制呈现“墨分五色”的丰富性:焦墨勾枝、淡墨染瓣、清墨铺底,在单一色调中塑造立体空间。

清 蒋廷锡 花卉册12帧 7

花瓣采用没骨晕染技法,摒弃线条勾勒,直接以墨色浓淡塑形。

外层花瓣如浸月华,淡墨氤氲似轻纱;内层以稍浓墨色堆叠,花心焦墨点蕊如画龙点睛,暗合题跋“一溪春色入花来”的生机勃发。

清 蒋廷锡 花卉册12帧 8

荷叶的浓淡墨色模拟光影变幻;

荷茎的焦墨线条如铁画银钩;

背景的浅灰留白似雾霭朦胧。这种“无色胜有色”的处理,让画面如月下荷塘般静谧空灵。

清 蒋廷锡 花卉册12帧 9

叶片脉络、花萼结构皆符合博物学特征,但布局上刻意强化疏密对比,以“疏影横斜”打破自然生长的随机性,体现文人画“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创作观。

清 蒋廷锡 花卉册12帧 10

花卉以没骨法绘制,花瓣层叠晕染,墨色由花心向外渐淡,模拟自然光影。柔韧的枝条如吴带当风。

竹干以铁线描勾勒,笔触顿挫如篆刻,竹节处焦墨点苔,凸显“虚其心、实其节”的君子品格。

清 蒋廷锡 花卉册12帧 11

花蕊以焦墨点簇,模拟工笔“立粉”技法;叶片汁绿中掺入墨色,生成“苍翠欲滴”的灰绿;

枝干皴擦兼施,呈现老柯新枝的质感对比。这种“去富贵存清雅”的设色理念,对宋画美学

的文人化改造。

中间留白区域暗藏“S”形气脉,引导视线循环往复,在有限圆面中构建无限生趣。

清 蒋廷锡 花卉册12帧 12

画面构图简洁,主体植物置于一侧,留出大量空白。这种布局使画面疏密有致,给人以开阔、空灵之感,突出植物主体,符合中国传统绘画追求意境营造的构图理念。

1 阅读:18

七零后文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