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把人民放在心中,人民把你举过头顶!”
2017年,一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大火,里面争干实事、两袖清风的达康书记深受观众的喜爱。
而在山西,就有一个现实版的“达康书记”——耿彦波。
12月20日,山西省名人联合会参观走访会员单位—三晋名人俱乐部,耿彦波就以“山西省名人联合会代理会长”的身份公开亮相,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再一次上了热搜。
这位以前的明星市长,退休好多年了,在互联网上热度不减。他只要一露面,大家的目光就都集中过来,那关注度在现代的官员里是独一无二的。
关于他,从“耿疯子”到“耿拆拆”再到“耿公”,有人说他是“大拆大改”,“一指”花费500亿,劳民伤财;有人则说他是实干家,让一座古城焕发“新春”!从离任送花圈到离任时哭喊着恳求他留下,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时间回到1958年,耿彦波出生在山西晋中一个普通农民假条,祖上世世代代务农为生,祖辈当过最大的官只是村支书,但这并未阻碍他的发展。
1976年,18岁的耿彦波作为工农子弟被推荐到县委通讯组工作,虽然出身农村,家境贫寒,但当时能被推荐到县委工作,可见耿彦波算是成分好、品质高的优秀青年。
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国家恢复了大学高考,耿彦波就一边工作一边学习,遇到不会的内容,他就向县委秘书科的几位笔杆子请教学习。
他先后担任过地区团委干事、对台办干事,在基层摸爬滚打5年后,终于在198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
1983年的时候,耿彦波在那年的高考中达到了山西大学的专科录取线,可能是县委写作的氛围影响了耿彦波,他报取了中文系学习,很多人觉得耿彦波才考上专科,很一般那,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还没有扩招,能考上中专都已经很难,特别是农村出身的耿彦波在动乱时期就没上几天学,能考上专科已经是非常拔尖的存在。
大学三年,耿彦波也受其影响,对中国的古典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每天一边学习专业课程,一边往图书馆跑,抱着各种古典文学书籍爱不释手,甚至深夜躺在床上也要捧着本书继续学习。
1986年,耿彦波闭眼直接被分配到了晋中地委办公室,比县里这个平台高多了。而且地委办公室直接服务地委领导,头脑灵活,为人直率、正直儒雅的耿彦波很快进入领导视线。
1987年成为了地委办公室副科长,成为一名副科级干部,这时的耿彦波已经29岁,对于仕途来讲,29岁不算早但也不算迟。跨入了领导干部的门槛,耿彦波就如同开挂一样,先后担任地委办公室副主任、灵石县委副书记、灵石县县长、榆次区委书记、大同市长、太原市长,期间还干过省政府副秘书长。
耿彦波说:“我对升官发财一向都是不痴迷的,我只想安分守己地为百姓做些事情。”
独自一个人,改变一座城。
1994年的时候,37岁的耿彦波开始担任灵石县县长一职,被老百姓称为“耿疯子”。
因为他在当时财政收入不到1亿的灵石县,拨款5000万重修“王家大院”,这是件极其冒险的事情!
灵石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因文帝杨坚北巡时期,在河道内获得一个非石非铁的奇异石头而得名“灵石”
而在这个县,还有一个在明清两朝都非常有名的富商“王氏一族”,据说王氏从卖豆腐开始,白手起家,最终成为一方首富。王氏的祖宅“王家大院”就在这里,这是他有关“文化”的“首战”。
但当时的“王家大院”年久失修,破破烂烂,没有任何的吸引力!
他上任后不惜重金改造”王家大院“,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举报”信更是“满天飞”,但他顶着压力,坚决走“文旅”这条路!
最终修整完善的大院,得到专家们的认可,把它列为了山西的4A级景区。
起步的时候,“大院”所带来的收入并不可观,而在此时,耿彦波将调任榆次任职。
据说,他从灵石县离任的时候,有人摆了好几个花圈以“庆祝”他的离开!
然而,他并没在意此事,只是说“以后他们就懂了”。
两年后,“大院”的价值才开始完全显现,当初的投入成本也已回收,而且还成了这个县的经济支柱!
耿彦波老说一句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他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2000年,耿彦波调任榆次区委书记,坚信文化这条路可以走通的他,“盯上了”常家庄园与榆次旧城区改造。
为了让榆次重现生机,耿彦波再次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炸掉县城的地标性建筑——凌云大厦!
旧城改造免不了对道路的调整,而旧路的改修给当时的市民也带来了不便,当地老百姓又给他起了一个新称呼“耿拆拆”。
面对质疑,耿彦波没有解释太多。他知道,有些事情,做了才能被人理解,在他看来,凌云大厦不仅违章建筑,而且严重影响了榆次古城的整体风貌,为了保护古城,为了榆次的未来,他宁愿背负骂名,也要把这栋“毒瘤”拔掉。
道路拓宽、环境整治、文物修复,短短几年时间,榆次老城焕然一新,古色古香的建筑与现代化的城市设施融为一体,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榆次的成功改造,让耿彦波的“疯狂”名声更盛,也让他获得了“造城狂魔”的称号。
2013年,耿彦波调离大同,前往太原任职,消息传出,大同人自发走上街头,含泪送别这位他们心中的“好市长”。
从灵石到榆次,从榆次到大同,耿彦波的仕途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斗士”,一路披荆斩棘,用“疯狂”的行动,改变了一个个城市的面貌,也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有网友称其为榆次人最为怀念的一个官。
不过相比于榆次人的想念,大同人的“留恋”,显得更为剧烈!
2008年的大同,也迎来了耿彦波市长。他作《大同赋》:“奋皇城古都之余烈,振大同崛起之长策”,胸中有丘壑,就是要复兴大同。
彼时的大同,小巷残破,大量的煤矿开采,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内城外就像混在一起,耿彦波经过细致的勘察与规划,提出了“一轴双城”的发展理念,一边保留历史文化名城,另一边则建设现代化都市,保留传统的同时,又要体现大同的现代化魅力。
但这个规划需要500亿的资金,这又回到了跟灵石县差不多的问题,就是当时的大同全年财政收入也只有100亿!
这次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榆次区“耿拆拆”的“头衔”刚下去没多久,这次在大同,他又得重新被戴上!但是后来的实际行动,也让大同的市民看到了这位市长的实干!
古城修建、古寺修复,拆除小锅炉,采取集中供暖;拓宽路面、修建高架,一个个项目都有他的身影,在大同那五年,他曾穿坏六双皮鞋,在他离任去太原的时候,市民自发集资,送了这个市长一双崭新的皮鞋!
调任太原市后,他又尽心尽力帮助人们解决太原市的交通拥堵问题,以及推动了太原市的现代化建设和管理,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以至于,刚上任的耿彦波被人破口大骂,任职期结束的耿彦波却又获得了数万市民的认可,拉着横幅,恳求他留下。
耿彦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他就是老百姓每天都能看见的面孔。他在担任大同和太原市长期间,当地市民的感觉是直观的:见市长比见局长更容易。
耿彦波待的时间最多的并不是办公室,而是城市的大街小巷,耿彦波有早起的习惯,每天早起以后就一个人去城市里面转,与老百姓交谈,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耿彦波说过,我的字典里没有“钉子户”这个词语,都是普通的劳苦大众,都想要建设自己的家园。
他任职期间,老百姓有问题直接去大街上找他,今天遇不到,说不定明天就遇到了。
群众有事找的到他,而耿彦波也是真的办事,设身处地的为老百姓解决困难,他说我就不能再推了,都找到我了,老百姓肯定是没有办法了。
经常可以看到耿彦波这边陪同领导大街上调研,那边老百姓多远就开始喊,耿市长,给你说个事。而耿彦波都是热情的接待,认真的聆听,真心的办理。仅仅在榆次的几年时间,耿彦波就磨烂了6双皮鞋。
以至于后来耿公走到那里,群众看到了都要争相合影,喊一声耿市长好。如今退居二线了,群众一样尊重喜欢,我想这就是对一个官员最好的评价!
这样的好官,人民之幸,国家之幸!
坚持守正创新做事的人,总会得到长久的尊重,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官员,更是会被大家一直怀念。
【声明】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