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联璧》是清代学者金缨(字兰生)编纂的一部格言集,成书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全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收录了历代圣贤典籍、诸子百家及历史人物的名言警句,内容涵盖修身、齐家、处世、治学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经典读本之一。

全书分为十类,包括学问、存养、持躬、摄生、敦品、处事、接物、齐家、从政、惠吉,每类下又细分条目,共收录格言千余条。这些格言语言精炼,对仗工整,融合了儒家“修身养性”的核心理念,同时兼收佛道思想,强调道德实践与人生智慧。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
思立揭地掀天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译文】若想炼就精金美玉般的人品,必先历经烈火般的锤炼;若欲成就惊天动地的功业,须如履薄冰般谨慎而行。
【解读】此句以“精金烈火”与“薄冰功业”为喻,揭示成就至高人格与事业的本质法则——至纯至坚的品德,必在苦难淬炼中脱胎换骨;至伟至险的功业,必在如临深渊的审慎中步步为营,既颂扬了坚韧无畏的胆魄,亦强调了敬畏风险的智慧,唯有以“烈火锻心性”的刚烈与“薄冰行大道”的慎微相济,方能在刚柔并济中既铸就精神的纯粹,又成就功业的辉煌。
人以品为重,若有一点卑污之心,
便非顶天立地汉子;
品以行为主,若有一件愧怍之事,
即非泰山北斗品格。
【译文】人以品格为根基,若存一丝卑劣念头,便算不得顶天立地的真丈夫;品格以行动为印证,若有一件亏心之举,便配不上高山仰止的崇高境界。
【解读】此句直指人格修为的至高标准——真正的“顶天立地”不在形貌魁伟,而在心性无瑕;真正的“泰山北斗”不靠虚名标榜,而凭行止无愧,揭示心行合一的严苛法则:一念之私可溃精神堤坝,一事之愧可毁品格丰碑,唯有以“慎独”之功修心、以“知行”之诚践履,方能在内外双修中成就无懈可击的完满人格,纵然世道纷纭,亦能立身如岳、行世如光。
人争求荣,就其求之之时,
已极人间之辱;
人争恃宠,就其恃之之时,
已极人间之贱。
【译文】人们争夺荣耀时,在其汲汲以求之际,已饱尝人间耻辱;人们倚仗恩宠时,在其恃宠而骄之时,已沦为世间卑贱。
【解读】此句以犀利的反讽揭示功利之弊——求荣者奴颜屈膝、不择手段,看似追逐光环,实则在攀附中践踏尊严;恃宠者谄媚逢迎、丧失风骨,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在依附中自贬人格,警示世人真正的尊贵源于独立精神与高洁品性,若将人生价值寄托于外界的虚名浮利,纵使一时得势,亦在灵魂深处种下耻辱与卑贱的因果,唯有以自立立身、以自重重人,方能于浊世中守住生命的清贵。
丈夫之高华,只在于道德气节;
鄙夫之炫耀,但求诸服饰起居。
【译文】大丈夫的高贵光华,唯在于道德与气节;庸俗之辈的炫耀显摆,只求于衣着与排场。
【解读】此句以“丈夫”与“鄙夫”对举,直指人格境界的云泥之别——真豪杰以精神气节为华服,虽布衣陋室难掩其辉;伪君子以外物虚饰为荣耀,纵锦衣玉食难藏其鄙,揭示价值的本质分野不在外显的浮华,而在内修的德行,唯有以道德为骨、气节为魂,方能超越世俗评判,成就“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生命气象,于浮世喧嚣中铸就一座精神的丰碑。
阿谀取容,男子耻为妾妇之道;
本真不凿,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译文】曲意逢迎以取悦他人,是男子汉所不齿的卑躬之道;葆有本真而不加伪饰,是高尚者永存的赤子之心。
【解读】此句以对比批判功利媚态、褒扬纯真天性——阿谀者如妾妇屈膝,以谄媚换苟安,看似机巧实则自损尊严;葆真者如赤子无饰,以坦荡立天地,看似朴拙实则深藏大智,揭示气节与真诚方为立身之本,唯有摒弃虚伪逢迎、守护心性澄明,方能于浊世中成就“大丈夫”的磊落格局与“大人者”的纯粹境界。
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
其接下也,必谦以和。
小人之事上也,必谄以媚;
其待下也,必傲以忽。
【译文】君子侍奉上级,必定忠诚而恭敬;对待下属,必定谦逊而温和。小人侍奉上级,必定谄媚讨好;对待下属,必定傲慢轻慢。
【解读】此句以“上下关系”为镜,照见君子与小人的本质差异——君子以“忠敬谦和”贯通上下,内外如一,其德行如砥柱中流,不因地位高低而动摇本心;小人以“谄媚傲慢”分裂言行,表里不一,其心性如墙头草芥,对上屈膝谄笑,对下跋扈欺压,揭示真正的高贵在于人格的完整与真诚,而非权势的攀附或虚张的威仪,唯有以平等心待人、以敬畏心处事,方能在纷繁世相中守住精神的纯粹与尊严。
立朝不是好舍人,自居家不是好处士;
平素不是好处士,由小时不是好学生。
【译文】在朝为官若不尽职,便非称职良臣;退隐居家若失德行,便非高洁处士。成年后不成德才兼备之士,往往因少年时未做好学子本分。
【解读】此言以因果链条揭示人格修为的连贯性——若成年后为官不能忠勤、居家不能守德,其根源常在于年少时未奠定修身向学之基,强调人生每一阶段皆需克己精进:少时勤学以立品,长而居官以尽责,隐则持节以养德,唯有始终如一地以“好学生”之心治学修身,方能在不同境遇中成就“好舍人”“好处士”的完整人格,避免因少时怠惰而致终生庸碌的遗憾。
做秀才如处子,要怕人;
既入仕如媳妇,要养人;
归林下如阿婆,要教人。
【译文】为学子时应如少女般谦逊慎行,敬畏他人;入仕为官后应如主妇般养育百姓,担当责任;退隐归乡时应如老妪般传授智慧,教诲后辈。
【解读】此句以女性生命阶段的三种角色隐喻士人不同境遇中的处世之道——求学时如少女持敬畏之心以养德,为官时如主妇怀慈爱之责以济世,归隐时如长者秉智慧之炬以传薪,揭示儒家对士人“修齐治平”的理想追求:无论身处何位,皆需以谦卑、担当、传承为锚,在角色转换中始终践行“修身以立命,济世以安民”的精神内核。
贫贱时,眼中不着富贵,
他日得志必不骄;
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
一旦退休必不怨。
【译文】贫贱时不艳羡富贵,日后显达必不骄纵;富贵时心中铭记贫贱,一朝退隐必无怨怼。
【解读】此言以贫贱与富贵的境遇转换,揭示心性修养的终极智慧——于困顿时不慕虚荣,可护持心志纯正,得势时亦能谦逊守拙;于显达时不忘根本,可沉淀感恩之心,失势时亦能坦然释怀,唯有以“不慕”抵御欲望、以“不忘”锚定初心,方能在命运的起伏中修得宠辱不惊的定力,成就穷达皆安、进退自如的圆满人生。
贵人之前莫言贱,彼将谓我求其荐;
富人之前莫言贫,彼将谓我求其怜。
【译文】在显贵者面前莫言自身卑微,否则对方会以为你在求其举荐;在富者面前莫道自家贫寒,否则对方会以为你在求其怜悯。
【解读】此言直指人际交往中的自尊智慧——面对权贵不示弱,是为免谄媚之嫌;面对富者不诉穷,是为避乞怜之态,揭示传统处世哲学中“不卑不亢”的精髓:真正的尊严不在于外显的强弱,而在内心的持守,唯有以独立之姿立世,方能避免被误读为趋附或乞求,于复杂人情中守住人格的完整与清贵。
小人专望人恩,受过辄忘。
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必报。
【译文】小人总指望他人施恩,得到帮助后转眼就忘;君子不轻易接受他人恩惠,一旦接受必定回报。
【解读】此句以恩惠为镜,照见人格的高下分野——小人贪求恩泽却薄情寡义,将他人善意视为理所应当,显露自私本性;君子慎受恩惠而重信守诺,视人情为珍贵馈赠,彰显自重之心,揭示传统文化中“施恩不图报”与“受恩不可忘”的伦理准则,唯有以君子之心处世,方能在人情往来中建立互信根基,让善意流转成滋养世道的清泉。
处众以和,贵有强毅不可夺之力;
持己以正,贵有圆通不固执之权。
【译文】与众人相处当以和为贵,但贵在内心有刚毅不可动摇的定力;持守自身当以正为本,但贵在处事有圆通不固执的变通。
【解读】此句以“和”与“正”为表,以“刚毅”与“圆通”为里,揭示处世修身的双重智慧——对外以和为纽带,然和而不流,需以坚韧心志抵御外界裹挟;对内以正为根基,然正而不僵,需以灵活智慧应对世事变迁,唯有在原则与变通、柔顺与刚强间求得动态平衡,方能在纷繁人际中既葆有风骨又不失通达,成就“外圆内方”的君子境界。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
使人有乍处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译文】让人当面赞誉你,不如让人背后不诋毁你;让人初逢时喜欢你,不如让人久处后不厌烦你。
【解读】此言直指人际交往的本质——表面的奉承易得却虚浮,背后的敬重难求却真实;短暂的欢愉如烟花易逝,长久的相契如静水流深,揭示真正的情义与德行不在浮夸的赞美或浅薄的热情,而在经年累月中沉淀的信任与默契,唯有以诚立身、以厚待人,方能于喧嚣世态中修得“不毁不厌”的深厚境界,成就超越功利的精神联结。
媚若九尾狐,巧如百舌鸟,
哀哉羞此七尺之躯;
暴同三足虎,毒比两头蛇,
惜乎坏尔方寸之地。
【译文】谄媚如九尾狐妖,狡诈似百舌巧鸟,可悲啊,竟让这堂堂身躯蒙羞;暴虐同三足恶虎,阴毒比双头蛇蝎,可惜啊,终将毁掉那方寸心田。
【解读】此句以妖邪猛兽为喻,痛斥谄媚、狡诈、暴虐、阴毒四类恶行——谄媚狡诈者自损尊严,如妖狐巧鸟般令人不齿;暴虐阴毒者自毁心性,如恶虎毒蛇般荼害良知,警示世人立身当以正直为骨,若放任卑劣品性滋长,纵有七尺之躯、方寸灵台,亦将在堕落中沦为行尸走肉,唯有以浩然正气涤荡心魔,方能守住人性的尊严与光辉。
到处伛偻,笑伊首何仇于天?何亲于地?
终朝筹算,问尔心何轻于命,何重于财?
【译文】卑躬屈膝四处逢迎,可笑这头颅为何对天似有仇怨?对地这般谄媚亲昵?终日算计锱铢必较,试问此心为何轻贱性命?却将钱财奉若至宝?
【解读】此句以辛辣笔触刺破功利世相——谄媚者俯首折腰,如仇天亲地般悖逆自然尊严;贪婪者谋算无休,如舍命求财般颠倒生命价值,既讽刺了为利益奴颜婢膝的虚伪,更批判了物欲对人性的异化,警示世人:低头哈腰换不来真正的敬重,汲汲营营买不到生命的丰盈,唯有挺直脊梁、珍视本心,方能于天地间活出“重命轻利、崇德抑欲”的坦荡人生。
富儿因求宦倾赀,污吏以黩货失职。
【译文】富家子弟为求官职耗尽家财,贪官污吏因敛财渎职而丢官。
【解读】此句以冷峻笔触揭露权力与财富的畸形纠缠——富者散金求权,将仕途异化为金钱游戏,终致家业倾颓;贪吏嗜权敛财,视公职为私产,终落身败名裂,既讽刺了“以财换权”的功利世风,亦警示“以权谋私”的必然恶果,揭示权钱交易中无人赢家的残酷真相:前者毁家业于虚妄,后者丧名节于贪欲,唯有斩断利益勾连、重塑清明吏治,方能阻断这场腐蚀社会根基的恶性循环。
亲兄弟折箸,璧合翻作瓜分;
士大夫爱钱,书香化为铜臭。
【译文】亲兄弟因争利而折箸分家,美玉般的和睦沦为瓜分争夺;士大夫贪恋钱财,书卷的清香化作铜钱的腐臭。
【解读】此句以家庭与士林的双重堕落,直指利益对人伦与文化的侵蚀——兄弟本应如璧合无瑕,却因私利折箸反目,手足情碎如瓜剖豆分;士人本当以书香立世,却因贪财逐臭,风骨尽丧如铜锈满身,揭示物欲至上的世风下,血缘之亲、文化之雅皆难逃异化,唯有以“重义轻利”为锚,方能护持人性本真,在纷争与腐化中守住精神的纯净与尊严。
士大夫当为子孙造福,不当为子孙求福。
谨家规、崇俭朴、教耕读、积阴德,
此造福也。
广田宅、结姻援、争什一、鬻功名,
此求福也。
造福者澹而长,求福者浓而短。
【译文】士大夫应为子孙创造真正的福祉,而非为子孙谋求浮华的福禄。严谨家规、崇尚俭朴、教导耕读、积德行善,这才是造福子孙;广置田宅、攀附姻亲、争夺小利、买卖功名,这只是求取虚福。造福之举如清泉源远流长,求福之径似烈火炽烈短暂。
【解读】此段直指家族传承的本质差异——真正的“福”不在金银田宅、权位联姻等外物堆砌,而在精神根基的培育:以家规塑风骨,以俭朴养心性,以耕读传薪火,以阴德种善因,如此方能滋养子孙自立自强之志,福泽绵长;反之,若沉迷敛财争利、攀附钻营,看似繁华却如沙上筑塔,终因德不配位、智不守业而衰败。揭示儒家“厚德载物”的智慧:德性如水,润物无声;功利若焰,焚尽即空。
士大夫当为此生惜名,不当为此生市名。
敦诗书,尚气节,慎取与,谨威仪,
此惜名也。
竞标榜,邀权贵,务矫激,习模棱,
此市名也。
惜名者静而休,市名者躁而拙。
【译文】士大夫应当珍惜此生清誉,而非为此生沽名钓誉。研习诗书以固根基,崇尚气节以立风骨,慎行取舍以明是非,端肃仪态以显庄重,此为惜名之道;攀比炫耀以博虚名,谄媚权贵以求提携,故作偏激以引人目,圆滑模棱以避是非,此为市名之术。惜名者静守本心而得安泰,市名者躁逐浮华反显拙劣。
【解读】此段直指名誉的本质分野——真正的“惜名”是以诗书气节涵养内在德性,以慎行端仪淬炼外在风骨,如静水深流般滋养生命的厚重;虚伪的“市名”则是以标榜攀附粉饰空虚,以矫激圆滑迎合世俗,如风卷浮云般徒留喧嚣与浅薄。警示世人:名誉的根基不在外界的喝彩,而在内心的澄明与持守,唯有以“惜”代“市”,以内修制外求,方能褪去功利的枷锁,在纷扰世相中成就“名实相符”的磊落人生。
士大夫当为一家用财,不当为一家伤财。济宗党,广束修,救荒歉,助义举,
此用财也。
靡苑囿,教歌舞,奢燕会,聚宝玩,
此伤财也。
用财者,损而盈,伤财者,满而覆。
【译文】士大夫应当善用钱财造福家族,而非滥用钱财拖累家族。周济宗族乡党、兴办教育、赈济灾荒、赞助善行,这才是善用钱财;修建园林、蓄养歌舞、奢靡宴饮、收藏珍宝,这便是糟蹋钱财。善用钱财者,看似消耗实则充盈;挥霍钱财者,看似满溢终将倾覆。
【解读】此段以“用财”与“伤财”的对比,揭示财富管理的终极智慧——真正的治家之道不在敛财之多寡,而在用财之正邪:周济、兴学、赈灾、助善,是以钱财滋养人伦、培育德行,散财反成聚德;纵欲、奢靡、享乐、敛珍,是以钱财腐蚀心性、消磨志气,蓄财终致败家。借“损而盈”“满而覆”的辩证之理,警示世人财富的价值取决于其流向——用于道义则如活水长流,用于私欲则如覆舟之浪,唯有以德驭财、以义制利,方能成就家业与品格的共荣。
士大夫当为天下养身,不当为天下惜身。
省嗜欲,减思虑,戒忿怒,节饮食,
此养身也。
规利害,避劳怨,营窟宅,守妻子,
此惜身也。
养身者,啬而大;惜身者,膻而细。
【译文】士大夫应为天下修养身心,而非只顾保全自身。节制欲望、减少焦虑、控制情绪、合理饮食,这才是真正的修身之道;算计得失、逃避责任、经营豪宅、守护家小,这只是狭隘的惜命之私。修养身心者看似克制却胸怀宽广,吝惜自身者看似精明却格局狭小。
【解读】此段通过对比“养身”与“惜身”,揭示士大夫的使命分野——真正的修养是为担当天下责任而节制欲望、锤炼心性,看似自我约束实则蓄力济世;狭隘的惜命则是为私利规避风险、沉迷享乐,看似周全却沦为自私苟且,警示以公心养身方能成就大格局,以私心惜命终将困于蝇营狗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