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的11月6日,粟裕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也改变了华东解放局面的决定,那就是根据原计划提前两天发动淮海战役,如果没有粟裕临时做出的这个决定,那么我军歼灭国民党黄百韬兵团的成本就将大大提高,也同样是粟裕的忽然行动,让国民党的指挥系统乱作一团。
而粟裕之所以决定提前发动淮海战役,是基于两个因素:第一,我党的秘密党员,在国民党中担任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员的何基沣以及张克侠将军给予我党非常确切的情报,国民党的一线防备部队正在收缩撤退。第二,我军所抓获的一些俘虏也在透露国民党开始放弃一线守备城市。
我军在淮海战役彻底成型之前定下的战略计划,就是要消灭国民党的黄百韬兵团以及邱清泉兵团,而国民党提前收缩“防线”,就会导致我军此前定下的大量既定战略目标“逃跑”,比如在江苏新安一带驻守的黄百韬兵团,就已经接到了刘峙下达的命令,带着部队撤回徐州。
黄百韬兵团一旦撤回徐州,华东野战军再想歼灭他们,付出的难度将会无限制地上升,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华东野战军才进行了决战行动。
而在华东野战军全面南下的过程中,中原野战军也开始执行自己在这场战役中的任务,了解军事的人或许都知道,淮海战役的计划是经过毛泽东“增补”的,最初的淮海战役是粟裕提出来的,粟裕想要恢复在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的时候,华中野战军所控制的淮安、淮阴,以及海州一线的江苏中部地区。
粟多珍
但是毛泽东在拿到了粟裕的计划之后,根据当时的华东以及中原局势格局,将中原野战军也加入其中,然后制定出了一个针对“津浦路”以及徐州的大淮海战役。
所以中原野战军在淮海战役发动的时候,也开始执行了他们的“牵制任务”。
当时中央军委给邓小平以及陈毅下达的任务是:“你们应集中全力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控制徐蚌线,断敌退路,愈快愈好,至要至盼”。
控制徐州到蚌埠这一段的津浦路,是决定我军是否能够快速控制徐州的关键,一旦我军夺取徐州,这能完成整一个南线的战略目标,这个任务背后的前程必然是光明的,可是对于中原野战军而言,这个任务是艰巨的。
当时的中原野战军人数只有十几万人,更重要的是,中原野战军并没有大型的重火炮,而宿县可以说是国民党的重要防御据点,宿县里面又有着国民党的孙元良兵团,这是一个实力不弱的兵团,中原野战军要想在短时间内拿下宿县,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难度甚至远超过去的战争。
回顾历史会发现一个令人非常惊讶的答案,这个答案不亚于在告诉人们,在局势非常紧张,状况非常紧绷的时候,一个“馅饼”掉了下来。
宿县所在的位置非常特别,这是“徐蚌路”重要的中枢点,只要能够拿住这一点,就可以完全切断徐州与其他国民党部队的联系,在华东野战军发动攻势的时候,宿县的国民党防御布局实力是这样的:国民党方面的148师,两个交警总队、第七装甲车营等,共1.2万多兵力驻守宿县。
国民党在宿县的如此兵力,其实对中原野战军来说,压力并不是太大,可是当时间到了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的11月11日黄昏的时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因为孙元良奉刘峙的命令率领41军以及47军到达宿县,如此一来,宿县的国民党军数量翻了两到三倍,整体的实力更是翻了三到四倍。
对于刘伯承以及邓小平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绝望的消息。
所以在11日的晚上,愁云笼罩了中原野战军的司令部,就在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苦恼如何拿下宿县的时候,第二天中午,我军的前线侦察部队送回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报,这个情报字数不多,但却振奋人心:“孙元良带着部队北上了”。
而孙元良之所以会带着部队离开,就是因为刘峙下的命令,刘峙下命令并不是让孙元良到宿县,而是让孙元良赶往徐州以南地区,目的是为了保住徐州,刘峙的这个命令直接导致国军在宿县的防御变得非常空虚,也给了我中原野战军机会。
客观来讲,宿县是淮海战役中决胜的关键,因为宿县是徐州前往南京的交通枢纽,淮海战役打到了后期,其实国军守不住徐州,也可以从宿县逃到南京,但是后面的杜聿明集团军想要逃到南京只能走海路,根本原因就是宿县丢掉了,宿县的丢失,就是国民党五十五万部队被我军歼灭的重要根源之一。
刘峙
那么问题来了,虽然刘峙并不是一个名将,甚至国军内部还有人把他比喻“不如一头猪”,可是刘峙连最基本的军事常识都没有吗?
宿县的重要性可以说是在任何一个军校的基础课程上都有讲解的,那么刘峙为什么做出如此愚蠢的决策呢?
其实刘峙成为徐州方面的最高司令长官,这跟白崇禧忽然“撂挑子”有关。
在济南战役结束之后,其实国民党方面已经预判到了我军即将在徐州蚌埠一带针对津浦路以及徐州发动决战,所以当时的国军已经做出了一系列的战略变化,为了保证接下来的决战能够顺利,蒋介石曾经让白崇禧坐镇徐州,白崇禧一开始是答应了,直到白崇禧应该来到徐州履职的前一天,他忽然反悔了,告诉蒋介石不去了。
而杜聿明当时又被派到了东北当救火队长,所以,蒋介石只能让刘峙去徐州坐镇,刘峙表面上是徐州的最高司令长官,可刘峙下达的所有命令基本上都是蒋介石要求他下达的,所以刘峙就是一个传话筒。
在这个位置上,刘峙不敢有太多自己的看法,能够把基本的工作做好,就已经是很大的功劳了。
而粟裕发动淮海战役的时间点太过特别,当时的黄百韬兵团刚好从江苏的新安镇撤回徐州,本来黄百韬兵团是有足够的时间回到徐州,即便粟裕提前两天发动进攻,其实理论上都是追不上黄百韬兵团的,之所以后来还是在碾庄地区包围住了黄百韬兵团,是因为在黄百韬撤退的过程中,刘峙下达命令,让黄百韬兵团等待四十四军。
孙元良
这一等待就让黄百韬兵团花了两天时间,也是华东野战军成功追上黄百韬兵团的原因,这种令刘峙猝不及防的情况也让他下达了非常糊涂的命令,他调集孙元良北上徐州进行防卫,当时他其实是知道宿县周围还有中原野战军在一旁等待着时机,可是在他看来,徐州的重要性更大一些。
不过,刘峙对于宿县也并不是彻底放弃,在孙元良北上之前,刘峙命孙元良给刘汝明代传一条命令,刘峙让刘汝明排一个师的部队前往宿县驻防,虽然一个师的部队并不多,可是在城市防御的时候,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但孙元良的电报发出去之后,有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
刘汝明“抗命”了。
对于孙元良传来的命令,刘汝明感到非常不屑,首先他俩都是兵团司令,是同等级的,虽然刘汝明知道孙元良发来的命令是代替刘峙发的,但是刘汝明凭什么要听孙元良的?
当时的刘汝铭本身就有怨气,他在几次大战之后,部队受损严重,根本没有得到上级的补充,现在反而又这样不正式地对待他,所以刘汝明就以孙元良跟他是同级,没有资格命令他作为理由拒绝派遣部队。
也是因为他们之间的内讧以及刘峙安排的巨大漏洞,给了中原野战军机会。
在孙元良撤退,刘汝明又不派部队来之后,关于夺取宿县的战斗还是能够按照原计划进行,中野大军按时发起了攻击宿县的战斗,13日占领四面城关。
在一开始三纵攻击东门时一度受挫,刘伯承指示:“主突方向,用—个旅的兵力,全部投入,梯次配备,连续不断地进攻”。
虽然宿县的国民党防军力量并不多,可是中原野战军的火炮实在太稀缺了,为了在最快时间拿下宿县,陈毅从华东野战军调集火炮来支援宿县战场。到了11月16日的时候,作为主力的三纵成功打破宿县的防御,进入了宿县城中。
宿县解放的意义,不仅仅是中原野战军歼敌1.3万人。当宿县被攻克的时候,徐州与南京之间的交通渠道基本上被斩断,最起码国民党再也不能在这两个地方之间进行大兵力转移,所以黄百韬兵团也成为了瓮中之鳖。
宿县的解放是淮海战役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因为宿县被我军夺取,才成功分割了国民党在战场上的合兵,陆续歼灭了国民党的黄百韬兵团以及黄维兵团,最后在陈官庄歼灭杜聿明大军。
刘峙的失误或许不应该说是失误,背后更多的是国民党现状的一种悲哀,如果他们能够团结一致,那么淮海战役的结果就会不一样了,但也是因为国民党的不团结以及腐败,这才被人民抛弃,所以国民党的表现以及结局,是符合历史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