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养老街坊一头牛三年后儿子考上名校,校长专门拿着相册来找我

一颗柠檬绿吧 2025-02-22 01:58:23

“在农村,一头牛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这句话在我们那个年代可谓意味深长。如今人们总说农村娃考不上大学,可我却要讲一个关于一头老黄牛改变一个家庭命运的故事。

我叫王大牛,今年52岁,是望江县石板镇的一个普通农民。1995年那会儿,我还在镇上的砖厂打工。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骑着我那辆补丁比轮胎还多的永久牌自行车,到十里外的砖厂上工。当时儿子王小牛刚上小学一年级,瘦瘦小小的一个人,书包比人还大。

那时候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个月工资一百八十块钱,除去儿子的学费,剩下的钱只够买几斤猪肉。我媳妇在家种几亩薄田,种的菜勉强够一家人吃。日子虽然清贫,但看着儿子天天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去上学,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我们石板镇是个山区小镇,出门就是一片青山。镇里就一条水泥马路,两边都是土坯房,房前屋后种着各种庄稼和蔬菜。我家住在镇西头,隔壁住着一个老张头。老张头年轻时是我爹的徒弟,跟着我爹学木工。后来我爹走得早,老张头就经常照顾我们家。

1995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外面下着蒙蒙细雨。我刚要出门上班,老张头就急匆匆地敲开了我家的门。他穿着一件打着补丁的蓝布棉袄,头发花白,腰板却还是挺得笔直。

“大牛啊,我找你有点事。”老张头搓着手说。

我赶紧把他让进屋,倒了一杯热水。老张头接过水杯,喝了一口,说:“我准备去南方打工了。家里就剩下那头老黄牛,没人照看。我寻思着,你在砖厂干活,工钱低,不如帮我养这头牛。你可以用它耕地、卖牛奶,但必须保证它的安全。”

我一听,心里有点犹豫。养牛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天天割草、挤奶,还要找时间带它去耕地。但看着老张头期待的眼神,我又不忍心拒绝。

“行,我养。”我点点头。

老张头脸上立马露出了笑容:“那就这么说定了。我明天就走,今天下午你来我家看看牛。”

下午我请了半天假,去看那头老黄牛。这是一头壮实的黄牛,皮毛油亮,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老张头说这牛已经养了五年,性格温顺,特别通人性。

“它叫老黄,你叫它,它就会答应。”老张头摸着牛头说。

我试着喊了一声:“老黄。”

那牛果然”哞”地叫了一声,还转过头来看我。

就这样,我开始了养牛的日子。每天天不亮就要去割草,然后挤奶、打扫牛棚。好在老黄真的很通人性,从不发脾气,也不乱跑。特别是对我读书的儿子,它格外喜欢。

每天下午放学后,老黄就会主动跑到学校门口等儿子。儿子骑在牛背上,手里捧着课本,老黄就慢悠悠地往家走。路上的人都说,这牛比人还懂事。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我和老黄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它不光帮我耕地,还给我们家增加了一笔收入。我每天能挤两次奶,卖给镇上的奶站,一个月能多赚一百多块钱。 可就在这时,一个噩耗传来。1996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我正在砖厂搬砖,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老张头从广东打来的,说他在工地出了事故,医生说活不长了。

“大牛啊,我这辈子没结婚,也没有儿女。那头老黄跟了我五年,就跟亲儿子一样。现在我把它送给你了,你一定要善待它。”老张头说完这句话,电话就断了。

三天后,老张头的遗体被运回了石板镇。我和媳妇准备了一副花圈,送他最后一程。回来的路上,我看着老黄,心里既伤心又忐忑。这牛现在是我的了,可我总觉得欠了老张头太多。

日子还得继续过。我每天依旧照顾老黄,老黄也依旧勤勤恳恳地帮我干活。它特别喜欢儿子,每次儿子在院子里写作业,它就趴在一旁,像个忠实的守护者。

1996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儿子突然发起高烧。我摸摸他的额头,烫得吓人。镇医院离我家有十多里路,我骑着自行车,怎么也赶不到。眼看儿子的体温越来越高,都开始说胡话了。

就在这时,老黄突然从牛棚里冲了出来,跪在地上,示意让我骑在它背上。我一愣,随即明白了它的意思。我赶紧抱起儿子,骑在老黄背上。

那天晚上,老黄在漆黑的乡间小路上狂奔了一个多小时。它对这条路太熟悉了,即使在黑夜里也不会走错。等到了医院,医生说儿子的体温已经到了40度,如果再晚来半小时,后果不堪设想。

从那以后,老黄在我们家的地位就更重要了。它不仅是一头会干活的牛,更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儿子病好后,更是把老黄当成了最好的朋友。

1998年,镇上要建高速公路,征用了我家的耕地。没了地,这头牛似乎也失去了用处。可是儿子坚持要留着它,说它是他的好朋友。我也舍不得卖掉老黄,就让它在家里养着。

没想到,老黄倒成了儿子的”专职保姆”。每天准时去学校接送儿子,风雨无阻。学校离家有两里地,老黄认得路,从不走错。镇上的人都说,这是一头会照顾人的牛。

儿子学习特别用功,经常在牛背上看书写作业。老黄就特别安静,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隆冬时节,它还会用身体给儿子挡风。下雨天,它会站在教室外面等儿子,直到放学。

2003年的夏天,高考成绩出来了。儿子考了全县第一,考上了北京大学。这个消息在石板镇炸开了锅,所有人都在议论,说我家肯定请了名师补课。

就在这时,县一中的校长亲自来到我家,带着一本厚厚的相册。原来,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拍摄儿子和老黄的故事。相册里有老黄接送儿子上学的照片,有儿子在牛背上看书的照片,还有老黄在雨中等候的照片。

校长说:“这些年,我一直在关注你们家的故事。在我看来,老黄不仅仅是一头牛,它是儿子的良师益友。正是因为有它的陪伴和照顾,儿子才能安心学习,最终考上好大学。”

那年秋天,儿子要去北京上学了。临走那天,他紧紧抱着老黄的脖子,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老黄也难过得不行,一整天都不肯吃草。

后来儿子在北大读书,每次放假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去看老黄。老黄一听到儿子的声音,就会激动得直哆嗦,眼睛里闪着泪光。

现在儿子已经是北京一家大公司的高管了,每年都会寄钱回来,让我好好照顾老黄。老黄也老了,走路不太利索,但它依然会在儿子放假回来的日子,早早地站在村口等待。

那么大家认为,在这个所谓的”知识改变命运”的年代,一个农村娃的梦想需要多少助力才能成真?是那些”牛补习班”,还是那些真正陪伴左右的”老黄牛”?讽刺的是,如今的孩子们有了空调教室,却再也看不到这样的温情故事了。说到这里,我不禁想问:到底是我们养了一头牛,还是这头牛养大了我们的希望?

0 阅读:0

一颗柠檬绿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