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山上养蜂十八年,堂弟说我傻不会赚钱,昨天他来我家后愣住了

一颗柠檬绿吧 2025-02-22 01:59:25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在追求快钱,但有人说慢工出细活,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智慧?

我叫王建国,今年48岁,在桃花山养蜂18年。说起养蜂这件事,要从1985年说起。那年我刚从技校毕业,整天游手好闲,在村里晃荡。我爹看不下去,把我送到山上跟着老李头学养蜂。

说起老李头,那可是个有意思的人。他住在半山腰的木屋里,整天和蜜蜂打交道。村里人都说他怪,可我却觉得他像个世外高人。记得第一天去找他,他正在翻箱倒柜找烟丝。看到我来了,也不问我找他什么事,只是说:“你要学养蜂?那得先学会等。”

那时候不懂,还以为他是在考验我。现在想想,这句话里的道理,我用了十八年才真正明白。

堂弟王小明在县城开了家超市,每次见我都说:“二哥,你这样干一辈子能有啥出息?看看人家老赵家的儿子,现在都开宝马了。”

我也不反驳,只是笑笑。山里人就是这样,不爱和人争辩。每天四点起床,背着工具箱走三公里山路去看蜂箱。春天看花期,夏天防暑降温,秋天收获蜂蜜,冬天给蜂群保暖。这些年,我记了整整三本笔记,密密麻麻全是养蜂心得。

每年产八千斤蜂蜜,按市场价卖,也够养家糊口。给堂弟家送蜂蜜时,他总是嫌弃:“二哥,你这蜂蜜卖相不好,包装也不行,送我这些干啥?”可转手他就把蜂蜜高价卖了,这事我都知道,只是不说破。

日子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直到去年夏天,一场暴雨打乱了我的生活节奏。连着下了一个月的雨,蜂箱进水,损失了四成蜂群。市场上蜂蜜价格也跌到了每斤三十块,创下了十年新低。

妻子坐在堂屋里,欲言又止:“要不,咱改行吧?”

我摇摇头,打开笔记本继续写养蜂日记。晚上躺在床上,常常失眠到天亮。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三个月。

正发愁的时候,一个香港商人找上门来。原来他看中了我的蜂胶,说这种纯天然的蜂胶在香港很受欢迎。一次签了两千斤的订单,价格是普通蜂蜜的三倍。

从那以后,订单越来越多。今年光是蜂胶的收入就过了百万。我把十户贫困户叫来,手把手教他们养蜂技术。现在,整个桃花山的蜂农加起来有二十多户了。

昨天,堂弟又来了。这次不是送蜂蜜,而是来借钱。他的超市经营不善,欠了一屁股债。看到我的存折,他愣住了。十八年来,每一笔收入支出,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二哥,这些年我看不起你,是我瞎了眼。”堂弟红着眼圈说。

我拿出那三本破旧的笔记本,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小明,你看这些养蜂心得,足足有五百多个。赚钱的路子有很多,但什么才是最靠谱的?”

他一页一页地翻着我的笔记本,突然说不出话来。

现在的年轻人总说要闯要拼,可他们哪里知道,真正的成功不在于急功近利,而在于十八年如一日的坚守。

0 阅读:0

一颗柠檬绿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