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攸之死:当才华降临到一个没有敬畏心的人身上时,那必将是灾难

采蓝说历史 2024-01-10 19:56:06

易老师,我觉得自己满腹经纶,但为什么却偏偏过得不尽人意呢?这个世界和社会辜负了我!

这是很多人跟我聊过的一个话题,我很少正面去反驳他们或者回答他们,而是建议他们去真正搞清楚两个数学概念,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朋友们,请相信我,如果大家把上述两个数学概念的逻辑辩证关系搞明白之后,很多幻境、迷惘都会随之消失,随后会变得更加的笃定和通透。

举个例子,“女人长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这句话大家一定都听过吧?它的真正意思是什么?不说女人长得漂亮不重要,而是说长得漂亮的女人不一定活得漂亮,长得漂亮是人生圆满的加分项而不是决定项。

那么,同理,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才华同样如此,它确实是在很多时候都能正面加分,但它真的不是一个人在事业、生活中的成功直通卡。甚至,当一个人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它的时候,它甚至会表示出极强的反噬性。为什么那些罪恶滔天的人,往往是才华横溢的人?因为庸人是很难干出这么大的动静的。

中国历史几千年,才子、功臣如过江之鲫,但很多人都没有捞到一个好的结局,后来在反思这一情况时,通常会用“性格决定命运”来笼统概括,其实这是不对的!性格是命运的要因,但不是命运的唯一决定因素。

为了帮助大家有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咱们今天就来详细剖析一下许攸这个广为人知的历史人物,看看一个有才的人通常会陷入那些发展和生存的误区。

汉末,天下大乱,乱因便是很多有功、有识、有才、有钱、有势的人觉得他们的抱负、情怀、舞台、利益无处安放。这群人就是士族集团,他们追求的便是与皇权分治天下,结果遭到了皇权和依附皇权的宦官集团血腥镇压。

所以,我们看汉末的历史,如果脱离了对士族集团的深刻认知,几乎是不可能看得懂的。

许攸,士族子弟。年轻时候,就能跟袁绍、曹操这些圈内流量明星成为至交好友,说明咖位并不低。

他是南阳人。南阳这个地方是当时的三大人才集中地之一,当时的三大人才集中地分别为:南阳、颍川、汝南,基本上都集中分布在今天的河南省。汝南其实就是隶属于南阳的,荆州的南阳郡嘛。之所以把它单独列出来与上级行政机构并列介绍,是因为汝南有一个“四世三公”的顶级士族豪门,那就是袁绍他们家。

许攸其实和袁绍是半个老乡,所以在史书介绍中,许攸与袁绍等人为奔走之友。啥是“奔走之友”呢?大抵和现在的世交好友或者圈内好友差不多一个意思。

这帮士族子弟长大成人之后,他们的追求和抱负是什么呢?自然不是安身立命,他们想完成他们先辈们未竟之功业。咱们士族集团不是被皇帝和宦官打压吗?咱们要完成阶级大翻身。怎么翻身?皇帝不行,咱们就想着换皇帝;宦官太嚣张,咱们就要把宦官拉下马。

东汉最后一个掌权皇帝是汉灵帝,这货对当皇帝的主业不怎么上心,但对搞钱的副业兴趣相当浓厚,从而搞得天下颇有怨言。士族集团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文章的题点,于是便阴谋要汉灵帝赶下台。

公元184年,东汉的政局日益飘摇,各种矛盾异常尖锐,著名的黄巾起义就是这一年爆发的。许攸趁机与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汉灵帝,改立合肥侯为帝,并试图劝说曹操一起参加,但热血青年曹操保持了理智、坚守了原则,拒绝了。

许攸他们的计划是什么呢?是趁着汉灵帝北巡到冀州时,冀州刺史用防御、清剿黑山贼为名,动用兵权把汉灵帝给处理了。

但是,汉灵帝不知道是接到了内部消息还是福至心灵了,下令王芬,不准他兴兵,赶快到朝廷来汇报工作。王芬感觉自己的阴谋已经败露了,为了不牵涉更多的人,便自杀了。

许攸自此开始逃亡,成了东汉末年的首批“自驾游”流浪者。

后来,著名大导演袁绍一年磨一剑,推出了代表作《东汉版权力的游戏》,成功把东汉原有的政治秩序给彻底打乱了,几乎全歼了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

但遗憾的是,就在袁大导演憧憬着票房大丰收的时候,西北军阀董卓不讲武德,直接横插一杠,把所有票房收入据为己有了。

养了多年猪却被董卓端走了所有猪肉的袁绍,意难平呀,在公然与董卓翻脸之后,骂骂咧咧地逃到了冀州,准备另起炉灶。

后来,董卓被人忽悠,说他这么蛮横不讲理确实显得很不厚道,不要想吃独食,自己吃肉的时候,要分点汤给士族权贵们喝,这样大家面子上都过得去。袁绍因此被封为了“渤海太守”。

注册了“渤海太守”这个合法商标后,袁绍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招兵买马了,许攸就是这个时候“归队”的,成为了袁绍的谋士。

到此,我们要给许攸的身份来个大致的定位了,他是士族骨干、袁绍的老乡、发小、嫡系和袁绍集团的元老、核心。

之后,袁绍的事业越搞越红火,空手套白狼地得到了整个冀州,然后北击幽州公孙瓒,西剿并州黑山贼,东取无主之青州,成为了“虎踞四州之地,拥众数十万”的大老板。

许攸呢?自然是水涨船高,他成为了袁绍的“八大谋士”之一,也就是八个秘书长中的一个。他田丰、荀谌被视为谋主,也就是智囊团成员。

时间来到了公元199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勤练内功并东征西讨,也成为了坐拥兖州、徐州、豫州、司隶四州之地的巨无霸,况且人家手握汉献帝那张王牌,有巨大的政治优势。一山不容二虎,把自己内部和周遭的紧急业务处理得差不多了的袁绍,准备对曾经的小兄弟曹操动手了。

大公司的大项目,永远是很难做到内部意见统一的,当时袁绍的手下争得很厉害,鸽派和鹰派分别以郭图、沮授等人为代表,唇枪舌战,吵得袁绍有一种脑袋炸裂的感觉。但袁绍是个明白人,他最终拍板,曹操是一定要打的。

公元200年,感觉前期准备工作都到位了的袁绍挥师南下,是为官渡之战。

随军出征的许攸认为,这样的盛大场面,自己没点存在感,指定是说不过去的,于是一直在寻找机会给老板袁绍写建议书。

两军交战后,许攸说:“曹操兵少,而集中全力来抵抗我军,许都由剩下的人守卫,防备一定空虚,如果派一支队伍轻装前进,连夜奔袭,可以攻陷许都。占领许都后,就奉迎天子以讨伐曹操,必能捉住曹操。假如他未立刻溃散,也能使他首尾不能兼顾,疲于奔命,一定可将他击败。”

许攸的这个计策叫什么呢?直捣黄龙或者避实击虚!

许攸之策有没有道理呢?明面上看起来绝对是相当有道理的。大家放心,但凡能被这些谋士拿到明面上来讲的道理和计策,表面上都是很有道理的。这和我们当下成功学大师讲的那一套一样,放在一个虚无的环境中,绝对是解释得通的。

但是,我们要知道,许攸给袁绍提这个建议的具体环境是什么?当时袁绍已经凭实力碾压,把一直斗志昂扬的曹操打得怀疑人生了,他一度不想奋斗了,要回许都去躺平。是荀彧、荀攸、郭嘉等人反复给他灌“坚持就是胜利”的鸡汤,他才咬牙坚挺住的。

这种情况下,大家觉得袁绍会接受他的建议吗?自然不会!明明可以实力碾压对方,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去玩那些效果不确定的套路呢?这是生死决斗又不是猫玩耗子的游戏。

所以,袁绍就拒绝了许攸,并坚定告诉他,许兄弟,你不要想太多,安心看我怎么活捉曹操就行了。

被安排成了吃瓜群众的许攸内心很不爽,同样是胜利,是按照我的方式还是老板自己的方式实现的,这能一样吗?我一个吃瓜群众,在最后的项目分红中,能占多大的份子?

恰在此时,许攸又接到了消息,他家里有人违法犯纪了,被留守邺城审配给收监了。审配为啥这么不给许攸的面子呢?因为他们不属于同一个小山头,许攸是南阳派,审配是河北派,两派之间平时就斗得不可开交的,现在有了这么一个名正言顺的机会,他会放过你许攸的家人?

在上述两个原因的刺激下,许攸开始不干人事了,他要叛主了。你以为天下就你袁绍一个大老板,我看对面的曹操就不错。况且我和他也少年兄弟,他现在的形势比较严峻,一定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袁大老板,你自己慢慢玩吧,老子不伺候了。

许攸投奔曹操,可把曹操高兴坏了,作为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他太知道在竞标关键时刻对方项目组一个骨干成员的价值了。当时正在洗脚的曹操,光着脚丫子就来迎接许攸了。

这一场面,后来成功入选了“礼贤下士”的教科书。但大家仔细想一想,其实也就是那么一回事,现在很多老板演得比曹操要更传神一些。

许攸转投曹操,该有的面试和试探还是必不可少的。你许攸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人家曹操才好给你安排工作和岗位呀。

许攸直奔主题,开门见山地拿捏曹操的痛点,问他的粮食还能支撑多久?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现金流问题。

曹操这种老狐狸怎么会贸然把自己的家底透露给一个新员工,大言不惭地吹牛逼,说一年之内没有任何问题。

许攸表示,曹老板,咱们都是老相识了,大家都知根知底,你能不能好好聊天?想好了,拿出诚意再回答我。

被看穿的曹操继续发扬不要脸的精神,把水分缩减了百分之五十,说还可以支撑半年。

一看曹操迟迟不愿跟自己说真话,许攸决定不装了,直击曹操的灵魂,问他到底想不想打败袁绍,如果想,就跟自己说实话、说真话。

一向不老实的曹操红着脸维护自己最后的倔强,说账上的“现金”只够这个月发工资了。

尽管许攸知道曹操的现金流其实马上就要断了,但也不想太让曹操难堪了,于是,便给曹操献策:“今孟德孤军独守,既无援军,亦无粮食,此乃危急存亡。现在袁军有粮食存于乌巢,虽然有士兵,但无防备,只要派轻兵急袭乌巢,烧其粮草,不过三天,袁军自己败亡!”

许攸这个计策高明吗?其实并见得!他的核心意思不就是:曹军马上没饭吃,只要让袁军也没饭吃,曹操就赢了。大家多去推敲几遍,就知道这其中的逻辑是站不住脚的。你一个快饿死的人,把别人饭碗砸了,你就能活过别人?

但是许攸这个计策有含金量吗?相当有含金量。它的含金量就在于许攸透露了一个关键的信息:袁军粮草存放地在乌巢。这个内部信息给曹操提供了一个抹平他与袁绍之间劣势的可能性,否则他即便想到了“砸掉袁军饭碗”的点子,也没办法去实现。等你到处去打探情况,你自己可能率先支撑不住了。

好不容易抓到了救命稻草的曹操当机立断,当晚便选精兵假扮袁军,马含衔枚、手拿柴草向乌巢出发了。遇到袁军站岗的,便谎称是袁绍调派的增援部队,蒙混过关。

攻打乌巢,其实打得很惨烈,淳于琼并不是大家印象之中那个喝酒误事的平庸之将,他组织了部队跟曹操打得是有板有眼的。具体过程咱就不介绍了,反正最终曹操是成功火烧乌巢了。

乌巢失守后,其实袁绍和曹操之间的胜负还是五五开。因为这只代表大家的基本面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了,都得饿着肚子干架呗。但是,攻打曹军营寨的张郃、高览临阵倒戈,成了压垮袁军的最后一根稻草。粮草被烧、大将叛逃,袁军的军心士气彻底没了。

曹操及时吹响了反攻号角,袁军全盘崩溃,袁绍仅带着八百骑兵逃回河北。

官渡之战的胜利,是曹操生命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次胜利。跟现在的孩子人生之中最重要的那场高考一样,考过了,你就完成了鲤鱼跃龙门,没考过,你很长时间都是随时可能被端上餐桌的鲤鱼。

也正因为如此,许攸觉得自己不可一世了。你曹操能有今天这么大的成就,全靠我;你曹操能活到今天,也全靠我。所以,许攸不分场合地傲慢起来了,称呼曹操直接上小名阿瞒,还公开表示没有自己曹操拿不下冀州。

这样的情况下,曹操心里窝火吗?必须滴呀!哪个老板能容忍下属如此对待自己?如果这都能容忍,这个老板能管住自己的队伍吗?但是,许攸确实是有功之臣,曹操也不好直接发作,所以多次敷衍他,笑嘻嘻地说许攸说得对。

越来越飘的许攸后来甚至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功劳,在邺城东门,对左右说:“这家人没有我,进不得此门。”这是啥性质?相当于私自开新闻发布会,说曹操的家业其实全靠他许攸才打下来的。

既然你许攸要坚持作死,曹操也不再惯着你了,用了“检举揭发”的老套路,把他打入牢房,后定罪为“恃旧不虔”,被诛杀。

上述便是关于许攸的大致故事,大家是不是发现,其实许攸这个人还是有一定的才华的?但是,他的结局为什么不是很好呢?其实这牵涉到了我们老生常谈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德才兼备”的问题。

其实我们现在很多人一直都是“许攸”,或者正在成为“许攸”。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苦口婆心。

咱们从小到大都在不断学习知识和技能,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某种目的,比如改善生活、名利双收、提升修养、实现理想、圆满情怀等等。也就是说,学习是手段、途径,但才能并不是最终结果,收获和得到才是。

但是,很遗憾的是,我们很多人把才能和得到给搞混了,直接粗暴地等同起来了。我大学毕业,就应该、必须比一般人过得更加优越和体面;我长得漂亮,不成为一个万人迷就没有天理;我才华卓越、功劳巨大,就必须要万人瞩目……

其实,才能只是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甚至还是一个非必要条件。搞不清这一点的人,是非常恐怖的。因为这样的人,会有一种盲目且固执的代入式偏见,比如他的同班同学成了大老板,他就会觉得他也应该成为大老板;比如和她长得差不多女孩子成了网红,她也认为自己可以;比如刘邦耍了半辈子流氓最后当了皇帝,他也觉得只要自己坚持耍流氓就能成功……

理解不透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差别,是会很容易陷入“幸存者偏见”的。这也是我平时老是劝大家要多看失败学,少看成功学的真正原因。并不是成功者的经验不可学习和参考,而是大家看到的那些东西往往是片面的,如果大家以偏概全,是非常容易误入歧途的。

大家要牢记一点:有才能其实只代表更容易成功,并不代表应该或者必然成功。

真正能成功的人,一定是德才兼备、内外兼修的。好比一台电脑,硬件和软件都得靠谱,它才会真正好使。

那么,一个人在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什么东西尤为重要呢?敬畏心。

古语有云:无知者无畏,大家去看自己身边的人,是不是认知层次越低的人往往越无所畏惧?比如那些未曾启蒙的小孩子,他们知道敬畏吗?不满意了就哭,满足了就笑,看到啥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都敢去碰,是不是这样?但他们毕竟是小孩子,可我们很多成年人,是不是活了一辈子,依然跟一个小孩子一样?

但是我们也会发现,很多平庸的人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缺失、偏见、狭隘、偏激,可很少有人跟他们计较。比如一个老板通常就不会计较一个基层员工没啥格局。

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破坏力、影响力不大,本质原因是他们的能力和才华限制了他们在错误上的发挥。

可如果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失去了必要的约束呢?比如像许攸这样的人,他自恃功高,想干啥就干啥,想说啥就说啥,是不是很恐怖。

现在大家知道道德、纪律、觉悟、立场这些东西的真正意义了吗?没有信仰的博学多才和充满信仰的愚昧无知,大家觉得谁更可怕呢?高深的武学招式一定要高深内功支撑和约束,不然容易走火入魔,少林七十二绝技背后都需要对应的佛法去化解戾气,其实就是讲这个道理的。

一个人越是才,越是容易自我膨胀和迷失的。一个没有敬畏心的人,一旦才能、功劳这些东西拉满时,几乎全部会把自己作死的。因为他不管怎么牛逼,总是无法战胜越来越大的欲望之坑的。

1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