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乡|你的家里有这样的“传家宝”吗?

金华浦江微讯 2025-04-21 16:05:47

或许每个人的家中都有长辈流传下来的一些宝贝。以板凳龙闻名的旌坞村贾中镇师傅家中,就有这么一些可能在外人眼中并不起眼,却十分珍贵的传家宝。

在贾中镇家中的书柜里,存放着大大小小数十本簿册。得知我们慕名而来,他拿出了一本手绘图册介绍起来。旌坞村龙灯的灯头是怎么编制的,外表是如何用纸糊上去,这些都能在里面找到说明。甚至所有与龙头制作相关的图纸尺寸,也一一标注在内。贾中镇说,以前旌坞的灯都是用皮纸糊的,一节两盏灯,一盏四幅画,每一盏灯的两面是人物画,两面是花鸟画,全都是人们用手一笔一笔描画而来。而这本图册里记录的大多数比较简单的图画,比如《西游记》的孙悟空、托塔李天王、太白金星等,由他的父亲画下。随着岁月的流转,一些图画开始破损。贾中镇就将这些重新描画一遍,复印出来,以便更好地保存。

今年84岁的贾中镇,三岁失怙,七岁失恃,从小被奶奶抚养长大。八岁时,他跟随村里的一位老爷爷学习被称为“千古奇文”的《千字文》——这本父亲手抄的启蒙读物,囊括了天文史地、飞禽走兽、农业知识、道德规范等,千字无一重复,成为他毕生珍视的文化火种。1957年,贾中镇将父亲遗留下的《千字文》底本重新誊抄。他说,这样的书籍,整个村子也找不出第二本,所以更要把它们记录下来,留传给后代。

1959年,贾中镇去通济桥修水库,后被调至通济桥发电厂学习机械修理。再后来,贾中镇就一直从事图纸设计的工作,走过很多城市。哪怕工作再忙,他始终与纸墨为伴,笔耕不辍。

提到整理耗费时长最久的灯头和灯画,贾中镇的脸上充满了自豪之情。自1953年起画下底图,修复残稿,至2014年终成体系,经过六十多年的跨度,他为子孙后代留下详尽的龙头绑扎技法。除此之外,贾中镇爷爷在八十年代就开始帮助村里村外的人绑龙灯的头。

工作的几十年里,新华书店成了贾中镇的必访之地。每到一个新城市,只要有空,他就立马坐车前往,一看就是两三个小时。在四川、贵州、江苏等地,他跑遍大大小小的书店,编纂出记录了230余种食材的营养与禁忌的《食物养生大全》;为了对抗高血压,他将相关医术整理成册,借给患者阅读;因幼时受到老农天文预测的启发,他耗时七年编写《天文历法》,梳理出农业生产、历史、二十四节气等内容,只为“让后人一眼就能看懂”。

虽然如今年事已高,贾中镇仍旧伏案整理濒危民歌。家人偶尔会在嘴上抱怨“太累了”“有谁会看”,但还是会在背后默默支持贾中镇。他笑道:“传下去,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用上了呢!”

从旌坞的龙灯纸影,到泛黄书页里的千字乾坤,这些看似平平无奇的书籍,却倾注了贾中镇大半生的心血。在这个速食文化的时代,他依然固执地用最传统的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产。

在你的家中,是否也有这样独一无二的传家宝?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