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村桥位于黄宅镇的南部山区,与义乌交界,在义乌天公山山脚下沿着和平溪西岸错落分布,隐匿在群山之间,驻守着浦江的东南大门。戚村桥的老屋在一次次翻新重建后越来越少,但是独属于戚村桥过去的故事从不被遗忘。
作为与义乌的交界区,戚村桥的东南侧有一条步虚岭连通着浦江和义乌,方便着戚村桥的村民前往边上的义乌集市。戚村桥的步虚岭从古至今是一条交通要道,在明清年间这里就设有望台,专门派人驻守。再往后,步虚岭阻击战在这里发生。金萧支队第八大队与村民配合,击杀五名日寇,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如今的步虚岭在群山之间,是徒步游玩的好去处。沿着田野边的路一直往上,春天的时候可以感受古道两旁生机盎然、绿意渐长,谈笑间就能一路顺畅地走到尽头。
戚村桥村的历史痕迹在一次次推翻重建中已寥寥无几,而村子东南侧的赤邨桥依然横跨在和平溪上。桥始建的时间已无从考证,但在桥侧面的青石板上仍依稀可以看见赤邨桥这三个刻字。关于这座桥,还有一个“七寸”的传说:相传明代赤村桥人金汉鼎在京城做大官,在某一天向皇帝夸下海口,说自己的村里有着金山、银坞、铁蜈蚣,竹竿粗如豆腐桶,竹叶也有尺把长,他还拿粽叶来做证。皇上一听天下有如此宝地甚是心动,要亲自巡视。深知自己在欺君的金汉鼎慌忙说进自己的村子要走马夹弄、七寸桥、无数岭。皇上一听如此马难骑、桥难过、路难行,便只好作罢。不过传说毕竟是传说,赤邨桥这名字如何而来,背后的故事已经淹没在了时间的长河里。
作为一个充满独家记忆的村子,戚村桥的历史故事远不止这些。在村子里曾经有着一座刷桐油、刻雕花的金氏宗祠,也就是天马堂。这座气派的古老建筑被侵略的日军焚烧,大火蔓延后,如今只剩下一个前厅孤单地伫立在村中。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戚村桥也曾经作为杭州惠兴女子中学的临时校址。原来,1937年11月5日,10余万日军在杭州湾金山卫至全公亭一带强行登陆,杭州危在旦夕,杭州惠兴女子中学有不少外地学生,撤离到最后仍然有70余名滞留。当时的校长率领学生和教师一起徒步撤到戚村桥上课,办学地址在义祭祠和金氏宗祠,也就是如今的文化礼堂与天马堂。
历史在战火里被掩埋,但是这些独家记忆被岁月记录,戚村桥就像是隐入尘烟的珍珠,在我们的一番番探寻之中被擦亮、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