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明英宗朱祁镇 绘像)
万贞儿四岁就进宫了,因为岁数太小,可能她自己都没有记忆。
最开始,她在孝恭孙皇后身边做宫女。
孙皇后,就是《大明风华》里头的那个孙若微,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
孙皇后的儿子,是朱祁镇,留学生嘛,这个我们都认识,宣宗驾崩之后,朱祁镇就接班了,也就是英宗。
英宗的儿子,是朱见深,后来接了英宗的班,叫做宪宗,当然这是以后的事情,在我们这篇文章开始的时候,朱见深还是太子。
万贞儿刚入宫的时候,伺候的主子是孙皇后,等她岁数大点了,就被派到了东宫,去照顾尚且年幼的朱见深。
头一次接触到朱见深的时候,朱见深只有三岁,万贞儿比朱见深大,大不少,大了十七岁。
刚到东宫的时候,万贞儿其实并不起眼,因为朱见深是太子嘛,身份特别尊贵,那平时身边伺候他的宦官宫女都海了去了,说里三层外三层乌央乌央全是人,那毫不为过,所以万贞儿去服侍朱见深,最开始可能都不是贴身侍女,因为这好差事不一定能轮的上她,她大概率是那种外围的工作人员,洗衣做饭,收拾亭台,秋扫落叶冬扫雪的苦力。
正所谓时移世易,正统十四年的时候,瓦剌寇边,瓦剌人在边境频繁滋扰,烧杀抢掠,不干好事,英宗坐不住了,说这不行啊,我堂堂天朝上国,能受几个蛮夷这样的气么?不行,我要御驾亲征,亲自到战场上去收拾他们。
实际上,本朝取天下,是赶走了元人,消灭了元朝在中原以及江南地区的统治的,但是没有完全消灭,元人是败退了,到漠北地区去了,之后他们被高皇帝打击过,被太宗皇帝也打击过,实力就已经大不如前了,加上他们本身也迅速分裂,成了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这么说来瓦剌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他们常年扰边,他们是惯犯,已经不是第一回了。
瓦剌人总是在边境地区动兵,目的不会是为了光复大元,也很难动摇国之根本,威胁统治,一来时过境迁,浮生消磨,他们恐怕已经没有了那个心思,二来就算是有,他们也不具备和明朝进行大兵团作战的能力,括弧:除非明朝主动给一个天大的机会。
瓦剌人另有所图,他们主要是来抢钱抢粮食,抢衣服,抢手工艺品的,您想啊,塞外苦寒,农业不发达,商业不发达,瓦剌人除了吃牛羊肉就是吃沙子,这种日子过长了谁也受不了。
所以,面对以这种目地的来犯,朝廷只需要让边地坚壁清野,逐步击退就可以了。
英宗岁数也不小了,孩子都三岁了,他能不懂这个道理吗?他肯定是懂的。
他明明知道御驾亲征是犯险,但他还是要去,不为别的,只是因为年轻的皇帝勇气太足,胆子太大,他急切的想要在战场上建立军功。
(瓦剌太师 也先 绘像)
只是,这向来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英宗轻身犯险,领兵亲征,结果吃了大亏,数十万大军毁于一旦,他本人还被瓦剌人给俘虏了,给抓走了。
英宗北狩,那大明朝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没有皇帝了,或者说皇帝在敌方的手里呢。
本朝疆域广阔,沃土千里,州府县乡不计其数,这一天到晚多少事情需要处理?没有皇帝,那压根就玩不转。
朝廷一看英宗被抓走了这不行,国不能一日无君,于是就把英宗的弟弟朱祁钰拉过来顶班,让他替英宗做皇帝,也就是代宗。
我们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上台了,之前皇帝任用的大臣,新皇帝就不一定用了,老干部该退休的,也就退休了,新领导是要打造自己的人事班底的,那么,既然一朝天子一朝臣,也就意味着,一朝天子一朝太子。
英宗是皇帝的时候,朱见深是太子,可现在英宗被捉走了,皇帝换成了代宗,代宗又不是你爸爸,人家能让你接着做这个太子么?
所以,朱见深很快被废,从储君变成了藩王。
这人呐,得势时门庭若市,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失意时却似树倒猢狲散,往日殷勤皆作缥缈烟云。
朱见深是小孩儿不假,但是人间磨难,他也必须经历承受。
这回得了,东宫也不让住了,给他撵到幽静冷僻的宫里去了,那些平日里趋炎附势,极力讨好朱见深的宦官宫女,使唤婆子,也一个都见不到了。
可以说,朱见深等于是被遗弃,被抛弃了。
好在,还有一个人愿意跟着这个已经落魄,并且没有什么希望东山再起的小皇子,这个人就是万贞儿。
也许在重重宫闱之中,年幼的朱见深不知道发生了怎样的变故,也不知道为什么原本把他当做掌上明珠的大家一瞬间都消失不见,所以他对仍旧留在自己身边,和自己一起搬到冷宫的万贞儿发出了稚嫩的提问:
你也会和他们一样离开我吗?
万贞儿捏了捏他的小脸,轻轻的说:
不会的,我会一直陪着你。
也许是因为可怜这个小孩,也许是因为万贞儿天性善良,也许什么都不为。
谁规定一个人去做一个决定,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理由?
(深宫角落 幽幽岁月)
反正就这样,主仆二人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宫廷岁月。
朱见深饿了,万贞儿给他弄吃的,朱见深渴了,万贞儿给他烧水喝,朱见深热了,万贞儿给他扇扇子,朱见深冷了,万贞儿给他盖被子,朱见深哭了,万贞儿给他擦眼泪,朱见深闷了,万贞儿给他讲故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春去秋来,花败花开。
年轻的少女把这个孩子当成了自己在深宫里的寄托,而年幼的孩子则把眼前的少女当成了自己生命中唯一的倚靠。
要说,朱见深还是福大命大,不仅落难的时候有万贞儿这种忠仆,后来他爸爸英宗还被瓦剌人给送了回来。
其实我们想,落入敌手的这种皇帝,一般很少有能活着回来的,瓦剌人不一定想要让英宗死,但他们是计划长期把英宗扣在手里的,因为他们可以通过挟持英宗的方式来不断向明朝提条件。
啊,你们的皇帝在我手里,要东西你得给东西,要钱你得给钱,反正要求什么,你就得做到什么,不然我们就撕票。
瓦剌人如获至宝,以为俘虏了英宗,那就是天大的好处,可实际上明廷方面的态度是,提条件免谈,一概不许,英宗皇帝在你们那边,你们也得善待,你要撕票,也得想想后果,你这就等于是种下了宋金之仇,早晚有清算你的那一天。
得不到实际好处,英宗在瓦剌人的手里就成了不烫手但是也没啥用的山芋,索性,直接还给你们好了,这么一来,你们大明朝就有了俩皇帝,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君,这回看你们怎么办?
代宗说好办好办,关起来为算。
于是英宗前脚回来,后脚就被代宗关了小黑屋,而且一关就是七年时间。
人生能有几个七年啊,一般人关上七年,基本上就算是废了,可是英宗很厉害,七年之后他搞了个兵变,把代宗弄下来,自己复辟了,是重返帝位,重回巅峰。
(明代宗朱祁钰 绘像)
朱见深呢,也算是泰极否来,否极泰生了,父亲英宗复辟,他也重新被册立为了太子,又过了几年,英宗驾崩,朱见深经历风风雨雨,终于做了皇帝,当时还比较年轻,是少年天子,即位的时候只有十八。
万贞儿比宪宗大了十七岁,那么宪宗登基的时候,万贞儿就已经三十五了。
知恩图报,这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万贞儿当年属于是保护皇嗣有功,宪宗应该善待她,只是我们的这位大明帝王,他可不止是善待万贞儿,他直接把万贞儿从宫女升级为了贵妃,换个方式说,皇帝把万贞儿给娶了。
您想想万贞儿都奔四了,她早已青春不再,论美貌恐怕也谈不上了,宪宗就是对万贞儿特别感激,也不至于以身相许吧?
当时,皇帝把万贞儿提为贵妃,属于大新闻,爆炸性的,老百姓也好,文武百官也罢,反正朝野之间没有不震惊的,大家都觉得匪夷所思。
然而更加让人匪夷所思的,还在后头。
后宫佳丽无数,宪宗看都不看,理都不理,他专门对万贞儿,不,此时该叫做万贵妃,他专门对万贵妃是特别的宠爱,几乎把所有的感情都奉献给了万贵妃。
作者举个例子,您就知道朱见深爱万贵妃爱到什么样了。
宪宗的皇后,叫做吴氏,吴氏出身名门,本来根本没拿万贵妃当回事儿,谁知道皇帝一天到晚对自己十分冷淡,却对黄脸婆万贵妃相当热情。
吴皇后妒忌啊,憋气啊,心说自己是皇后,争宠还争不过这么个老女人,所以她越看万贵妃越恼火,某天在宫里溜达,正巧碰到万贵妃,吴皇后情绪大爆发,直接劈头盖脸就给万贵妃一顿打,脸都给打开花了。
有读者说这吴皇后是没理了,你怎么能随便打人呢?
现在我们看,吴皇后当然是没理,但是放在封建专制时代,却十分的合理。
按照当时的制度来说,吴皇后是皇帝唯一合法的妻子,宫里别的女人,身份并不合法,万贵妃的贵,那是对外人说的,对内,至少在吴皇后的眼里,什么万贵妃,那完全是至卑至贱的存在。
所以,皇后打贵妃,那就是一个愿打,一个不愿挨,也得挨。
(吴皇后 想象图)
打不死算你走运,打死了算你活该。
吴皇后噼里啪啦一顿打,给万贵妃打挺惨,万贵妃也没处说理去,挨完打之后只能是悻悻离去。
吴皇后没把这事儿当回事儿,但是后来宪宗知道这事儿之后,他是勃然大怒,皇帝二话不说,直接把吴氏皇后的位子给撸掉了。
朝臣说皇帝你这不是胡闹呢么?哪儿有因为这个就把皇后给废了的,一群大臣坚决反对,纷纷上疏,宪宗有一个算一个,把这帮替吴皇后说话的大臣们全都给收拾了。
皇帝用行动告诉了天下人,万贵妃就是朕的最爱,朕的逆鳞,谁敢动万贵妃,你看我收不收拾你就完事儿了。
得宠了,还是专宠,是毫无保留的溺爱类型的宠,万贵妃就此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六宫之主,整个后宫,生杀予夺,基本上是她说了算。
接下来的故事,我们要暂时切换视角,从另外一件事情说起。
本朝广西地区,有个姓纪的姑娘,那命运啊,真是不太好,自幼父母双亡,托赖亲戚抚养,日子过得也很辛苦,后来当地发生叛乱,明军去平叛,战乱中纪氏还被掳到了京师紫禁城,成了一名宫女。
万贵妃做宫女的时候有多苦,纪氏做宫女的时候就有多苦,天天干活,伺候主子,吃不饱饭,动辄还要挨打,好在纪氏比较聪慧,她很能干,慢慢的就被提拔了,不是普通宫女了,而是被指派到了内库去做仓库管理员。
内库,就是宪宗自己的小仓库,皇帝平时放一些古玩奇珍,瓷器字画什么的。
某天宪宗到内库溜达,找东西,偶然就碰到了纪氏。
这纪氏啊,容颜脱俗,长相很不错,最主要是比较年轻,很有活力,加上宪宗那天还喝了点酒,皇帝色心大动,直接在内库就把纪氏给临幸了。
和宫女发生关系,这事儿不太光彩,容易被人扣上轻浮孟浪的帽子,所以冲动过后,宪宗提上裤子就跑了。
纪氏呢,没有哭,没有闹,也没有崩溃,她平静的整理好自己的衣服,然后继续按部就班的生活和工作。
(宫女纪氏 想象图)
她知道,自己如风中烛,如雨中灯,自己是贱命一条,这就是自己的命运,自己无从反抗。
对于这个女性来说,她一生中经历的苦难太多了,她已经有些麻木了。
别人被皇帝临幸了,那都得老开心了,因为这就等于是爬上龙床,攀上帝王了,但是纪氏没有这种心思,她甚至都不打算把这件事情告诉任何人,她只当做什么都没发生过。
可是不久之后,纪氏发现自己怀孕了。
别的事情都能瞒得住,可是这肚子大了,实在瞒不住。
不仅瞒不住,还让万贵妃给知道了。
宠冠六宫的万贵妃,她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给皇帝生个儿子,以前生过一个,后来夭折了,之后大概率就是生育出问题了,不能生了。
万贵妃不年轻了,望着镜子中的自己,胶原蛋白都流失的干干净净了,而光靠着昔时自己对皇帝的照顾之恩,皇帝又还能宠幸自己几天呢?
万贵妃很怕失去皇帝,所以她自己没孩子,她也不许宫里任何妃嫔为皇帝诞育子嗣,别说生孩子了,谁要是哪怕得到宪宗一点点的宠幸,那都得挨整,保不齐就是个死。
听到纪氏竟然怀了龙种,万贵妃怒不可遏,她是裂眦嚼齿,立刻就派出了自己手底下的一个宫女,去给纪氏堕胎。
这个宫女,名讳不详,身份不详,各种不详,在史书的描写中,她只是一个形象,一个人,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但是我们要说,这个宫女很伟大,因为她没有选择加害纪氏,反而出于同为女性的同理心,她把万贵妃给骗了,她说主子我看了,纪氏肚子里,那不是孩子,而是一个瘤,她属于是生病了,你还操什么心呐。
纪氏躲过一劫,孩子顺利生下,一个健康的男婴。
上一次骗过去了,这一回可算是彻底坏菜了,这么大个孩子,一天哭闹叫嚷,很快又被万贵妃给知道了。
万贵妃这回彻底红温了,她杀心又起,这回她不派宫女了,直接派出一个叫做张敏的亲信宦官,让张宦官把襁褓之中的男婴扼死,要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万贵妃没有想到,自己的手下,再一次背叛了她。
(心生恻隐 张宦官 想象图)
张宦官看到男婴,心生爱怜,宦官嘛,那就是断子绝孙的命,他没有孩子,他就特别的稀罕孩子,于是他就帮助纪氏在宫里找个了空房间,把孩子给藏了起来,然后接着帮衬纪氏偷偷养育。
至于万贵妃,又挨骗了,张宦官回禀她的时候,说主子您放心,孩子我已经杀掉,保证万无一失。
把万贵妃糊弄过去之后,纪氏和张宦官就继续抚养这个孩子。
养活孩子,其实这是个很辛苦的工作,俩人忙活不过来,慢慢的,很多宦官宫女,他们竟然自发的加入了抚养男婴的过程,有钱的掏钱,有力气的出力气,有吃的拿吃的,啥都没有的,也能腾出时间陪孩子玩一会。
说出来您都不信,宫里几百号宦官宫女,都知道这个孩子的存在,并且他们都积极的保护这个孩子,对这个秘密守口如瓶,唯一被蒙在鼓里的,就是万贵妃。
这些宫女宦官啊,真是冒了巨大的风险,因为这个时候的万贵妃已经黑化了,只要是和其它女人诞下龙种有关的事情,谁敢骗她,她就敢把谁给弄死。
那你说这些宦官宫女冒着这么大的风险,总得图点什么吧?
不好意思,什么也不图,就是善良。
这就是人性的善良。
石火风烛,露往霜来,孩子长到五六岁了,藏不住了,抚育他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张宦官就偷偷把这个孩子的存在汇报给了宪宗。
宪宗非常开心,因为当时宪宗膝下无子,所以宪宗特别的在乎这个孩子,竟然直接把他立为了太子。
那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孝宗朱祐樘。
只是,小孩子艰难的求生路就此走完,人生步入辉煌的下一章,可给予了他生命的母亲,帮助过他的宫女,保护过他的宦官,却要为此承担厄运。
天上掉下个朱祐樘,万贵妃这才意识到,大家伙联合起来把她糊弄了, 她势必要展开疯狂的报复。
(明孝宗朱祐樘 绘像)
于是,纪氏莫名其妙的病逝,张宦官则在一个早晨被人发现吞金自杀,更有一大批宫女宦官死于非命。
虽然他们在史书上寂寂无名,历史的宏大叙事不会有他们的参与,但作者想,悠悠青史,正是为他们而著。
而且无论万贵妃再怎么报复,也没有用了,木已成舟了,生米早就煮成爆米花了。
其实吧,万贵妃应该意识到,纪氏给宪宗诞育子嗣,宪宗喜爱这个儿子,扶立太子等等这些事情,其实和宪宗宠爱自己,没有冲突。
宪宗就是喜欢你,这是事实,也很难被改变。
年幼时的宪宗,在政治高压和亲情缺失的状态下,你万贞儿是他唯一的依靠,何况你也真的是对他掏心掏肺的好,所以无形中你已经塑造了宪宗对你极度的情感依赖。
宪宗多爱你万贵妃啊,只是丈夫和父亲的角色,是不同的,你不能要求皇帝只扮演其中一种。
多年之后,万贵妃薨逝,宪宗给万贵妃上了六个字的谥号(恭肃端顺荣靖),实可谓是前无古人。
并且,万贵妃一死,宪宗老难受了,眼泪哗哗的,止不住的流,边哭还边喊,说贞儿死了,我也活不了多长时间了。
这话不是说说而已,万贵妃死了七个月之后,宪宗也驾崩了。
(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万贞儿 想象图)
至于死因,是不是伤心过度,伤害身心,追随万贵妃而去,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或许,宪宗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刻,他会想起多年前的那一段段往事。
景泰某年,寒夜,滴水成冰。
十岁的废太子朱见深蜷缩在冷宫角落,三个黑影举着浸水的藤条,那是宫里边仗势欺人的恶奴在施虐。
花季少女万贞儿将小太子整个拢在怀里,后背结结实实挨了三记重击,殷出的血水滴落,在青砖上绽开朵朵红梅。
当寒冷的夜晚过去,阳光重新照拂紫禁城时,万贞儿已经喂过朱见深早饭,此时正带着朱见深在宫里遛弯。
阳光洒落肩头的时候,万贞儿突然矮身抄起朱见深的膝弯,一把将他背在身上,压得她晃了晃,她就这样缓慢的走了起来,踏上一段又一段的台阶,尽管后背传来火辣辣的疼痛,可她还是时不时回头望向朱见深,扮个鬼脸,逗的朱见深咯咯直笑,阳光将她们的影子投在丹陛上,恍惚是两个相互支撑的剪影,走啊走,走啊走,终于消失在了一片金黄灿烂之中...
PS:有关贵妃万氏在宫里谋害皇嗣,打压妃嫔的记载,不同史料有争议,请注意甄别,独立思考,本文只采取了其中一种记载进行叙事。
参考资料:
《宪宗纯皇帝实录·卷二百八十六》、《明史·卷十二·本纪第十二》、《寓圃杂记·卷一》
王景.明英宗时期更储风波研究.黑龙江大学,2016.
黄阿明.明孝宗生母纪氏身世拾遗.历史教学问题,2024
李庆勇.英宗复辟的人物因素分析.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中国古代首饰史. 李芽等.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
万历野获编. (明)沈德符 著.中华书局.1959
三才图会. (明) 王圻, (明) 王思义, 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