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不惜躯命 陈州刺史 赵犨)
赵岩,字秋巘,陈州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阳。
他父亲赵犨当时是陈州刺史,黄巢起义的时候,赵犨就领兵打过黄巢的起义军。
赵犨打黄巢的时候,朱温已经把自己的身份洗白了,已经脱离黄巢队伍而变成了官军,那么朱温和赵犨就是一个战线的同僚。
后来黄巢败亡,继承了黄巢势力的接着搞叛乱的,是秦宗权。
赵犨这个人,官阶不高,名气不大,实力也一般,但是做人很有韧性,很坚毅,黄巢叛乱的时候他就倾尽全力打黄巢,秦宗权叛乱了,他就调转方向,接着对付秦宗权。
最主要的是,和那些坐观成败,独善其身的大军阀相比,赵犨的兵力并不多。
矢石交则忘其身,锋镝至而殉其职。
那么我们可以说,赵犨是个尽忠大唐朝廷的人。
他打黄巢的时候,朱温就是他的友军,而秦宗权称帝割据的时候,秦宗权最大的对手就是朱温,秦宗权专门和朱温较劲,因为秦宗权割据的是蔡州,但他既然已经称帝,他就要扩张势力,图谋整个中原,小小蔡州还不够他一盘菜呢,所以他一定要兼并朱温,因为朱温当时是汴州节度使,控制开封,占据要地,这算把秦宗权给馋坏了。
赵犨打秦宗权,朱温也打秦宗权,俩人不可避免的就会产生交集,甚至于互相结为盟友。
那个时候的朱温,他还年轻,在他作为汴州节度使的某些人生时刻里,也许他真的有过要效忠大唐的想法,但是这种想法转瞬即逝,很快成了遗落在时间中的浪花。
(欲取天下 汴州节度使 朱温)
在和朱温接触的过程中,赵犨很快意识到,朱温并非池中之物,他目下是唐臣,但未必一辈子屈居此位,以后说不定有大气候,所以赵犨平时就特别注意结交朱温。
首先,赵犨在陈州给朱温修建了生祠。
什么叫做生祠呢?
就是说,朱温的功绩太大了,他太了不起了,不用等到朱温死了再修建祠堂拜祭他,纪念他,活着的时候就给他修一个,让他每时每刻都能享受到人们的赞美和歌颂。
其次,赵犨非常的大方,对朱温可以说是掏心掏肺,朱温打仗,在战场上陷入被动,赵犨一定出兵相助,朱温后勤跟不上,缺钱缺粮食,赵犨也必然慷慨解囊。
最后,因为修了生祠,又支援了朱温不少兵马钱粮,所以他和朱温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关系,后来赵犨就上门提亲,让自己的儿子赵岩,娶了朱温的女儿,那朱温开国称帝,建立后梁之后,赵岩就成了后梁驸马。
乱世中,骨肉亦可为盾,血脉终成契约。
要说这个赵岩,后来其实没有什么特别显著的事迹,泛泛而已,在地方做过官,在朝廷里挂过职罢了,干过的比较重要的工作,是大内皇墙使,负责后梁皇宫的安保工作。
不过也正是因为干过这个工作,掌握宫中禁军,才为他在朱友珪时期发动兵变,助推朱友贞登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书生误国 后梁驸马 赵岩)
朱友贞登基之后,赵岩有拥立之功,又是皇帝的姐夫,所以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用。
事实上朱友贞是一个特别不会用人的皇帝,十分典型的亲佞远贤类领导,他在位的时候任用了一大批酒囊饭袋,虺蜴为心的庸臣,奸臣,赵岩属于是其中的代表了。
赵岩其人,算不上什么高明的政治家,辅佐君王的才能也极其一般,他唯一的长处,就是画画比较好,甚至可以说是五代十国时期涌现出的比较优秀的画家。
他最为著名的作品,叫做《八达春游图》,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幅画,画的是八个人在春天骑马同游,他们都是官人儿打扮,穿的非常好,有的在观看风景,有的在聊天,整体氛围是十分轻松愉快。
后世有人猜测,说画中的人物,也可能是朱温的七个儿子以及画家本人。
当然这都不重要,我们只需要知道赵岩是个优秀的画家,醉心于艺术世界,因此他风流倜傥,潇洒惬意,平时在生活上也秉持了这种状态。
赵岩生平最崇拜,最佩服的一个人,是谁呢?是中晚唐时期的一个宰相,名字叫做杜悰。
他为什么崇拜杜悰呢?那是因为,他听说杜悰做宰相的时候,生活非常的奢靡,日子过得特别富足舒坦,他就想要追求和当年杜悰一样的生活。
实际上,赵岩的价值观非常的片面,因为人往往都具有两面性,他只看到了杜悰的A面,但是没有看到杜悰的B面,他光知道杜悰晚年的时候吃喝玩乐懒骄奢,但是他不知道,人家杜悰年轻的时候可是很有才干,颇有政绩,而且性情刚正,经常和朝中的奸臣对着干。
(京兆杜氏 中唐宰相 杜悰)
坏的你学走了,好的你怎么不学呢?
不是赵岩不知道,而是他选择看不见,别说古代了,就算是当今社会,我们身边,这种装聋作哑,选择性模仿和学习的,也大有人在。
除了追求个人的腐败生活之外,赵岩还很喜欢给皇帝出馊主意。
当初杨师厚死了之后,朱友贞本来应该慢慢的去瓦解群龙无首的魏博兵卒,但是赵岩建议皇帝大刀阔斧,断鳌立极,直接把魏博一分为二就得了,朱友贞榆木脑袋,他还真听了,结果他刚分完,魏博立刻兵变,扭头人家就投奔了李存勖。
后来前线局势不乐观,李存勖肆虐河北,宰相敬翔说皇帝你这个时候你得打起精神来,你得主持工作,赵岩却建议朱友贞到洛阳去祭祖祭天,朱友贞又着了赵岩的道,当晚就买了卧铺票,从开封直奔洛阳,结果走到一半,李存勖大军连战连胜,差点把开封直接拿下来...
可是,无论赵岩出了多少馊主意,憋了多少坏水,坑了朱友贞多少回,朱友贞就是对他偏听偏信。
当时在朝廷里做丞相的,有两位,一个是敬翔,一个就是李振。
敬翔整天苦口婆心的规劝朱友贞,朱友贞要么是犹犹豫豫,要么是不为所动,敬翔给他提十条建议,他有0.5条能执行,那都算是烧了高香了。
李振呢,也劝过朱友贞几回,效果差不多,朱友贞置若罔闻,根本不听,气的李振连朝也不上了,一问就是病了,大门一关,说什么也不出来了。
(乱世鸱枭 崇政院使 李振)
我们都说忠言逆耳,所以君王大多听不进去,那么与之相对的,就是奸论顺耳,皇帝就很容易听得进去,这也就是像赵岩这种三四流的奸臣也能得势,甚至排挤的如李振之流半隐退的原因。
举个例子,李存勖打过来了,敬翔让朱友贞好好工作,可谁不知道应该好好工作啊,问题是好好工作是很累的,但是赵岩不一样,赵岩让朱友贞外出祭祖,顺便度假旅游,皇帝能不爱听么?
谗夫似忠,奸言似信,壅主之耳,甚于蔽天呐。
何况,这个每天阿谀奉承,顺应他心意的人,还是他的姐夫,是拥立他的功臣。
身处兵变频繁,政权交替的乱世,像朱友贞这种本来就没什么能力的统治者,他内心其实是很慌乱的,如果他是一个平庸无能的老板,那么后梁就是一间一直在走下坡路,甚至于说是濒临破产的公司。
朱老板谁也不信,就信这个当年跟着自己一起创业的姐夫,哪怕他姐夫整天吃回扣,伤害公司的利益,他也对这个姐夫是沥血叩心,指囷相赠,信任的不要不要的。
只是,你越用赵岩,公司越乱,公司越乱,你越不敢换人,你不换人,公司就越乱,妥了,直接循环加闭环了。
敬翔说张文礼现在割据成德,咱们只要帮助张文礼,就可以争取到他,为我们所用。
(丹悃阽危 金銮殿大学士 敬翔)
敬翔的这个想法正确与否,高明与否,我们先不说,反正李存勖是最怕后梁这么做,所以李存勖已经开始争取张文礼了。
正所谓:敌欲交者,吾先结之。
咱后梁先把张文礼引为强援,何况张文礼本身也有诚事后梁的意思,那这就等于是先发制人。
后梁先发制人,他李存勖不就后发制于人了么?
敬翔马上就要把朱友贞给说动了,好死不死赵岩这个时候又站出来蛊惑圣听,坚决反对接纳张文礼。
至于为什么赵岩要提出相左的意见,并不是他从外交的角度对张文礼的投诚做出了判断,而只是因为,他既是权臣,深得皇帝宠信,又是外戚,那他就一定要跟这些大臣,跟士大夫,跟文官集团唱反调,你敬翔说什么,我就反对什么。
所以作者说,当时敬翔还不如坚决反对吸纳张文礼,因为你敬翔一反对,赵岩铁定支持。
就这样,朱友贞再一次失去了改变国家命运的机会。
不过话说回来,一种叙述,一种视角,有时候奸臣做出的决定,不一定是错的,忠臣提出的想法,也不完全对,很多事情要在很多年之后才能见分晓。
后梁,河东,甚至契丹人,他们都想要控制住张文礼,可实际上张文礼只是占有地利,他没有天时,至于人和,那更加没有了。
(政荒人僻 成德留后 张文礼)
当了这么多年的下属,跟了几任领导,这么一个腌臜小人突然得势,那给他狂的不行了,平时出门溜达,为了显摆一下自己,身后都要还跟着一千多兵丁。
光是耀武扬威也就算了,张文礼走在大街上,看谁不顺眼,立刻指挥士卒杀掉,一时间成德镇可谓是胔骼纵横,血流飘卤,无辜殒命的百姓是一个接一个。
那简直太恐怖了,当时成德镇的百姓们基本上不敢出门,实在要出门,在路上碰到了,话都不敢说一句,只能用眼神相互示意交流。
其实,这不一定是张文礼真的如此弑杀,而是因为,这样的当街行凶杀人,本质上是一种权力表演行为,他是在用这种无意义的杀戮展示权力的绝对性。
他这么蠢的人,也只能想出这种办法了。
又或者说,他本人的人性,已经在五代十国那种制度性暴力的框架下扭曲了。
当社会失去制衡机制时,蛰伏在暗处的人性将如出柙虎兕,但无论如何解释,怎样托词或者修饰,军阀们都难以逃脱比他们自己所执行的暴政真理更高一级别的真理,那就是——
播种风的人,不久将收获旋风,举起屠刀者,必定死于屠刀之下。
参考资料:
《旧五代史·卷一十四》、《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九》、《新五代史· 梁臣传第九》
陈习刚.赵犨兄弟与唐末陈州.唐都学刊,2006
王凤翔.五代士人群体及士风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4.
陈习刚.唐末陈州赵犨兄弟生平履历考.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