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紫禁城 深宫大内)
正德二年,十月,京师,紫禁城。
檐角铜铃轻颤,古老的皇家宫殿陷入一片靛青色的雾霭。
十月某一天的一大早,一个叫做郑旺的人来到紫禁城的东安门,他大喊大叫,说自己要见皇帝。
门口的守卫一看郑旺,非官非吏,普通百姓打扮,心说这哥们没病吧,你算是什么东西?皇帝是你想见就能见的么?
俩守卫立刻抢步上前,警告郑旺,让他赶紧离去,不然就棍棒打散,有你好受的。
您想想紫禁城那是皇帝住的地方,是本朝中枢核心,别说你郑旺了,哪怕是高级官员,未经宣召擅入,一论也是一个死罪。
但是,郑旺的气势非常足,一看守卫要撵他走,他又是一声大喊:
皇帝的亲生母亲并非张太后,而是另有其人!我必须把这件事儿当面告诉皇帝。
这一句话喊出来,俩守卫汗都下来了。
皇帝,就是指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可问题是,众所周知,武宗的亲生母亲就是张氏,是张太后,你却说皇帝的母亲是另有其人,是什么郑氏,你这料爆的也太猛了,也有点太离谱了。
怎么说离谱呢?
正德的父亲,是弘治皇帝明孝宗朱祐樘,孝宗大家都知道,皇帝中的异类,是封建专制帝王中坚定的一夫一妻制度践行者,皇帝就张氏一个女人,不纳妃,不纳妾,没有小老婆,一直到孝宗驾崩,后宫里就没有第二个女人出现过。
既然如此,武宗就只可能是孝宗和张氏生的,不可能再有别人了。
可是,郑旺却说武宗的母亲另有其人,那就是说,孝宗并非一夫一妻,而是金屋藏娇,武宗并非嫡子血脉,而是私生子。
一个指向孝宗的私德,一个指向武宗的正统性。
你瞅瞅,你这一句话,你无形中伤害了多少人呐?
这种话说出来,那真是覆水难收,不是自己死,就是要别人死。
那么,在剧情继续推进之前,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个郑旺的来头。
(无业游民 郑旺)
郑旺,山东德州武城县人,普通百姓,军户出身,就是说郑旺所在的这个家庭里,世代都必须有男丁从军,当然不用太多,一个就够了。
郑旺的家里应该是有多余的男丁,要么是他哥哥,要么是他弟弟,所以他虽然是军户,但是不用应征入伍,那说白了就是无业,他没有工作,因此郑旺十分贫穷,几乎到了入不敷出,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地步。
有必要说明的是,郑旺是祖籍山东,但是目下在京师郊外居住。
至于怎么从山东来的北京,那不知道,也不重要,反正郑旺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马上就濒临崩溃了。
实在没办法,郑旺就把自己的女儿给卖掉了。
可以说,郑旺人生是失败的,做父亲也是失败的,黄花大闺女十二三岁,竟然说卖掉就卖掉了,表面上是说自己过活不下去,不想要连累女儿,把女儿卖了,还能给她谋个生路,可实际上就是觉得女儿家是赔钱货,没啥用,卖了还能换点钱花。
那么郑旺把女儿卖给谁了呢?卖给了在京师居住的一个伯爵。
明代的爵位,只有三类,公爵,侯爵,伯爵,没有子爵和男爵,所以伯爵是最低等级的一类,可是您别小瞧这个身份,一般人他混不上,这大都是元末以来跟随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开国功臣极其后人才能享有的爵位。
所以,这位买了郑旺女儿的伯爵,一定是大有来头的,只是史书也没有具体记载,那咱们也不知道究竟是谁。
郑旺的女儿到了伯爵家,没过多长时间,又被这位伯爵给卖掉了,卖到哪里了呢?也不远,卖到了京师一个姓沈的人家里。
这沈家在京师里也是高门大户,沈家的老爷,还是京官,在朝廷里任职通政。
通政,专门负责掌管全国各地官员给皇帝上的奏疏,相当于是皇帝身边一个文秘的这么一个工作,级别还比较高,官阶有正三品,这是大员了。
至于到了沈通政家里之后,是做了丫鬟,做了婢女,还是做了小老婆,不详,郑旺本人也不清楚了,因为他也接触不到这一层面,反正把女儿一卖,换了钱之后买酒买肉,自能潇洒一阵子。
几年之后,郑旺居住的村庄附近,有户平民百姓家的女儿,不知道交了什么好运,竟然被选到了皇宫里做宫女去了。
其实做宫女算不得什么好运,那不就是到宫里上班么,待遇也不一定好,伺候不好主子,搞不好还有生命危险,可是老百姓就觉得皇宫富丽堂皇,金碧辉煌,是好地方,不明觉厉嘛,他们就认为那肯定还是入宫好,所以大家都把这个事情当做一件很荣幸,很荣耀的事情。
此事,郑旺也听说了。
当然这事儿和郑旺无关,跟他没有关系,但他却受到了不小的启发。
(被卖掉的女儿 下落成谜)
说出来您都不信,听闻此事之后,不知道郑旺经历了怎样的奇思妙想,头脑风暴,他竟然觉得,既然别人的女儿能进宫,那么自己卖掉的这个女儿,又是卖给伯爵,又是卖给通政的,那搞不好最后折腾来折腾去也进宫了。
想到这里,郑旺可就来劲了,他认为如果女儿几经辗转早已进宫,那就说明女儿早已发达,既然女儿发达了,那自己这个当爹的,必然能沾沾光。
想到这里,郑旺立刻从京郊来到京城,开始四处寻访,打探女儿的下落。
打探来打探去,还真叫他遇到两个老兄,这俩老兄,是哥俩,大哥叫妥刚,老弟叫妥洪,这哥俩不知道有什么门路,竟然认识紫禁城乾清宫里的宦官刘山。
乾清宫,您想想那是什么地方?那是本朝皇帝日常办公和居住的场所,刘山在乾清宫上班,那就说明他绝非普通宦官,而是高级宦官,说不定和皇帝都能接触的上。
当时的皇帝是谁呢?当时还是弘治年间,是孝宗在位。
郑旺经过妥氏兄弟这么一介绍,他就认识了宦官刘山,于是郑旺就拜托刘山在宫里替他打听一下自己女儿的消息。
实际上我们来看,郑旺这不纯属痴心妄想,白日做梦么?你卖掉的女儿和进皇宫,完全是两件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事情。
这就好像你在新闻上看到有人买彩票中了一等奖之后,你高兴的不行,立刻拿着从兜里掏出来的口香糖包装纸去彩票中心兑奖一样离谱。
但是,几天之后,宫里的刘山传出消息,说郑旺啊,你小子还真是幸运,你女儿真在宫里呢,而且你女儿还被皇帝给相中了,还给皇帝生了个儿子。
一个宦官的话可以相信么?别人信不信无所谓,反正郑旺是当真了。
而且,刘山还从宫里拿出了一些衣服,以及一些生活用品,交到郑旺的手上,说老郑啊,你姑娘出息了,这都是你姑娘给你置办的,给你拿着用的。
郑旺呢,欢天喜地的收下东西,他也到市场上买了一些时令蔬菜,瓜果梨桃,然后又托刘山捎到宫里,拿给女儿,也算是体现一下他这个父亲对女儿的关爱。
事实上到这一步,郑旺已经确定,自己的幻想成真了,女儿已经成为了皇帝的女人,还诞下了皇嗣,他别提有多开心了。
只是,深宫大内,他毕竟进不去,进不去没关系,自己已经是皇亲国戚了,能不能见到女儿,那反而无所谓了。
从这之后,郑旺就一直以皇亲的身份自居,逢人就说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皇帝,还给皇帝生了儿子。
如果郑旺说自己有十个亿,说自己在太平洋有个小岛,小岛上盖了个别墅,别人未必会相信他,因为这太扯了,很明显就是吹牛,而且还是那种不用负责任的吹牛,你敢吹出来,我就敢不信。
可是他说自己是皇亲国戚,说女儿嫁给了皇帝,生了皇嗣,他说这个话,他是要负责任的,平头百姓谁敢编排皇帝?他要是敢胡说八道,敢招摇撞骗,九族消消乐套餐,那他是吃定了,所以大家都认为,郑旺说的一定是真的,因为他不敢吹这个牛。
由于大家都对郑旺的言论深信不疑,慢慢的这个消息就在坊间传开了,百姓们都开始议论,说你们不知道吧,咱们弘治皇帝不止张皇后一个媳妇啊,宫里还有一位郑娘娘,这郑娘娘才是正主儿呢,皇太子朱厚照都是郑娘娘的生的!
(《出警入跸图》中的宦官形象 红衣)
这个谣言的影响力,可以说非常大,从弘治初年开始,就因为郑旺到处显摆,到处说,导致朝野之间都在议论,都在猜测,百姓们当做趣谈,官僚们心里也打鼓,寻么着宫里也许真的有这么一位娘娘。
实可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事情闹的满城风雨,孝宗本人不可能不知道,但是奇怪的是,对于谣言,孝宗一直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他不承认,也不否认,他也不干预,甚至就连整天在民间得瑟的郑旺,孝宗也不理睬。
或者说,皇帝心胸真如宇宙大,人家身子正,不怕说,不在乎。
这种情况,持续了十来年,一直到弘治十七年,出事儿了,转折了。
原本对这个事情持冷淡态度的孝宗在这一年突然发作,直接就把这条谣言的始作俑者宦官刘山和百姓郑旺全抓了起来。
孝宗说,阉宦刘山,一天到晚不想着如何为主子尽忠,反而编篡宫闱之事糊弄愚民,其罪当诛,所以刘山没过多久就被杀死。
至于郑旺,在京城里整天嚷嚷自己的女儿成了皇妃,还说皇太子都是自己的女儿生的,也是痴心妄想顺带招摇撞骗,也很可恶。
正常来说,那下一句应该是其罪也当诛,也要杀掉,但是耐人寻味的一幕很快出现,孝宗的屠刀只砍了刘山一个人,对于郑旺的处理,皇帝的要求是,既不能杀,也不能放,就关在牢房里。
下达完了这条命令,孝宗不到一年时间就驾崩了。
孝宗死了,张皇后就成了张太后,皇太子朱厚照继承帝位,成了新皇帝。
新帝登基,普天同庆,朝廷按照规律要大赦天下,郑旺呢,比较幸运,因为把他抓起来的时候,也只是关着,没有给他定罪,所以这次大赦,他就被放了出来。
刑部大牢里走了一遭,那就等于是鬼门关里走了一遭,劫后余生,您老就赶紧回家待着吧,以后就别再惹是生非了成不?
郑旺说,不成。
(明孝宗 绘像)
因为郑旺认为,宦官刘山都被孝宗给杀了,但是自己却安然无恙,还被赦免了,被放了出来,这说明什么?说明自己身份特殊,说明自己的女儿一定是皇妃,一定诞育了皇嗣,孝宗正是因为跟自己的翁婿之情,才没杀自己,朝廷也一定是因为忌惮自己皇亲国戚的贵重身份,这才把自己放了出来。
事实上郑旺不适合做军户,也无法成为普通百姓,他应该尝试文字创作,去当一个作家,因为他的想象力,实在是太丰富了。
也正是因为怀揣着这样的想法,郑旺被放出来没过多长时间,他竟然直接跑到紫禁城的门口,扬言张太后并非新帝生母,另有一位皇妃郑氏,这才是新帝的母亲,而自己的身份,则正是新帝的外祖父啊,我是皇帝的姥爷啊!
这一次,郑旺不是奔着荣华富贵去的,而是奔着要把“真相”公之于众去的,他不能让自己的外孙子受到蒙蔽,更不能让自己的女儿一直这么透明下去。
事情的结果呢,当然是武宗大怒,说你一介刁民,你还敢埋汰先帝,埋汰朕的母后,你还凭空捏造出一个先帝的皇妃来,这也就算了,你连朕的便宜你都敢占,竟然敢说你是朕的姥爷?
最终,郑旺再度被捕,终被处死,罪名是妖言惑众。
在被捕到处死的过程中,朝廷对郑旺进行了多轮审讯,那自然也免不了皮肉之苦,各种折磨,各种虐待,常人所不能忍受之痛,全给来了一遍。
好汉子架不住三遍打,但郑旺全都忍住了,直到临死前的最后一刻,他都没有认罪,他仍旧认为,武宗就是自己的外孙,而自己那个早就飞上枝头变凤凰的女儿,一定也在紫禁城的某个角落中,默默注视着这一切...
参考资料:
《治世余闻·下篇·卷四》、《明武宗实录·卷三一》
陈刚俊.明武宗身世之谜与“郑旺妖言”案探析.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
明武宗历史形象考释. 杜洪涛.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