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即使是首都莫斯科,也不再是安全的地方,爆炸、无人机袭击等等是有发生。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12月17日的时候,莫斯科梁赞大街居民楼爆炸,当场炸死2人,包括俄辐射、化学和生物防护部队司令基里洛夫中将及其助手,后凶手被逮捕。

今年2月3日的时候,莫斯科市“红帆”小区爆炸,顿涅茨克拳击联合会主席阿尔缅·萨尔基相等2人死亡。
在2024年3月的时候,一名俄罗斯导弹科学家在莫斯科郊区公园遇袭身亡。

01
在3月29日晚,莫斯科卢比扬卡广场附近,一辆隶属于俄罗斯总统普京官方车队的豪华防弹轿车突然爆炸起火。

这辆价值35.7万美元的阿鲁斯(Aurus)装甲车,在距离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总部仅百米的位置,被烈焰吞没。

尽管普京本人未在车内,但爆炸引发的浓烟和火光瞬间震碎了街边商铺的玻璃,目击者四散奔逃,现场视频显示火势从发动机舱迅速失控,伴随爆炸声后仅剩焦黑残骸。
阿鲁斯轿车是俄罗斯国产高端品牌的象征,专为高层定制,车身装甲可抵御手榴弹和枪击,防火系统经过严格测试。

然而,一名匿名汽车工程师在社交媒体分析:除非是内部安装了爆炸装置,否则这种级别的车辆几乎不可能因机械故障起火。
更蹊跷的是,就在爆炸发生前三天,普京的安保团队刚对周边区域的下水道进行了爆炸物排查,仿佛对潜在威胁早有预感。
02
爆炸发生的时间点充满戏剧性。
事件发生三天前(3月26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抛出一句极具挑衅的预言:这场战争将以普京的死亡终结。

尽管克里姆林宫迅速驳斥其为“心理战”,但莫斯科的街头爆炸让这句狠话蒙上了一层血色阴影。
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莫斯科已发生多起疑似针对高层的袭击:从杜金娜的汽车炸弹案,到俄军情报官员托尔加舍夫遇袭,乌克兰国家安全局(SBU)被俄方屡屡贴上“幕后黑手”的标签。
欧洲安全专家指出:乌克兰特工可能已渗透到莫斯科核心区域,他们擅长利用民用设备制造混乱。
但若真是乌方策划,为何选择一辆普京不在的车辆?前克格勃官员分析:袭击总统车队本身就有象征意义。即便伤不到普京,也能让俄罗斯民众感到恐慌——连最高领导人的安全都无法保障,更何况普通人?

尽管乌克兰的嫌疑最大,但其他可能性同样值得推敲。
反对派的复仇:俄乌战争持续三年,俄罗斯国内经济凋敝,反战情绪暗涌。
2024年一项民调显示,约27%的民众对普京的强硬政策表示不满。
流亡海外的俄罗斯博主称:一些极端组织可能想通过袭击向政府施压,甚至挑起内部权力斗争。
自导自演的苦肉计:也有观点认为,俄罗斯可能借此事件煽动民族情绪,为前线升级军事行动找借口。但当前俄军在乌东战线占据优势,此时制造事端的动机似乎不足。

03
无论真相如何,这场爆炸都暴露出俄乌冲突的残酷现实:战争已从战场蔓延到城市街头,从导弹对轰转向隐秘暗杀。

3月11日,340架无人机突袭俄罗斯本土,创下开战以来最高纪录;3月28日,莫斯科郊区能源设施遭袭,导致大规模停电。
俄罗斯后来进行了报复,3月19日对基辅的导弹攻击直接摧毁了乌军指挥部。
此次专车爆炸事件,可能成为双方“暗战”升级的导火索。北约情报官员警告:如果俄罗斯认定是乌克兰所为,不排除对乌高层发起‘斩首行动’。

对普京而言,这场爆炸不仅是安全警报,更是政治挑战。
近年来,普京的公开露面频率明显下降,出行安保严密到连下水道都要反复检查。
一名克里姆林宫内部人士透露:“总统的行程保密级别已提到最高,连贴身保镖都要经过五轮审查。”
爆炸事件也让俄罗斯民众的神经愈发紧绷。社交媒体上,一条高赞评论写道:如果连普京的车队都不安全,我们还能相信谁?
截至3月30日晚,克里姆林宫仍未公布调查结果。
俄侦查委员会仅模糊表态“不排除任何可能性”,而乌克兰总统顾问波多利亚克照例否认:“这显然是车辆燃气系统故障。”
这场爆炸或许永远不会有确凿答案,但它清晰传递了一个信号:俄乌冲突早已突破前线的界限,暗杀、破坏、舆论战构成“第二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