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缅甸地震还在救援,军政府被爆轰炸平民区

明方风林界 2025-04-01 14:34:34

3月28日午夜,7.8级地震像巨兽般撕开缅甸中部。曼德勒市的地标建筑瞬间化作废墟,内比都的加油站燃起火球,实皆大桥如折断的脊梁坠入河中。

截至3月31日午间,官方统计死亡人数已达2056人,受伤者超过3900人,这场灾难成为缅甸近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地震灾害。

灾难现场,空气中弥漫着腐烂的气味,幸存者在41摄氏度的高温中徒手挖掘废墟,寻找亲人的踪迹。

然而,当国际社会紧急调派救援物资时,缅甸的天空却传来另一种轰鸣——军政府的战机仍在空袭村庄。

军方战机继续空袭反政府武装区域

被炸毁的民宅

01

地震发生后的第四天,克伦民族联盟(KNU)的声明将缅甸军政府推向风口浪尖。

这份措辞激烈的文件揭露了一个残酷现实:尽管灾区急需救援,军方却将更多精力投入“调派军队攻击本国人民”。

克伦民族联盟(KNU)的声明

克伦邦靠近KNU总部的村庄在震后数小时内遭遇空袭,无人机和战机的呼啸声盖过了幸存者的呼救。

就在地震次日(3月30日),反对派“民族团结政府”(NUG,昂山素季被政变推翻后,议会反对派组织的抵抗武装,谋求推翻军政府统治,实现全国民主)宣布单方面停火两周,暂停所有进攻性军事行动,仅保留防御权。

这一决定本是为了“配合军方救灾”,但军政府的回应却是继续轰炸。

联合国缅甸问题专家理查德·霍西直言:军方在地震灾区几乎毫无作为,救灾全靠民间自救。

民族团结政府明确提出“防御行动不暂停”,这意味着若军政府袭击其控制区,反抗将立即重启。这种“以退为进”的姿态,既争取了国际舆论支持,又将道德压力甩给军政府。

然而,军政府的算盘截然不同。自2021年政变以来,军方已失去对缅甸大部分地区的控制,地震灾区中既有政府控制区,也有反对派武装的据点、还有各民地武装的地盘,犬牙交错。

对军方而言,地震或许是重新巩固权力的机会——借救灾名义调动军队,同时打击反对派势力。

一名匿名救援组织成员透露:军方卡车运的不是物资,而是士兵和武器。

02

地震发生后,俄罗斯、印度、中国、新加坡等国的救援物资陆续抵达,但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将物资送进灾区。

中国救援队现场救援

曼德勒机场跑道开裂,内比都机场控制塔倒塌,商业航班全面停飞。

中国车队从仰光出发,17辆卡车在震毁的公路上颠簸;印度军机冒险降落在受损跑道,卸下120名救援人员。

更棘手的是内战阴影。缅甸近300万人因战乱流离失所,近2000万人需人道援助。

许多道路被交战方封锁,救援组织甚至无法评估偏远地区的灾情。

克伦民族联盟控诉:军方把本应用来救灾的战机,变成了屠杀工具。

这种矛盾让国际援助陷入两难:若绕过军政府,可能激化冲突;若依赖军方,物资恐被挪作军用。

中国援助物资

这不是军政府第一次违背承诺。

2021年10月,军方曾宣布停火五个月,但克伦民族联盟披露,停火首周便发生28次交火,23名士兵死亡。

2023年,三家民族武装联合声明称“军方用空袭撕毁了《全国停火协议》”。

这种“边谈边打”的模式,让缅甸民众早已对军方失去信任。

此次地震中,军政府的表现再次印证了这种惯性。即便东南亚国家紧急呼吁“立即停火”,军方仍无动于衷。

03

地震或许给了缅甸一线微弱的希望。民族团结政府的停火虽不彻底,却为国际调解提供了窗口。

新加坡、东盟的斡旋若能促成临时停火,至少能让救援人员安全进入战区。然而,军政府的顽固态度让局势充满变数。

中国救援人员

长期来看,缅甸需要的不仅是救灾,更是政治重建。

克伦民族联盟等武装组织提出的“制定新宪法”“军队国家化”等目标,与军政府的集权本质水火不容。

即便地震暂时转移了矛盾,只要军方仍将武力视为统治手段,缅甸的和平依旧遥不可及。

0 阅读:4

明方风林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