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伦若退位让贤,林冲能让他善终吗?

王玄陵有笔札 2025-04-23 11:42:20

文/ 王玄陵

白衣秀士王伦被判了死刑,读者观众也都拍手叫好,骂他器量小,骂他不仗义。

可王伦真的不仗义吗?

事实恰恰相反,王伦正是死于太仗义。

他千方百计顾及所有人的面子,尽可能把事情做周全,不想落下骂名,却偏偏又背负了最大的骂名。

王伦是书生,是落第秀才,一个落第秀才敢去当强盗,说明他是一个不安分的读书人。

换句话说,王伦是黄巢、洪秀全式的人物。

俗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秀才就有秀才的思维方式,秀才就有秀才的迁延顾虑。用《天道》丁元英的话来说,这是“文化属性”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让林冲纳「投名状」,是不是王伦的故意刁难?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

黑道有黑道的规矩,都是拿脑袋赌明天,大家坐在同一条船上,想彼此之间取得基本的信任,起码要断绝在白道上的退路。

即便王伦不反对林冲入伙,纳「投名状」也是该有的流程,宋万、朱贵想必也是走过这个流程的。

当然了,作为风头正盛的全国通缉犯,林冲这个「投名状」本可以不纳。

但即便王伦故意刁难,砍个把人头对于林冲也不是难事。

事实上,谈到「投名状」这一步,王伦的内心已经有所松动,基本上算是默认了林冲的入伙。

而王伦的悲剧,也正是因为这一时的善念造成的。

排除道德的因素,站在王伦的角度上来说,拒绝林冲入伙,可以说是绝对正确的选择。

黑道与白道不同,黑道有着自己的逻辑,这个逻辑就是强者为王。

在强盗逻辑的支配下,作为一个山大王,接纳新成员之后,就只剩下了两个选择:要么你能制约他,要么你让贤。

放眼《水浒传》的大小山头,基本上都是遵循着这样的逻辑,山头老大往往都是本领最大的人,王忠入伙桃花山以后,周通就主动将老大的位置让了出来。

唯一有所不同的是宋江,但宋江是在黑道政治,通过青州、江州积攒的心腹,对晁盖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本质上其实是相同的。

而林冲上梁山的时候,梁山虽然有一点名气,但仅仅是一个兴起不久的小山头而已,山上只有四个首领、七八百喽啰。

王伦能在梁山立住脚跟,是因为他有个兄弟叫杜迁,杜迁的本领虽然低微,但是压服一众喽啰的实力还是有的。

王伦以杜迁为心腹,以众喽啰为根基,先后吸纳了宋万和朱贵。

宋万、朱贵同样本事寻常,王、杜组合能压服他们,自然也就能够收为心腹——在强者为王的黑道逻辑中,如果你想要收服一个人,就必须先要在拳头上硬过他——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可林冲就不一样了,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正儿八经的一流高手。他一旦起异心,王、杜、宋、朱四个人加起来也不够他打的。

更何况,论名气、地位、学识、涵养,林冲丝毫不弱于王伦。从杜、宋、朱三人的反应可以看出来,这家伙有不俗的号召力。

如果他真的要夺权,恐怕就不是四打一的问题了,大概率上会是一打四,杜、宋、朱搞不好都会反水。

所以如果收留林冲,以往安逸稳定的格局就会被彻底打破,摆在王伦面前的路就只有两条:要么是主动让贤,要么就是等死。

有人可能要说了,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林冲难道就不会知恩图报吗?

可问题在于,林冲是不是君子,谁也不知道。所谓“清酒红人面,黄金动道心”,老大的宝座就摆在面前,谁还愿意低三下四的给人当小弟?

王伦好歹也是读过书的人,宋太祖黄袍加身,这是本朝的故事。

更何况还有另外一句话,叫作“天予弗取,反受其殃”,林冲也是聪明人,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在一个强盗团伙中,容不下第二个聪明人。如果有第二个聪明人的存在,要么是兼并,要么是“火并”。

退一步来讲,为了成全义气,王伦退位让贤可不可以呢?

当然可以,但是代价和风险同样很大。

要知道,在强者为王的强盗逻辑中,要想在团伙中得到相应的地位,就必须要提供相应的价值,而强盗眼中的价值只有三类:武、智、工。

王伦手无缚鸡之力,也谈不上有多少智谋,更没有安道全、萧让、金大坚那样的专业技术。退位之后,他又凭什么立足呢?

作为山寨的创始人兼前老大,林冲又该怎么对他呢?

按照常规的惯例,自然是既用他、又防他,用又没有什么地方可用,还得把他捧得高高的,又要防着他背后搞小动作,最后的下场只能是灭口。

所以,王伦如果真的想善终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谢绝地位、闭门谢客、退居二线,安安心心的混吃等死,说不准还能善终。

面对如此高的风险与代价,王伦拒绝林冲入伙,难道还有什么错误吗?

不得不说,王伦是有见识、有眼光、有胆略的,所以,在得知林冲拦住了杨志以后,他第一时间就制定了新的计划。

他极力邀请杨志入伙,用以制衡林冲,以免自己陷入被动。

对于王伦来说,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既能周全柴进的面子,又能得到仗义纳贤的名声,还能在保全自己地位的同时大幅提升梁山实力。

如果有了林冲、杨志这两员悍将的加盟,王伦若能将他们收为心腹,就可以大胆的招纳天下英雄,不失为做第一个宋江。

从这件事情也能看出,说王伦器量小、不仗义、不聪明,都是对他的误解。王伦拒绝林冲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恰恰是作为一个读书人的眼光与智慧。

王伦最大的缺点有两个,第一是不够杀伐果决,第二是不识时务、不知变通。

如果他能坚决的将林冲赶走,纵然错失了一员悍将,但只要慢慢发展,梁山也未必不能有所作为。

可他恰恰就是太碍于情面,既要看柴进的面子,又要考虑兄弟们的建议,所以才瞻前顾后,既没能阻止林冲入伙、又为自己增加了一个强敌。

杨志下山以后,他完全可以借口将林冲也赶下山,毕竟,林冲确实没有交上「投名状」,王伦有言在先,这也算不上失信于人。

可王伦毕竟是书生,过于注重礼义廉耻,林冲与杨志一战是他叫停的,所以他主动担下了「投名状」的责任。如果王伦此时耍个无赖,也根本就不会有后面的事情了。

王伦的第二个毛病就是不知变通、不识时务,既然不能阻止林冲入伙,就应该转变态度,想尽办法弥补两人之间的隔阂,尽最大可能将他收为心腹。

事实上,如果王伦识时务,以林冲的性格来说,这未必不是歪打正着,选择了一条最正确的道路。

试想一下,但凡王伦懂一点权谋,在接纳林冲上山的时候,先像晁盖那样来一出退位让贤,然后再以诚相待,林冲断然不肯做第二个宋江。

可惜,王伦毕竟是个书生,还是个“百无一用”的书生。他的书生本质,让他无法像绿林好汉那样待人接物。

说白了,王伦只是个有点野心的“好人”而已。正因为他是好人,正因为他一心想摆脱骂名,所以想尽办法周全所有人,结果不但死于非命,反而在死后受了最大的骂名。

0 阅读:22

王玄陵有笔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