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风月宝鉴」背面的骷髅,是哪位红粉佳人的遗骸?

王玄陵有笔札 2025-04-13 12:14:52

「风月宝鉴」最大的涵义,是隐藏了若干组对立的意象。

从整体意义上来讲,首先是正反之喻,正反代表的是同一事物的一体两面,两个相互联系却又完全不同的对立面。

从情节意义上来讲,隐藏的是正、背之喻,即风月宝鉴的正面与背面,引申为整部《红楼梦》的正面与背面。

这两个层面的对立意象,仅仅是「风月宝鉴」这个故事的两个范式,它们所代表的是整部《红楼梦》中各个层面的对立意象。

这些对立意向包括:春与秋、兴与衰、爱与憎、真与假、功名与红颜、青春与老死、执着与了悟......

01

在诸多层面的对立意象当中,比较明显的是红粉、骷髅与稗官、隐史这两个对照组。

不管是「风月宝鉴」的故事设定,还是整部小说的情节框架,以及脂砚斋批语给出的诸多暗示,无不是在向我们强调这两个层面的隐喻。

所谓红粉、骷髅,直接来自于风月宝鉴正面与背面的镜像,红粉代表的是红尘佳人的爱憎情怨,骷髅代表的是魂归北邙的虚幻与终局。

所谓稗官、隐史,指的是小说正面看到的是男欢女爱、家长里短,小说的背面实则隐藏着一段作者真实的血泪史。

作者与脂砚斋屡屡劝诫我们不要看“正面”、要看“背面”,同时包含着这两个层面的意味,既是告诉我们红尘佳人是虚幻的,又是告诉我们小说正面的所描写的贾王史薛、宝玉黛玉也是虚假杜撰的,这双层虚幻仅仅是背后所隐藏真实血泪史的影子。

那么,风月宝鉴乃至整部小说背后,隐藏的究极真相到底是什么,在「风月宝鉴」这个故事当中是否有直接的暗示呢?

曹雪芹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对于同一个深度意象,读者可以进行无限度的挖掘,直到接近故事背后隐藏的究极真相。

这个究极真相,就是风月宝鉴背面的骷髅代表的到底是谁。

从表面上来看,镜子正面招手的美人是王熙凤,那么镜子背面的骷髅似乎也应该是王熙凤。实则不然,因为镜子正面的王熙凤是假的,那么镜子背面的骷髅自然也不是真实的。

然而,假作真时真亦假,《红楼梦》所有涉及虚幻的地方,却恰恰是隐藏真相的地方。这里的“真相”,当然是隐史层面的真相。

对此,脂砚斋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暗示,他说:

“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便是红楼掩面人’是也。”

你会发现,这句诗对于整个「风月宝鉴」故事的概括,实在是太过于让人惊艳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整个「风月宝鉴」的故事,全部都被凝练到这十四个字当中了。

这是不是就说明,脂砚斋已经完全读懂了曹雪芹的意图,所以才题了两句如此贴切的诗呢?

但批语当中的“所谓”二字,意味着这两句诗是出自引用,而不是脂砚斋本人的即景创作。

而查阅资料得知,这两句诗是出自唐寅三十首《落花诗》中的第二十二首。难道真有这样的巧合,生活于明代的唐寅,在二百多年前写的两句诗,竟然丝毫无差的贴合了「风月宝鉴」中的故事意象?

02

如果看完唐寅的整首诗,立马就能解释这个困惑,全诗引用如下:

花落花开总属春,开时休羡落休嗔。

好知青草骷髅冢,就是红楼掩面人。

山屐已教休泛腊,柴车从此不须巾。

仙尘佛劫同归尽,坠处何须论厕茵。

你会发现,不仅仅是“骷髅、红楼”一句与「风月宝鉴」的故事完全贴合,整首诗所描写的意象与《红楼梦》也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甚至连诗中体现的重要因素与诗句在《红楼梦》中也能找到重叠相似之处。

比如“仙尘佛劫同归尽”与《红楼梦》中一僧一道“三劫后,到北邙山销号”,比如“花落花开总属春,开时休羡落休嗔”与《红楼梦》中黛玉的“喜散不喜聚”。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唐寅的这首《落花诗》,简直就是为《红楼梦》量身定作的。

实则不止于此,在唐寅的三十首《落花诗》当中,都可以看到《红楼梦》中的影子。

比如,第十三首中的“红颜春树今非昨,青草空埋土一丘”,与黛玉《葬花吟》中的“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比如,第十六首中的“时节又惊梁燕乳,铅华无奈隙驹催”,与黛玉《葬花吟》中的“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比如第三十首中的“和诗三十愁千万,肠断春风谁得知”,与黛玉《葬花吟》中的“帘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

种种迹象表明,二者之间的契合并非偶然,而是曹雪芹对唐寅《落花诗》意象的化用与借鉴。

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曹雪芹还是脂砚斋,对于唐寅的这三十首《落花诗》都是非常熟悉且倾慕的。

所以,「风月宝鉴」的故事,不管是从情节还是意象上,都在不同程度上化用自“好知青草骷髅冢,就是红楼掩面人”这句诗,而脂砚斋则是在批语当中为读者点了出来。

但脂砚斋在批书的时候,却将这两句诗做了调整,将原诗当中的“青草骷髅冢”改为了“青冢骷髅骨”,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从“青草”的泛指改成了“青冢”的特指。

“青冢”典故在诗词中特指汉代的昭君墓,比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比如王安石《明妃曲二首》中的“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清代宋荦《筠廊偶笔》中有解释:“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黛色,古曰青冢。”

唐寅《落花诗》中,不止一次的提到过王昭君,如第十五首中的“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如第十九首中的“千年青冢空埋怨,重到玄都只赋诗”。

曹雪芹在写「风月宝鉴」这个故事的时候,显然也心存了王昭君的念想,脂砚斋将原诗改成“青冢骷髅骨”,显然也是在刻意的强调这一点。

03

“好知青冢骷髅骨,便是红楼掩面人”,这一组对立的意象,已经告诉我们镜子正面的红粉佳人,与镜子背面的骷髅实际上是同一个人。

从历史典故的角度上来看,这个背面的骷髅自然就是王昭君,那么镜子正面招手的美人“王熙凤”,自然也是王昭君的一个影子。

那么,作者化用王昭君的典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其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历史真相呢?

昭君“青冢”的意象,象征的是红颜佳人、凄凉寂寞、幽怨哀伤、婚姻悲剧、政治牺牲、荒凉边漠、内心不自由等要素。

对照着这样的意象,首先我们能看到的是探春的影子,《红楼梦》的探春与历史上的王昭君有着相似的人生轨迹,以及诸多的相似之处。

除此以外,我们还能联想到有同样悲剧的林黛玉,二人的生命轨迹虽然不同,但是所经历的婚姻悲剧、薄命红尘却是一样的,且“黛玉”本身就可以和“青冢”二字相对应。

当然,我们还能够联想到同样薄命的秦可卿......她们虽然是不同的人物个体,但是从已经揭示出来的《红楼》隐密来看,她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红颜薄命、婚姻悲剧、政治牺牲、内心不自由等要素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风月宝鉴背面的骷髅,可以是王昭君,可以是贾探春,可以是林黛玉,也可以是秦可卿,还可以是诸多身上有林黛玉影子的女性角色。

当然,从广义的涵义上来讲,她也可以是整部《红楼梦》中所有的年轻女子。

以上,是对「风月宝鉴」意象的客观解析部分,下面将这个解析的结果放到非客观的“解梦”理论中去。

《红楼梦》的主旨之一,是曹雪芹为他生命中一位重要女子的写传,这位女子当然就是镜子正面的红粉佳人,同时也是镜子背面的骷髅,佳人和骷髅是作者对她的一生的见证。

正是这样的对立意象,正是因为这样的见证,让曹雪芹萌生了强烈的要为她“作传”的念头,由此而诞生了《红楼梦》。

所谓“红楼梦”,从某种层面上来讲,指的是红楼(虚幻红尘)之中的一场大梦。

而梦中的那位女主角,到了同样虚幻的小说中,就成了林黛玉、秦可卿、贾探春......到了虚幻的历史当中,就成了王昭君、西施、潇湘妃子......

所以,不管是小说中的林黛玉、秦可卿,还是历史上的王昭君、西施,在小说中都相当于那位女主角的影子。

而作为作者苦心塑造出来的虚拟角色,林黛玉、秦可卿、贾探春等人物形象,都相当于是女主角在小说中的分身,她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东西,隐藏的正是女主角与曹雪芹身上曾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0 阅读:0

王玄陵有笔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