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如今,表达爱意变得简便又直白,一个表白举动、一个温暖拥抱、一句“我爱你”,就能把自己的真情实意传递给对方。然而咱们的祖先们呢,处在那个特别看重礼法的时期,想要表达爱意那可真是不容易。要知道,在那个时候,直接表露情感会被视作粗鲁没礼貌的行为,所以他们得借助更为含蓄委婉的办法,才能把自己的爱意传递给自己心仪的人。
在古时候啊,要是想表露爱意,那就得借助一些载体才行。一段小曲儿,一幅画作,一首抒情的诗,都能变成传递爱意的妙法子。就好比说,有个文人给心仪之人谱出一首旋律动听的曲子,那听的人就能从中领会到他的情意;有个画家给爱人绘制一幅精致的画像,那画里蕴含的用心劲儿就成了他爱意的证明;有个词人写出一首意境悠长的诗篇,那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他的深情呢。
在古代诸多传世的爱情诗词里,颇受人们谈论的,要数李白的《静夜思》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几句,把李白身处他乡,对故乡以及心爱之人的绵绵思念给表露无遗。这首诗流传千年,现今仍被众多人吟诵,不禁让人感叹古人对爱情的执着与深情。
当然啦,并非所有古代的爱情诗词都像李白那样直接坦率地表达情感,在更多情况下,古人在抒发感情时,还是依照“韬光养晦”的准则,把爱意潜藏在貌似平常的文字之中。得要那些仔细品味阅读的人,才能够略微察觉到一些。
【李禺《两相思》,千古奇文第一佳作】
在古代的爱情诗词里边,有一首诗被誉为“千古第一奇诗”,此诗乃宋代诗人李禺所作的《两相思》。这首诗的奇妙之处在于,它既可以顺着读,又可以倒着读,而且顺读和倒读分别展现出了夫妻二人的相思之意。
李禺这位诗人,在历史上并非声名远扬,不过他此生最为出彩的诗作,大概要数那首蕴含双重意境的《两相思》了。此诗总计 8 句,56 个字,可谓字字精妙。读者能够从两个各异的角度,领会身处异地的夫妻对彼此日夜的牵挂与思念。
读来啊,这诗里满满都是一个身在他乡的丈夫对妻子的念想呢!他瞅着那遥远的山山水水,妻子的身影就浮现在了脑海里;壶里没酒了,他连诗都写不出来,全是因为先和妻子分别了,心里头一直牵挂着;回家的路啊,那是遥遥无望,这让他啥兴致都没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就点着一盏孤灯,守着这漫长的夜晚,能陪着他的也就只有那无穷无尽的思念了。最后那句“夫忆妻兮父忆儿”,直截了当地表明了他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都在惦念着远方的老婆孩子。
要是把视角给变一下,从最后一句往前面读,那整首诗营造出的意境就成了妻子对出门远行的丈夫的苦苦思念、望眼欲穿。“儿忆父兮妻忆夫”,这妻子呀,首先想到的就是在外地干活的丈夫,整日整夜地盼着他能平平安安地回来。“寂寥长守夜灯孤”,妻子孤孤单单地在冷冷清清的院子里,点着一盏孤灯守着夜,那滋味可真是寂寞难熬啊。
“那寄去的鸿雁迟迟未归,音信全无,长久分别的人啊,被路途所阻隔。”
妻子盼着丈夫的来信,然而那传信的大雁并未如期归来,两地相隔甚远,想要相聚还得长久等待。“诗韵欲成笔难下,酒杯一举忧空壶”,妻子望着丈夫留下的字迹,竟也难以吟出一首协调的诗来,举起酒杯想借酒消愁,却又担心一口饮尽,壶里再无美酒。“知心往昔常相伴,水阻山隔眼望穿”,妻子忆起丈夫离家前与自己的欢乐时光,可转眼间夫妻俩天各一方,只能远远眺望,眼神中尽是忧伤。
李禺运用顺读与倒读的独特创作方式,鲜活地展现出身处异地的夫妻彼此间日夜不停的思念牵挂。这种角度的转换就如同锁链的两端紧密相连,诉说着天赐良缘的忠贞情意。如此双向的情感表达在古代诗词里极为少见,李禺的这首回文诗堪称千古奇作。
【什么是回文诗?源自回文对联的创作手法】
在李禺的这首诗里,他运用了“回文”这一创作方式,让这首诗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阅读和理解。回文诗呢,指的是能够从正、反两个方向诵读的诗歌样式,这种表达手段在中国古代诗词创作当中算是比较特别的。
回文诗的出现,源于中国古代一种叫做“回文对”的对联形式。回文对呢,是一种对仗很规整,并且正着读和倒着读都很顺畅的对联语句。有记载显示,最早的回文对是东汉时期蔡邕的“邕知勿违,违知勿邕”。这种打破常规的反复表达,在当时就给文人们带来了新奇的感觉。
当回文对创作法渐渐趋于成熟时,古人就萌生出在诗歌创作里运用此手法的念头。把回文手法率先带进诗歌创作中的,是南朝宋代苏伯玉的妻子,她写了一首叫《盘中诗》的回文诗。此诗以一幅图画的样式展现,中间有个大字,四周用斜向的文字排列,从中间开始,往四周环绕阅读,每读一圈就能构成一句诗。整首诗共 16 字,相互关联,结构精妙,意境雅致,堪称回文诗的开山之作。
自打苏伯玉妻子首创回文诗后,这一创作手法越发受到古人的青睐,且渐渐发展成不一定要以图画呈现,而是凭借一串语词来形成回环。明朝女词人湘灵的四季诗里,有这么一句:“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初看时,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然而这 9 个字循环一番,就能组成一首完整的七言诗:“莺啼岸柳弄春晴,晴春弄柳岸啼莺。”由此可见,回环用词对词人的文才有着极高的标准,属于挑战极限的创作方式。
【历史名家情诗,流传千古的痴情作品】
在古代中国,写情诗向来是词人们的一项重要创作事宜。那些历经时间洗礼、得以千古流传的情诗,常常是一些大家的作品。他们借由诗歌创作,把自己对于爱情的领会以及对心爱之人的深情诉说表露得淋漓尽致,所写的每一个字都流露出坚定不移的真挚情感。
一说起古代情诗,那唐代的大文豪元稹可不能不提。这人一生颇为风流,创作了不少夸赞美人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要数《离思五首》里的那首《闻塞上李广琴歌而作》,一般都称作《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同样,北宋的大文豪苏轼有不少深受人们喜爱的情诗作品流传到了后世。要说其中最为人熟知的,那得是他在妻子去世后写的那首《江城子》。这首词是这样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去想,也难忘。千里之外那座孤坟,心中的凄凉没处诉说。就算相逢恐怕也互相不认识了,我已是满面尘土,两鬓如霜。夜里在幽深的梦中忽然回到故乡,看见她在小轩窗边,正梳妆打扮。两人对望默默无语,只有眼泪不停地流。可以料想每年让我极度悲痛的地方,就是那明月照耀下,长着矮松的山冈。”
王国维曾说这首诗“其感伤之内涵,无出其右者”。确实,《江城子》把一位文人对亡故挚爱之人的悼念之意,展现得痛快至极,穿越时空,径直触动了千秋万代读者的心灵。这些古代名家的情诗创作,给后人留存下了珍贵的文化财富,也让他们自身成为了情诗领域的大家。
【情诗多以悲凉结尾,快乐基调何其难得】
这些作品不停地吟唱着“天涯倦客的哀愁、寂寞到欲落泪的伤感、离愁别绪的幽怨、相见困难分别亦艰难的悲苦”,这不禁让人琢磨,难道古人表达爱意就一定得带上悲凉的印记吗?事实并非如此,古代对于爱情的描绘并非仅仅存在一种基调。
实际上,要是一篇篇地去品读历史上的文学作品,也不是不能发现那些欢乐热烈的爱情吟诵。不过,跟那些充满悲凉之感、情绪低沉的作品相比,喜悦欢快的情诗传播的范围小了不少,被后人记住的也更少。
清代诗人阮籍在《咏怀古迹五首》中有言:“笑语娇音传夜雨,彼时携手共芟除。叹隔屋相逢艰,示今古悲欢各殊途。”他表明,欢乐与悲伤从古至今都是同时存在的两种情感基调,只不过人们会依据当下的处境,更容易表达出与之相应的那一种罢了。
在艰难的现实跟前,快乐好像总是没啥分量,显得轻飘飘的。可就算那欢喜只是瞬间闪过,也照样值得被牢牢记住。就像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注:此处为避免与原文中引用的诗句重复,改为杜甫的另一名句)人生短暂,爱与恨或许冥冥中自有安排。因而没必要刻意去决定是悲还是欢,好好珍惜当下的幸福,这便是对生命最棒的纪念了。
现今咱们回过头来瞧瞧那些千古流传的作品,不但能够体悟到古人的文学才华,还能够从字里行间,领会到人类对于爱的追逐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琢磨。这种对生命的钟情与思考,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要是咱们能够珍视当下,热爱生活,那也能够跟古人似的,通过自己的办法,奏响生命里最为美妙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