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海军总司令萨镇冰:建国任副国级,得知志愿军胜利,老泪纵横

寒梅傲雪映霜华 2025-02-20 10:41:46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这么一位将军,他历经封建王朝、民国以及建国等不同时期,见证了数不清的大小战争,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百科全书。

尽管这辈子历经风风雨雨,充满波折,可他就是不愿向命运低头。他率领着军队在海面上纵横驰骋,丝毫不畏惧强大的敌人,也绝不弯折自己的铮铮铁骨,就这样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如同传奇的人物。

他就是萨镇冰,历经沧桑岁月,却依旧璀璨闪耀,绝不忍受屈辱,一心为国家尽忠,为百姓谋福。他凭借着非凡的能力,获得了国家的认可与器重,也由此获得契机,将自己的人生故事谱写成了流芳百世的传奇。

【出身名门,文武兼修】

在 1859 年,也就是咸丰九年,一个从元朝起就颇具地位的名门望族里,迎来了一个男婴。这个男孩承载着家族延续香火的期望,凭一己之力关乎着整个家族的荣辱兴衰。

萨镇冰有着不错的家世,又是家中男丁,因而获得了家里诸多的支持。他不但吃穿不愁,而且还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家里人都期望着他日后能够成为出色的一家之主,把家业传承下去。

1869 年,年仅 10 岁的萨镇冰,被家里人安排到了福州船政学堂去读书。

虽说他出身优越,备受宠爱,可他一点儿都没有纨绔子弟那种执拗任性的劲儿。他做事稳当扎实,态度积极认真,一心只想把每堂课的知识要点都给掌握住。

邓世昌跟他是同窗,关系特别铁,他俩时常凑一块儿热聊天文经典,一块儿谋求进步。

不过啊,这对同窗怎么也没想到,日后他俩都能在北洋水师里干出一番了不起的事业来。

1872 年,萨镇冰自船政学堂顺利结业,随后在“扬武”练船上展开实习工作。

虽说只是个初入队列的愣头青,但那光芒可没被尘埃给遮盖住。

他拥有过硬的船舶驾驶技术,还对天文知识有深入的钻研,可谓文武双全,成绩突出且体能良好,实属难得的人才。因此决定大力培养他,还给予了他去国外留学的机会。

1876 年,萨镇冰和严复等人获得了首批公费留学的契机,光荣地前往英国的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去深入学习海战方面的相关技术。

萨镇冰获得了这般专业的技术培训,还拥有了难得的增长见识的契机,他也因此得以迅速地发展进步。

三年的深造岁月,使他不仅目睹了外国科技的先进以及技术的高超,同时也清楚地意识到祖国和它们之间存在的差距。

老百姓过得苦,国家发展艰难,要是一直原地踏步,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被敌人远远抛在身后,再无翻身之日,最终遭受重重压迫,国家也将不成国家了。

于是,萨镇冰暗下决心,要把每天学到的知识认真地记录下来,待自己完全掌握后带回祖国,助力祖国发展,使祖国不再惧怕列强的舰船利炮。

等他学业完成回到国内后,清政府就安排他到天津水师去当教习。

虽说当老师的日子比较清闲,可萨镇冰始终没忘了定期温习船舶知识,就连他每天睡觉的卧室,都精心地布置成船上那种简易的风格。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下,他都乐意和学生们多多沟通交流,丝毫没有那种满清老学究的古板模样。他的课程生动又有趣,使孩子们收获良多。

萨镇冰每天不辞辛劳地培育着这些祖国的未来之星,只盼着他们将来能够助力中国焕然一新,成为强大的国家。

然而,这所有的付出,都被一个人默默地记在了心里,这个人就是李鸿章。

列强对满清政府百般欺压、肆意凌辱,这让皇帝和诸位大臣实在是忍无可忍了。

于是呢,李鸿章着手筹备北洋水师,一心想着能够镇守一方疆土,让这一方土地安宁康泰。

像萨镇冰这种文韬武略皆备,品性优良且心怀国家与民众的优秀将领,恰是他渴求的人才。

【甲午一役,人生之辱】

1894 年,日本海军实施了一场突然的攻击行动,由此,中日甲午战争的大幕缓缓拉开。

萨镇冰终于等来了能够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的契机,他渴望能帮祖国打赢这一场改变命运的战斗,让那些妄图瓜分我国的列强从此望而却步,进而保护百姓,守护国土安宁。

然而在他一心想要拼死守护的国土之上,矗立着的却是腐朽至极的清政府。萨镇冰察觉到,各类武器弹药已经有好些年都没有更新过了。大战眼瞅着就要开打了,可这些落伍的火炮只会把战士们往死路上推。

然而,数次呈书请求拨付款项以更换装备,却都遭到了拒绝。一番询问大臣之后,这才搞清楚,原来这笔公款已然被慈禧太后拿去操办寿宴了。

萨镇冰没辙了,只得向上面的领导求助,恳请给换些新装备,盼着能给战局带来转机,哪承想各级军官也都在一个劲儿地大肆贪墨、中饱私囊。

萨镇冰并未死心,然而许是太过焦急,乱了方寸,在一次行船时,由于操作不当,导致他所在的船只意外地搁浅了,为此他还受到了一个处分。

然而,这个处分来得真不是时候,致使他恰好错过了至关重要的黄海海战。最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成了他心里长久都无法解开的疙瘩。

不过经过这一事儿,萨镇冰清楚了打仗时不能自己先乱了阵脚,一定得稳当,得有耐心,这样才能获取胜利。

第二年,萨镇冰又获得了和日军正面较量的机会。

日军这回进犯威海卫,直接就冲着萨镇冰驻守的刘公岛去了。这可是个难得的好时机,萨镇冰下定决心,定要拼死一战,为国家打个漂亮的翻身仗。

即便手中的武器已然过时,萨镇冰依然决定和战士们一同奋战到底,跟日军展开决死的拼杀。

在坚守的十多天里,萨镇冰仅凭岛屿上的8门火炮,成功地抵御了日本军舰的进攻。

清政府瞧出萨镇冰的能耐后,那是喜不自禁,简直如获珍宝一般,随后就把他擢升为清朝海军总司令,责成他去处理海战遗留下来的棘手问题。

然而,除了萨镇冰所带领的那支小队取得小胜之外,其余的战斗均以惨败告终,海军的精锐不是被俘,就是在海面上战死。

这清政府实在是让人失望透顶,海军实力孱弱,政府更是腐败至极。自己虽说留洋学到了先进知识,一心想要报效国家,可摊上这样的政府,知识压根没处施展,只盼着国家能改天换地,好给自己一个大显身手的契机。

【改朝换面,仍余失望】

1911 年,那具有决定性的一枪总算响了,辛亥革命的猛然爆发,让清政府和革命家之间的矛盾彻底暴露了出来。

两方势力僵持不下,都在争夺中国的领导权,一方是延续满清封建的腐朽,另一方则是开启资本主义的新生。

然而不管是哪一方,海上军事力量的归属权都能够对战争的局势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革命派阵营和清政府阵营都在对萨镇冰进行游说与拉拢,期望他可以帮自己一把,以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历经多次战争的萨镇冰变得成熟了,他明白不能再像往昔那般冲动,免得自乱阵脚,错失战机,重蹈当年的覆辙。所以,他决定谁也不帮,静看历史会怎样演进。

他想挽救的并非是哪一个政府,而是整个国家。

随后,在众人的齐声讨伐之下,封建王朝彻底土崩瓦解,清王朝消失在了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民国政府登上了历史的大舞台,掌握了新的统治权力。

同年11月,袁世凯着手组建内阁,这时候急需一个对海军作战策略了如指掌的管理者,于是,萨镇冰从鲜为人知的幕后走到了台前,出任海军部长以及商船学校校长,为新成立的民国政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912 年,萨镇冰得以顺利晋升为海军上将,致力于为中国持续培育众多的海军人才。

好多人都特别眼馋他轻轻松松就能得到的权力和地位,认为萨镇冰的运气好到爆棚,能获得历朝历代那么多上司的赏识。然而,只有他自己清楚,已然年过半百的他,早就不在乎那些身外的功名利禄了,他在乎的是中国能够拥有安定和谐的未来。

老百姓都能过上安稳快乐的日子,国家的实力也一天天地变得强大起来,这正是他心心念念、梦寐以求的景象啊。

然而现实却给萨镇冰兜头浇了一盆凉水,直让他从外凉到了里。

民国政府居然也步上了封建王朝那种腐朽至极的老路。

1916年,袁世凯把所有革命的胜利成果据为己有,竟然做起了皇帝梦,妄图复辟封建帝制,打算让好不容易才从苦难中挣脱出来的中国,再次陷入困境。

然而,百姓绝不允许历史再次重演,他们展开全民抗争,将其赶下台,随后新总统黎元洪上台了。

黎元洪始终记着萨镇冰的教导之恩,对他的能力颇为赏识,所以再次邀他回来担任海军总长。

然而,袁世凯麾下的北洋军阀,在失去制衡后变得毫无顾忌,没多久就把黎元洪给打败了,紧接着段祺瑞就登上了领导之位。

那之后啊,也没个消停的时候。中国一直处在动荡不安的局势之下。

萨镇冰着实体会到民国政府也无法给百姓带来安稳,内心满是绝望,故而决定辞去官职,告别政坛,打算实实在在地为百姓做些实事,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那动荡不安的高层政府身上。

【投身民间,功劳无限】

萨镇冰辞去官职回到福州后,一心想着能发挥下自己的余温,给百姓做点实事。这时,他听闻因北伐战争,南港惨遭烧杀掠夺,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前往南港,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人脉,把各界人士召集起来,成立了一个救济会。他不仅自己掏钱,还捐赠物资,全力帮助百姓回归正常生活。

钱和粮食不够了,便发起社会捐款活动,就这样顺利地帮当地老百姓渡过了艰难的时期。

百姓们对萨镇冰那是感恩戴德啊,竟然自发地给他修建了长寿亭,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虽说丢掉了那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能享受高官厚禄的机会,可这一张张百姓那纯真的笑脸,还有那一声声喃喃的感谢之言,却让他的心里头体会到了这几十年来都不曾有过的温暖。

后来北伐的局势稍显平稳,萨镇冰就前往福建的各个地方,给当地百姓修建桥梁、铺设道路,让大家的生活更加便捷。

为了给那些在战争中痛失亲人的年幼孩子一个温暖的归宿,萨镇冰创办了孤儿院,使他们得以再次感受到家的温暖。

这次对百姓的深度帮扶,让萨镇冰深刻意识到健康才是最为重要的。为此,他设立了大量的义诊点,免费为百姓看病送药,给贫困家庭带来了生存的希望,让他们能够凭借这一丝“光亮”继续顽强地生活下去。

1933 年,日寇的侵略之火在中华大地逐渐蔓延开来,蒋介石却固执地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方针,无意间让日寇的气焰愈发嚣张。萨镇冰实在无法袖手旁观,便投身于“福建事变”这一正义行动,以此逼迫蒋介石抗日。

他心里头一直有个准儿,要是大家闹得太凶,撕破了脸,那很容易就会伤着蒋介石,这样一来,对抗日这大事可就有影响了。

接着,赶忙调动自己的人脉,去告诫十九路军别莽撞行事,同时还亲自率领部队,为蒋介石的部队打掩护,助其撤离。这般英勇的行为,也使得蒋介石对这位老将充满了敬佩之情。

1937 年,日军侵略的战火在中原大地肆意蔓延。

尽管萨镇冰年事颇高,但他一心想要为抗日贡献一份力量,为此,他踏上了游历全国的征程,期望能够唤起整个民族抗击日军的坚定决心。

与此同时,他想瞧瞧新崛起的革命力量共产党究竟怎么样,因而打算动身前往延安。哪承想,还没抵达目的地,就被国民党中途给截住了,随后被带回重庆安顿下来,并且不允许他再外出。

1945 年,日军宣告无条件投降,这下国民党算是松了口气,没那么紧张了,萨镇冰这才得以有机会离开重庆,启程回故乡瞧一瞧。

大战结束后,方方面面都亟待重建与发展。

萨镇冰在故乡祭奠完父母后,又再次回到福州的长寿堂,并在那里住了下来。

他回想着自己为百姓所做的种种贡献,期盼着这般珍贵的和平与安宁,在日后能够更多地降临在中国大地。

没想到事情的发展并不如他所期望的那般美好,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国民党却又再次挑起了在全国范围内的内战。

萨镇冰那可是历经了好多次的朝代更迭,对这种事儿早就习以为常,没觉得有啥稀罕的了。

而且依着自己多年的经验来判断,那只为自身争权夺利的国民党肯定是没什么前途的,而共产党呢,是从群众当中来,又到群众当中去,这样的党才会是历史所选定的胜者。

最终的结果确实跟他预想的一样,1949 年国民党大势已去,只得撤往台湾。

萨镇冰冷不丁地接到了蒋介石传来的话,说是想让萨镇冰跟着他去台湾,还承诺会给他高官,让他享受不尽荣华富贵。

然而,萨镇冰心里装着家乡的百姓,他又怎么可能为了这点小利益而抛弃大义呢?他毫不犹豫地予以拒绝,同时表明自己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热切期盼能够建设一个让人民生活安定、愉快工作的崭新中国。

【抗美援朝,终盼凯旋】

新中国成立后,方方面面终于都回归到了和平的状态。

中共中央为了对萨镇冰的功绩予以表彰,委任他成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以及人民军事委员会委员,让他留在了他心心念念的故乡——福建省。

瞧着方方面面都在蓬勃发展,百姓们的脸上绽放着笑容,萨镇冰的心里也涌起了一股暖意。

没成想,外国的敌人侵略者还是不肯罢休,朝鲜战争竟然又猛然爆发了。

萨镇冰忽地忆起自己在北洋水师时的那段惨痛过往,外国列强怎样欺压中国,致使我国主权丧失、国家分崩离析。这好不容易才得来的和平,眼下却又要面临被打破的危机,他心中不舍又无奈,唯有把守住这最后的和平的期望,寄托在新一代的中国共产党身上,盼着他们能为人民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安宁。

经过漫长且心焦的等待,萨镇冰总算等到了喜讯。1951 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第三次战役中打进了汉城,把美国人打得不断后退,最终赢得了胜利。

1952年,萨镇冰在福州与世长辞,告别了他牵挂一生的祖国。

最后的话讲的是国家要富强,百姓要安康,盼望全体中华儿女能够团结一致,共同扶持时代的发展,顺应上天的旨意。

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都接连发来唁电,还安排当地政府为萨镇冰举办公祭,期望子孙后代能够铭记这位一心为国、惦念百姓一生的英雄将领。

“五十七年恍若梦,全国沦陷因汉城。龙困浅滩莫自馁,终迎扬眉吐气时。”萨镇冰专为抗美援朝所写的这首诗,处处都彰显着他对国家的深厚情意。

尽管经历了多次政府的变换,尽管目睹了各类政党力量给中国带来的各异影响,然而在他的心里,始终将百姓的安危冷暖当作唯一的硬性衡量标准。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正因为如此,他期盼着共产党能和人民一道,共同守护并建设好这万分珍贵的华夏和平。

生于战乱动荡之世,拼尽全力,然而却在国家最为安宁祥和之时与世长辞,把美好留给了子孙后辈。

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老人,定会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璀璨夺目的印记。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