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身为黄河第一坝,为何被说是中国水利史上的惨痛教训?

遥遥谈国际 2023-09-16 02:30:01

图|煮酒

编辑|煮酒

阅读文章前,可以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分享,也能及时看到更多新鲜内容!

前言

建国初期,我国耗费大量资源建造了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大坝。

它曾经解决了河南、山东地区的水灾隐患,给关中地区带来大量的电力供应等。

但是网上关于它的争论却是从未停歇,有人夸赞其守住了黄河安澜,不过也有人说它是中国水利史上最大的败笔。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三门峡大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极分化的评价,是壮举还是败笔?

水患频发,治理刻不容缓

黄河,这条孕育华夏儿女的母亲河,在中原大地上蜿蜒流淌了5000多公里,见证了中华民族最早期的文明。

五十年代初,新中国刚刚成立,人民政府面临许多棘手问题亟待解决。其中黄河流域下游特别是河南、山东一带的水患问题尤为突出。

历史上几次特大的洪水,导致河南、山东等地农田泡在水中,百姓流离失所。于是在1954年2月水利部召开的治黄会议上,河南、山东代表积极呼吁解决水患。

会上,水利部部长邓子恢迅速行动,召集全国180多名水利专家进行讨论,并特地请来了苏联水利专家伯克夫提供指导。

伯克夫有二十年水利项目经验,曾设计过萨扬—舒申斯克水电站。他主张在黄河上游的潼关修建大坝,用水库蓄水防洪。

但是中国水利专家刘光斗对此方案提出反对,认为潼关地质疏松,修坝存在巨大风险,一旦溃坝,洪水将冲垮汉中平原,严重威胁西安安全。

在双方讨论后,选择在三门峡修建大坝。这里地势较低,较潼关更适合建坝。

就这样,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全票通过,并在众人的期待中正式开工建设。

急于求成,漏洞百出

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大坝工程开工仪式隆重举行。中国水利界集结了大批人马和物资奔赴三门峡,高举毛主席语录,马不停蹄地建设这座被寄予厚望的大坝。

伯克夫主持三门峡设计时考虑不周,认为通过治理水土流失,黄河上游泥沙会迅速减少。他设计的大坝没有设置泄沙洞,计划全部拦蓄泥沙。

大坝蓄水后,泥沙沉淀变清,用下泄的清水冲刷黄河河床,使之成为地下河,这样就可以根本解决水患。

伯克夫的想法遭到了清华大学水利专家黄万里的强烈反对。他认为泥沙减少需要一个过程,三门峡处河流含沙量最大,大坝无法快速改变这一情况。

水库蓄水后,大量泥沙淤积必然会上移河道,淹没大片上游土地。泄水冲刷河床理论上也不可行,清水冲刷力更强,会引发河岸崩塌,重新携带泥沙。

但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在场的70位专家大多表示赞同,只有黄万里和一个小技术员温善章持异议。面对群起围攻,黄万里仍然与伯克夫展开了长达7天的激烈论战。

但伯克夫没有采纳黄的意见,三门峡最终按原方案进行建设。

大坝竣工,矛盾浮出水面

1961年,耗资巨大的三门峡大坝全面竣工。大坝成功改善了黄河下游的防洪状况,河南、山东群众欢欣鼓舞。但很快上游的泥沙淤积问题就如黄万里预言的那样凸显出来。

大坝蓄水后,大量泥沙聚积在上游潼关至三门峡间河道。潼关河床被动抬高4.5米,渭河形成悬河。

关中平原地下水无法排出,致使大面积土地盐碱化、沼泽化,农田减产严重。这直接威胁到了西北经济中心西安的安全。

1962年,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量已达15.3亿吨,遂被迫改为敞开水闸泄洪排沙。但这无法根本排出淤沙,到1964年库内淤积已达35亿立方米。

严峻的形势迫使三门峡不得不进行第一次大规模改造。

1966年和1968年,工人用炸药在大坝底部炸开“两洞四管”,增大坝体泄流排沙能力。通过这次改造,直接让三门峡的泄洪能力翻了倍,来自泥沙淤积的压力也顿时缓解了好多。

但仍有20%沙量无法排出,上游潼关附近问题依旧严重。

1969年,三门峡进行第二次改建,再次用炸药打开8个底孔,进一步增强泄沙能力。这次潼关河床总算出现下降。

但三门峡的根本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泥沙堆积的阴影仍挥之不去。

治本之计,任重而道远

尽管过去数十年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改建,但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的问题至今仍未彻底解决,依然困扰着黄河流域的安全。专家学者大多持批评态度,认为三门峡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的确,三门峡水库存在的问题有着非常具体的原因,伯克夫没有考虑黄河含沙量大的实际情况,在设计阶段没有设置泄沙方案。这造成大坝建成后无法自然排沙,被动承受淤积。

但是我们在评判三门峡时也不能使用武断的态度,需要理智看待这个问题。

三门峡水库的建设,起源于当时迫切需要解决黄河下游洪水的现实需求。在50年代那个历史条件下,修建大坝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它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防洪作用。

问题的根源在于设计者没有考虑到大坝建成后会对上游造成的影响。

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任何单方面解决问题的办法都会出现反作用,这是一种异化。三门峡水库作为一个复杂巨系统,运转过程中确实会出现一些难以完全预测的后果。

我们需要坚持辩证角度,既看到三门峡的问题,也看到它在当时对黄河流域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改进今后的水利工程设计,使之能够更好地平衡不同地区的利益诉求。

结语

尽管付出了巨大代价,但三门峡并没有熄灭中国水利工作者的热情。在这个工程的基础上,中国水利事业正在稳步前行,并取得了新的进步。

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大了水利建设投入力度。在滇藏、金沙江等地区,相继建成了一批大型水电站,提供清洁能源。三峡、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水利工程也取得关键突破。

与三门峡不同,这些新工程在设计上都充分考虑了泄沙、泄洪、生态保护等多方面需求。

在黄河流域,水利部门通过调整三门峡和后续建成的小浪底大坝的联合运用,初步实现了黄河的冲淤平衡。

积极推进了以堤防加固、退耕还林等措施为核心的黄河整治,努力从源头上控制水土流失。

可以说三门峡以它最直接的方式,展示了水利工程设计的重要性。应该吸取了这一惨痛教训,在后续水利建设中更加审慎周密、科学细致。

设计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服务于各地人民。

未来中国仍需建设更多水利项目,保障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站在前人肩膀上,中国的水利事业一定能够不断创新进步,造福子孙后代。我们会以史为鉴,砥砺奋进,为祖国的富强繁荣贡献新的力量!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1

遥遥谈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