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衅五常,怒怼联合国,声称单挑美国三艘航母,卡扎菲的作死之路

佳霖谈历史 2023-08-08 18:12:00

2009年,卡扎菲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讲。

原本规定的15分钟发言,他愣是骂了一个半小时。

演讲稿通篇都在数落联合国的不是,指责安理会没有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称安理会应该改名为“恐怖理事会”。

情绪激动时,卡扎菲还撕毁了联合国宪章。

并要求安理会进行全面改革,取消五常的一票否决权,更要求非洲国家在常任理事国中占有席位。

这一番演讲,让卡扎菲在联合国是风光了。

可他那与实力不挂钩的野心,也让他得罪了他得罪不起的人。

他的好日子算是走到了头。

2011年2月16日,利比亚多个城市开始出现抗议活动,要求卡扎菲下台。

同一天,卡扎菲发表强硬讲话,表示不会辞职。利比亚内战爆发。

2月26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制裁利比亚,包括冻结卡扎菲家族财产。

随后,美国以保护平民安全为由,向安理会提交军事制裁法案。

安理会以10票赞成,5票弃权的结果,通过决议。

法案通过的那一刻,英法美立即出兵。

卡扎菲政权在多国联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下,分崩离析。

但让人遗憾的是,卡扎菲完蛋后,战争却并没有结束。

利比亚国内的两大武装力量相互攻击,打打停停十来年,将全国打成了一片废墟。

这一切的一切,令人感慨不已,到底是因为什么,才导致这一悲剧的出现?

这还得从70年前说起。

01

利比亚位于北非,与意大利隔海相望。面积约176万平方公里,是非洲第四大国。

1949年之前,利比亚长期被殖民,且处于被殖民者分割治理的状态。

称不上是国家,只能算作是一个地理名词。

当时的利比亚,由三部分组成,即黎波里塔尼亚、昔兰尼加以及费赞。

1949年11月,根据联合国大会决议,由上述三个地区组成一个联合王国

1951年,经过协商,三个地区推举伊德里斯一世为国王。

就这样,利比亚王国诞生了。

由于是合并的国家,所以利比亚王国实行联邦制。

三个地区享有自治权,黎波里和班加西都是首都。

利比亚独立后,美国送去了大量援助。

截止1959年底,美国累计向利比亚提供了超过1亿美元的援助。

美国人这么大气,当然是有其目的。

一方面,当时利比亚西边的阿尔及利亚和东边的埃及都倒向了苏联阵营。

苏联在北非扩张其势力,这就迫使美国不得不拉拢利比亚,在地理上让苏联没法将北非的亲苏国家连成一片。

另一方面,利比亚在1955年发现了石油,探明的油气储量还不小。

而利比亚政府没有开采油气的技术和资金,有求于美国。

美国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挣钱的机会。

美国投资利比亚,很快收到回报。

1960年代,以埃克森、美孚为代表的西方“石油七姐妹”在利比亚赚得盆满钵满。

但是,利比亚国王伊德里斯一世老迈昏聩,无力与欧美石油公司争取利益,只能靠着收地租,在石油贸易中分一口汤喝。

而广大的利比亚民众,则没有从中获得任何好处。

常言道,共患难易,同富贵难。

利比亚95%的国土都是沙漠,连喝水都困难。

没有发现石油前,大家都穷,日子得过且过,也没人折腾。

可现在有钱了,外国人拿走了大头,留给利比亚的一小部分,还几乎都被王室独享。

这就导致很多利比亚人对现状十分不满,想着推翻伊德里斯王朝的统治,赶走西方人,收回油田,让大家都能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红利。

当然,这种造反掉脑子的事,一般人干不来。

所以这时候,就该我们的主角卡扎菲出场了。

02

1942年,卡扎菲出生在利比亚沙漠中部,苏尔特以南50英里的阿布哈迪。

关于他的家庭状况,有两种说法。

有人说他父母是放牧的,也有人说他父母是出租骆驼的。

无论是哪一种,卡扎菲的父母没啥钱,这是可以肯定的。

虽然家里不富裕,但卡扎菲父母对他的教育却比较重视。

1951年,利比亚获得独立时,卡扎菲在苏尔特一所小学读书。

之后,他又去到米苏拉塔读中学。

在读中学期间,埃及爆发苏伊士运河危机。

埃及领导人纳赛尔在电台广播中雄辩有力的讲话,深深地吸引了卡扎菲。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卡扎菲将纳赛尔视为偶像,开始表现出强烈的参政愿望。

据说,当年的卡扎菲经常站在公园的墙上对同伴慷慨陈词。

渐渐地,卡扎菲显露出了一定的“领袖气质”,他的身边也出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这其中,很多人后来成为他的亲密助手。

为了更好的管理组织,还在上中学的卡扎菲就搞出了一套类似传销的层级制:

也就是小组成员可建立次级组织,吸纳新成员,但均需得到卡扎菲的审核并认可,其中各级间的成员彼此互不认识。

不得不说,如果卡扎菲不从政,他干传销也是一把好手。

1961年,卡扎菲在班加西利比亚大学攻读历史。

读了两年,他放弃了学业,加入保卫国王的精锐部队——昔兰尼加卫队。

并以此进入利比亚皇家军事学院学习军事。

又过了两年,卡扎菲从军校毕业,旋即被派到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受训。

卡扎菲从英国返回利比亚时,意气风发。

但利比亚国内却是百业萧条。

伊德里斯一世对财富的态度是自己吃饱,不管别人。

这种乌烟瘴气的环境,让大家对老国王的意见很大。

见大家都讨厌国王,卡扎菲决定发动政变。

1969年8月末,伊德里斯一世因为年老多病,跑到国外疗养去了。

只留下王储哈桑·里达王子镇守。

而哈桑·里达这个人,属于典型的纨绔子弟。

8月31日,卡扎菲看准机会,伙同几个死党和几百名军官,以夜间训练为掩护,在的黎波里发动军事政变。

这场政变,如同儿戏一般,顺利的不可思议。

政变发生时,负责留守的哈桑·里达在王宫中喝得酩酊大醉。

他听到枪声,立即从宫中逃出,藏到游泳池里,次日被捕。

整个政变过程,仅1人被打死,15人受伤。

就是这样一场开玩笑似的军事政变,开启了卡扎菲在利比亚42年的统治生涯。

而这一年的卡扎菲仅27岁。

03

1969年9月1日,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建立,卡扎菲宣布出任革命指导委员会主席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并晋升为上校。

美国人听说伊德里斯王朝被推翻,顿时就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这个叫卡扎菲的家伙到底哪来的?

谁在幕后支持者他?是不是苏联!

就在美国忙着查户口的时候,卡扎菲很懂事地宣布保护外国公司在利比亚的利益。

既然利益不受损,美国也就懒得调查了,只要有票子赚,不亲苏,支持谁都一样。

见美国没有武装干涉的意思,伊德里斯一世也很懂事,果断顺应潮流,放弃斗争,安心当起了咸鱼。

随后,卡扎菲与美国进入了一段蜜月期。

美国除了加大投资之外,还帮助利比亚搞基础设施建设。

但是,随着交往加深,美国人逐渐发现卡扎菲不好控制。

试想,作为纳赛尔的“铁粉”,主张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卡扎菲,怎么可能甘心做美国的小老弟呢?

卡扎菲与纳赛尔(右)

1970年3月,卡扎菲宣布取消的黎波里所有的外文路牌。

同年6月,他又将惠勒斯空军基地的6000名美国工作人员赶走,并将英国人也赶出了布鲁克空军基地。

1972年,卡扎菲宣布废除前国王与美国签订的9项军事、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并声称美国是阿拉伯国家的头号敌人。

这些狂野激进的民族主义行动,使得卡扎菲成为利比亚的英雄。

完成了翻脸的准备工作,卡扎菲开始做正事,那就是清算外国公司的资产。

他直接将所有西方在利比亚的石油公司收归国有,一分钱没给,这导致美国与利比亚的关系急剧恶化。

从民族大义上讲,赶走殖民者,收回油田,是维护国家权益的好事。

但在当时的人看来,卡扎菲是在作死。

你小子敢动美国人的利益,等死吧你!

卡扎菲自己也很清楚,得罪了美国人,没有好果子吃。

于是,他找到了苏联做靠山。

勃列日涅夫与卡扎菲

冷战时期,苏联扶持的很多国家都是“白嫖党”。

卡扎菲与那些“白嫖党”不一样,他找苏联买装备,是给钱的。

而且采购量还贼大。

据统计,从卡扎菲上台至80年代初,利比亚累计从苏联购买了100多亿美元的装备。

这可是50年前的100多亿美元。

卡扎菲有钱,也舍得撒钱,这种大客户,苏联自然要罩着。

美国那头,由于当时深陷越战泥潭。

所以尽管被卡扎菲摆了一道,美国人也只能咽下这口恶气。

卡扎菲时代,利比亚纯绿色国旗,被誉为全球最简单国旗

04

然而,卡扎菲的钱,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挣。

由于他是年轻得志,又长期担任领导人,他就像现在很多一夜暴富的愣头青一样,性格相当的狂妄,有时候还反复无常,让人难以琢磨。

尤其是1978年,卡扎菲对苏联的那次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访问,充分体现了他的任性。

1978年初春的一个深夜,苏联防空军的雷达上面突然出现一个黑影。

经过多次联系,对方没有丝毫回应。

苏联方面派出两架歼击机前去拦截,他们得到的命令是“消灭入侵者”。

好在两个飞行员很谨慎,没有贸然开火,而是慢慢接近目标,发现这是一架印有利比亚标志的客机。

接到报告,苏联外交部一头雾水,赶紧联系利比亚方面。

得到回复后,苏联人更加吃惊。

那居然是卡扎菲的专机,上面坐着卡扎菲本人。

卡扎菲不打招呼就突然到访,让苏联外交部猝不及防。

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库兹涅佐夫(不是苏联海军那位)只得连夜带人赶到机场迎接。

但专机降落后,卡扎菲却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没有亲自来迎接,拒绝下飞机。

考虑到卡扎菲的身份,库兹涅佐夫一行人尽管很生气,但也只能耐心等着。

就这样,卡扎菲不下飞机,迎接的苏联官员们不得不在机场吹了两小时的寒风。

在这期间,利比亚驻苏联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把一箱箱的矿泉水装上专机。

这种矿泉水是苏联的"特产“,名为博尔诺米矿泉水,据说可以治疗多种慢性病,深受卡扎菲的青睐。

两个小时后,专机塞满了矿泉水,卡扎菲下令启动飞机,回家去也。

苏联方面事后才知道,卡扎菲就是专程来拿矿泉水的,根本没有访问的打算。

像这种离谱的事,卡扎菲后来还干过不少。很多国家都被他故意刁难过。

1980年代,国际原油价格飞涨。

伴随着石油涨价,利比亚的贸易收入也随之暴涨。

这人一有钱,就容易飘。卡扎菲就是典型。

1978年,埃及、以色列两国领导人签订戴维营协议,开始用和平方式解决埃以冲突。

埃及作为阿拉伯世界的带头大哥,居然率先与以色列言和,这在阿拉伯各国立刻引起轩然大波。

看到埃及的龙头地位不保,卡扎菲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

他一直觉得自己继承了纳赛尔的衣钵。

现在埃及叛变,自己有义务领导阿拉伯国家,继续跟美国对抗。

为了让大家认可他的老大地位,接下来的几年,卡扎菲高举反以色列大旗,还在伊朗革命期间对美国落井下石。纵容反美示威者焚烧了美国驻利比亚代办处。

除了反美,卡扎菲当时还公开支持其他西方国家的反政府武装,如支持让伦敦人闻风丧胆的爱尔兰共和军。

另外,卡扎菲当时还创新性的提出了“世界第三理论”。

啥叫第三理论呢?

简单说,卡扎菲认为美国的主义第一、苏联的主义第二、他的泛阿拉伯主义第三。

从这就可以看出,卡扎菲野心不小。试图建立一个大阿拉伯世界,让阿拉伯国家成为世界的一极。

但众所周知的是,为了搞乱中东,西方国家是不遗余力。

卡扎菲整合阿拉伯国家的行为,显然触犯了西方的根本利益。

这时的美国,已经从越战泥潭中抽身而出。

尤其是里根上台后,美国放弃了此前缓和与维持均势的战略,在外交上采取“以实力求和平”的新战略。

具体来说,就是重振美国经济,大规模扩充军备;恢复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对苏联实行进攻性的强硬措施,扭转美苏争霸中的不利局面。

美国对苏联尚且不客气,对小小的利比亚自然也不会客气。

如此一来,这就直接导致利比亚与美国的对抗由口水仗升级为“肢体冲突”。

05

1981年,利比亚与美国断交。

同年,美国派出一支特混舰队进入地中海,不干别的事,就专门威胁利比亚。

除此之外,美英等国还扶持利比亚国内的反对派,拆卡扎菲的台。

美军成天在家门口转悠,本就让卡扎菲大怒。

现在又拆台,卡扎菲决定还以颜色。

1984年4月17日,经卡扎菲亲自下令,利比亚驻伦敦使馆人员公然用机枪向使馆外和平示威的利比亚留学生扫射,并当众打死一名维持秩序的英国女警。

利比亚外交人员在英国公然开枪,还打死了英国警察,英国政府愤怒不已,当即出动武装部队包围了利比亚驻英国伦敦大使馆,并要求卡扎菲给出合理解释。

卡扎菲得知此事后,强硬表示:我在你英国有使馆,你在我国也有使馆。你敢动我的人,我就抓你的人。

人不要脸,鬼都怕。卡扎菲不按套路出牌,英国拿他也没辙。

但因为这件事,英国与利比亚断交。

1985年,卡扎菲又下令在苏尔特湾海岸部署大量从苏联购买的萨姆-5地对空导弹。

美国认为这些导弹可能对美军舰队造成威胁。

为了拔掉这颗“钉子”,1986年3月23日,美军集结“珊瑚海”、“萨拉托加”和“美国”号3支航母编队,30余艘军舰,250架飞机,跑到苏尔特湾举行演习,声称要给利比亚有力的反击。

3月24日,两架美军战斗机深入利比亚领空,公然挑衅。

从实力对比看,美国两支航母编队就轻松能压制利比亚。

现在来了三支编队,卡扎菲要想不挨揍,只能忍气吞声。

但卡扎菲憋不住火,扬言要单挑美军三艘航母,下令开火。

然而,这正中了美国的圈套,他们巴不得卡扎菲先动手。

很快,美军在利比亚发射导弹后,派出电子干扰机启动电磁干扰。

1982年的贝卡谷地空战,以色列用实战已经证明电磁干扰可以让苏制导弹沦为摆设。

在电磁干扰下,利比亚的导弹失去目标,坠入地中海。

随后,美军出动舰载机,用8枚“鱼叉”导弹和4枚反辐射导弹,击沉加摧毁利比亚3艘舰艇和2个导弹基地。

这次冲突,美军毫发无损,利比亚死亡150人左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美军扬长而去。

事后,柏林一家专门服务美军的夜总会发生爆炸,造成2人死亡,230人受伤。

里根政府认为这是卡扎菲在背后捣鬼,便以反恐为名,派出两支航母编队,轰炸的黎波里数个目标。

这次轰炸,美军一架F-111战斗轰炸机被击落。机毁人亡。

利比亚死伤700余人。14架米格-23战斗机和2架直升机被毁。

卡扎菲年仅1岁半的养女在轰炸中夭折。2个儿子受重伤,卡扎菲本人受轻伤。

美国的打击还不止于此。

利比亚南边有个国家叫乍得。当初卡扎菲趁着人家内战时,武力介入,派出8000人、300辆坦克和60架战机,常驻在了乍得北部。

1987年,乍得政府军在法国和美国的支持下,攻击利比亚军驻地。

史上著名的"丰田战争"爆发。

之所以称作丰田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中,乍得军队凭借丰田民用皮卡车,击溃了利比亚装甲兵团,开创了战争史上轻型部队吊打重型装甲兵团的先例。

其实,这不是卡大佐第一次在非洲战场丢人现眼。

1978年爆发的乌坦战争,卡扎菲派出2500人援救乌干达,还顺带提供T-55坦克、BTR步兵战车、BM-21型喀秋莎火箭炮、大炮、米格-21战斗机、图-22战略轰炸机等武器。

但一通忙乎下来,装备精良的利比亚军队被打得落荒而逃。

06

经历数次挫折,卡扎菲自封的阿拉伯国家盟主地位摇摇欲坠。

为了对抗西方,他在利比亚建造化学武器工厂,研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1988年,美国中情局发现利比亚正在搞大杀伤力武器。

同年12月,泛美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47飞机在苏格兰洛克比上空爆炸,造成机上259人和地面11人丧生,其中包括189名美国人。

西方国家认为利比亚策划了这场空难,卡扎菲当即表示,不知道,自己对这事不了解。

1991年,美英宣布事件调查结果,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两名利比亚人策划了这场空难。

面对调查结果,卡扎菲承认是利比亚人所为,但并不承认是他指使的。并拒绝将两名利比亚嫌疑犯引渡到美国。

卡扎菲拒绝引渡的理由非常充分。

他说这是新的殖民主义,自己绝不能向殖民主义低头。

洛克比空难

美英拿不出卡扎菲指使的证据,这事也只能不了了之。

但为了惩罚卡扎菲研发大杀伤力武器,美国将洛克比空难交由联合国处理。

经过审议,联合国一致通过了针对利比亚的经济制裁。

由于受到制裁,利比亚经济一蹶不振。

洛克比空难是不是卡扎菲指使的,不得而知。

但卡扎菲通过这件事,又给自己树立一个敢于单挑西方的阿拉伯英雄形象。

在阿拉伯人看来,西方人高高在上,卡扎菲挑战西方,无论他的手段如何,都是值得称道的勇士行为。

然而,卡扎菲重塑英雄形象没两天,苏联解体了。

失去苏联庇护,利比亚在国际上被彻底孤立。

就连阿拉伯国家也觉得卡扎菲是个定时炸弹,指不定哪天就把火烧到自家,不敢与他走得太近。

外交陷入孤立,同时经济又陷入萎靡,卡扎菲为了维护统治,只能向美国靠拢。

为了表示投诚的诚意,车臣战争期间,卡扎菲多次声援车臣。与俄罗斯一刀两断。

后来,他又积极介入台湾问题,支持台独势力。

这一时期的卡扎菲,完全就是“疯狗”。

美国还没让他咬,他就先咬为敬。

1999年,卡扎菲态度软化,将洛克比空难的两名嫌疑人移交给联合国。

但为了面子,他依旧拒绝为空难负责。

911事件后,美国出兵阿富汗。

为了讨好美国,卡扎菲在第一时间谴责恐怖活动。

他也是当时最早谴责恐怖主义的阿拉伯国家领导。

2002年,阿富汗问题还没彻底解决,美军又将矛头对准伊拉克。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统治伊拉克24年的萨达姆政权倒台。

萨达姆的倒台,给了卡扎菲极大的震撼。

他宣布利比亚放弃研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愿意接受检查,还掏出了27亿美元,赔偿给在洛克比空难中遇难者的家属。

以此为契机,利比亚与西方的关系有所改善。安理会也解除了对利比亚的制裁。

2004年,利比亚实行私有化改革。卡扎菲开放了利比亚的石油产业出卖给西方。

美国公司在第一轮石油勘探的公开招标中,拿下了15块中的11块。

这么好的态度,让卡扎菲赢得了美国的原谅,利比亚的经济也得以复苏。

据资料显示,2002年,利比亚的人均GDP仅3800美元。

2008年,利比亚的人均GDP就升至1.39万美元。

07

日子稍微好过了点,卡扎菲又开始整活。

他很清楚,当阿拉伯世界的老大,已经不可能了。

于是,卡扎菲就利用利比亚是非洲国家的优势,积极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关系。

殖民时代,西方列强在瓜分非洲期间,有意无意地制造了很多矛盾。

这使得非洲国家独立后,国与国之间存在许多边界争议、部族冲突等问题。

卡扎菲在这种情况下,以一个和平使者的面目出现,做了很多调停工作,解决各国间的冲突和战争,这让他在非洲笼络了一批粉丝。

有了粉丝基础,卡扎菲提出了几个构想。

如建立非洲人自己的联合军,放弃西非法郎等。

实事求是的说,卡扎菲的主张,的确符合非洲人的利益。

抛开手段不说,卡扎菲也确实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但奈何,他心比天高,实力不允许。

列强瓜分非洲

二战后,虽然法国日落西山。

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非洲依旧是法国的后花园。

就比如前面提到的西非法郎,使用这一货币的8个非洲国家,都是法国曾经的殖民地。

法国银行还是西非法郎的共同发行部门。

卡扎菲想做非洲的万王之王,这让他在得罪了美英俄中后,又得罪了法国。

而当联合国“五大善人”被卡扎菲悉数得罪了个遍。他的好日子也算是到了头。

但卡扎菲却不知道自己的危险处境。

2010年底,突尼斯爆发”茉莉花革命“。

这场运动很快引爆阿拉伯国家。

作为突尼斯的邻国,利比亚自然也难以逃脱影响。

2011年2月,利比亚多个城市出现抗议活动,要求卡扎菲下台。

抗议活动很快在利比亚全国蔓延,演变成武装冲突。

利比亚独立前,国内有着众多的拥有自治权的部落。

独立之后,无论是伊德里斯一世还是卡扎菲,都没有经过铁血剿灭部落的过程。

所以,卡扎菲执政的42年里,利比亚国内始终残余着大量的部落势力。

这些部落,就类似于军阀。

卡扎菲也不是没想过消灭这些割据势力,但奈何部落太多,并且力量强大,卡扎菲也只能拉一派,打一派,大力的扶植一些亲己部落,打压那些不听话的部落。

2011年2月17日,利比亚内战爆发。

2月18日,反对派武装控制了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的大部分地区。

2月19日,卡扎菲派出政府军武力镇压。

3月15日,利比亚政府军攻至距班加西仅100多余公里的艾季达比耶市,并完成对班加西外围的战略控制。卡扎菲胜利在望。

然而,英美法早就看卡扎菲不顺眼了。

遇上这个扳倒卡扎菲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又岂会坐失良机?

3月17日,在美英法和阿拉伯国家的推动下,联合国安理会以10票赞成,5票弃权的结果通过“第1973号决议”,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

第二天,卡扎菲宣布接受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决议,并表示将停止所有军事行动。

但卡扎菲宣布接受联合国决议后不久,他又命令政府军继续进攻反对派。

美英法知道卡扎菲不会束手就擒,所以事先就做好了武力介入的准备。

3月19日,法国率先派出战机空袭利比亚。

结果,卡扎菲麾下最精锐的第32装甲旅的一个团被歼灭。近百辆坦克、装甲车,顷刻间成了冒着滚滚浓烟的废铁。

法国之所以第一个出头,源于萨科齐为了谋求连任,急于向世界和法国人证明:非洲是法国人的非洲。法国仍然是世界大国。

3月20日,美英法等七国对利比亚发动第二波空袭。

此后,空袭一波接着一波。

在多国联军的打击下,利比亚政府军节节败退。

但面对西方世界的下台要求,卡扎菲拒不执行,他死扛了八个月,一直退到家乡,凭借部族势力死守。

2011年10月,卡扎菲在一个下水道中被反对派武装俘获并虐杀。

这位任性的狂人,就此离开了历史舞台。

卡扎菲死后,利比亚反对派搞了一个过渡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相当于是个联盟。

既然是联盟,那就得选盟主。

但反对派的成分很复杂,这些人只是因为卡扎菲才联合起来。

现在卡扎菲死了,这些人便各怀鬼胎,互相看不顺眼,看见了就打。

持续十年的内战,让利比亚人民苦不堪言。

然而,这种局面却是西方愿意看到的。

因为只有乱,西方资本才能以极低的价格收割利比亚的资产。

只有乱,西方政客才能让利比亚的一帮诸侯开出更高的筹码。

在西方看来,一个分裂的利比亚才是好的利比亚,一个动荡的非洲才是好的非洲。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