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哪些不同?(四)

棋观文文 2024-11-15 11:23:00
第六、思维方式不同。中国人善于变通,灵活机动,随机应变,西方人死板,凡事讲究程序和标准。程序公正具有迷惑性,程序公正不等于结果的公正。中西思维有什么不同呢?我的同事在涉外工作中突然领悟出了一个答案。她说,赵本山有一段有趣的小品,玩脑筋急转弯,问:把大象关进冰箱要几步?我们中国人的想法是,哪里需要分几步,就一步,打开冰箱门,把大象关进去就得了。大象那么大,冰箱这么小,怎么可能把大象关进冰箱里去呢?因此大家都觉得这个小品很好笑。同样的问题,如果问西方人,西方人是个死脑筋,不如我们机动灵活,一定会真的仔细考虑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第三步干什么。西方人思考问题,永远都是程式化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同一件事情,可以依葫芦画瓢重复做,不断地进行改进完善,进而实现程序化、模块化、标准化。实现程序化、模块化、标准化以后,社会和组织的运行就可以不依赖于任何一个个人。这是不是值得我们借鉴呢?第七、饮食文化不同。中国人相信民以食为天,天大地大,肚皮最大。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注重色香味形,讲究食材搭配,精工细作,佐料多得眼花缭乱,蒸、煮、煎、炒、炸、烙、爆、汆、烧、烤、烩、熘、炖、焖、卤、扒、拔等各种烹调手法五花八门,菜系多种多样,菜品丰富多彩,可谓群英荟萃。西方人不善烹饪,缺乏烹饪工具,不是煮,就是烤,餐餐吃牛奶、奶酪、面包、沙拉、培根、香肠、腌肉、烤肉、烤鱼、烤牛排、三明治、汉堡包、水煮菜汤这几样。西餐讲究科学、严谨的营养搭配和热量摄入,重视脂肪、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碳水化合物、糖分等各种营养物质的配比,就跟配制饲料一样,不擅长各种食材的合理搭配,肉就是肉,菜就是菜,而且喜食生冷,不爱吃酸辣麻,缺少调料辅料,菜品单调又乏味,味同嚼蜡,这就是白人饭。中餐叫美食,西餐只能叫吃饱。我们的菜谱,就是给了西方人,他们也炒不出正宗的中国菜味道来。中国菜,一个厨师一个味道,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很多“把什么什么什么都放进去”、“若干”、“适量”、“熟了以后打出装盘”这样的句子,西方人觉得根本无从下手。他们脑子比较死板,做菜有标准,适合工业化生产,有规定的温度,譬如80度、150度,有明确的先后步骤,先放什么后放什么最后放什么,有准确的数量,譬如1克、2克,1毫升、2毫升,然后用称去称出来,用量杯去量出来,有明确的加工时间长度,譬如5分钟、10分钟,而不是像我们直接凭经验凭手感操作。饮食习惯鲜明地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区别。中国人像饺子,细腻含蓄,什么都在,你却看不出来,需要细细品味;西方人像披萨,赤裸裸的,简单粗暴,什么都看得见;印度人的菜,最后的成品都是黄澄澄的一团浆糊。中国人注重荤素平衡,喜欢喝热水,热水简直是灵丹妙药;西方人由于爱吃肉食和甜品的关系,身体里火气大,多胖子,体味重,所以喜欢喝冰水。由于中餐、西餐的菜品不一样,筷子适合吃中餐,刀叉适合吃西餐,不存在筷子与刀叉哪个更先进的问题。西方人以个人为中心,习惯分餐制,一人一盘,你吃你的,我吃我的,敬酒不灌酒,轻声细语,仪式感强;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喜欢合餐制,不分你我,酒满茶半,划拳劝酒,热热闹闹,其乐融融;中西方的两种就餐方式显著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归因于生产方式的不同,发端于烹饪工具的区别。西餐是游牧民族生产方式的遗迹,中餐是农耕定居民族生产方式的体现。在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两万年前就有了陶器,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1.8万年前就有了陶器。中国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了陶器这个煮饭工具,先民就可以烹煮动物肉、植物块根和野生粮食,从而慢慢发展出光辉灿烂的农耕文明和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农耕定居文明总是能够比游牧文明养活更多的人口。欧洲直到新石器时代中期才出现了最早的陶器,养成了生吃和火烤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西方没有中国这么多品种的菜,原因有三:一是没有炒菜的铁锅,二是原料的品种很单调,三是蔬菜和调料很贵。直到十七世纪下半叶,中国的制瓷技术才开始传入欧洲。看似不起眼的陶器却是奠定中西方文化分野的历史进程和演化轨迹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神器。在今天的伊朗高原地带,仍然有游牧民族,他们的烹饪方法很简单,就是煮和烤两种,只有煮菜汤、烤麦饼、烤羊肉和烤鱼,实行分餐制,一人一盆,用手抓着吃,别的就不会了,也没有条件像我们这样做饭。
0 阅读:13

棋观文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