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桑蚕业发展最好的时期,是在明清时期;而嘉湖地区的特殊地域位置,又是蚕桑业养殖最好的区域。所以明清时期,朝廷对嘉湖地区的情况都比较关注。桑叶是饲蚕的唯一食料,桑叶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蚕体的发育、成长及产丝的质量,所以桑树种植是蚕桑经济的基础。那么嘉湖地区的桑植技术,到底是处于什么水平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00125fdcc069db54e5e50d2787838f8f.png)
嘉湖地区蚕桑业的发展繁荣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步。江南的开发是从山区到平原,平原区即从浅水区到深水区的发展过程。水利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完善,为东部好田区的开发、植桑创造了条件。
同时蚕桑业的高度发展,形成了以桐乡地区为代表的专业桑园经济。栽桑养蚕的商品化,引起农田大量改种桑树,形成了“桑争稻田”的局面。明清及近代以来,嘉湖平原是全国蚕桑业最发达的地区,这个地区输出的“湖丝”对近代的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明清时期嘉湖地区的有机农业生态系统一直为国内外所关注,桑基牙田、桑基鱼塘等一系列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是传统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的典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1a5244a0e54193406dcff0ecdaa4ae2a.png)
蚕桑是嘉湖平原农业生态中最为典型的组分,明中叶到清前期,中国蚕桑生产的区域相对缩小,集中于嘉湖地区,所以这里就成了国内外丝织原料的主要供应地, 蚕丝贩卖商争先前往,寻求合作。
蚕业的繁荣以嘉湖地区农村先进的栽桑养蚕技术为基础,桑树种植作为蚕桑生产的第一步,桑叶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蚕的发育、成长及茧丝的质量。嘉湖平原区是太湖流域历史最悠久的老蚕区,也是明清时期中国蚕桑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当地的农民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蚕桑生产经验,形成了一套极为精细的桑树栽培和管理技术,这些技术基于明清时期嘉湖地区高度繁荣的蚕桑经济而产生,又与嘉湖地区特殊的农业生态背景相联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c79c001f46c844c27adcfbd88e51ca1c.png)
湖桑主要分布在杭嘉湖地区,是鲁桑在江南经过嫁接和异地培育形成的变种,清末各省到浙江杭嘉湖地区引种栽培这种叶大、高产、优质的桑苗。
品种的选择
湖桑从科学意义上讲是一个种群,与原盛产于山东的鲁桑同属于鲁桑系统的桑品种。在嘉湖地区,鲁桑与湖桑指的是经嫁接后叶质好的中、晚生桑种的总称,湖桑是一系列混杂桑名的总称。
但自古以来,由于鲁桑与湖桑性状上有着相似性,所以将鲁桑与湖桑混淆,植桑的基础工作首先是选种。选种对植桑尤为重要,因为桑树的生长周期几十年,当地农民对桑树品种极为重视。
有一些品种,早在宋代己形成,但宋元时期,关于嘉湖明清时期随着嘉湖蚕桑经济的繁荣,植桑技术的进步,农民己经注意到品种与茧丝生产的关系,也对桑种的适应性开始做出总结,同时选育出众多的桑树品种。
农民一般用形象化的方法来命名桑种,主要是根据桑树皮的颜色、叶片的形状、芽眼的着生状况等来命名。以皮色命名是比较常见。新生枝条的皮色一般都呈绿色,随着枝条的发育,枝条表皮下逐渐形成木栓层,木栓层内的色素就是一年生枝条固有的皮色。枝条的皮色因品种而不同,所以皮色是鉴别桑品种的重要依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5fe98c2f04afc53fc1251dd24093a210.png)
桑树的种植
嘉湖蚕区的农民在长期的蚕桑业生产中,积累了适宜于当地地理环境的栽桑经验,通过控制桑树的树形,实行密植,并配合以各种肥培技术,在当地培育出大量的高产桑园。
这些丰产桑园中桑树的树形,不同于种植于北方高原地区高大的乔木桑,明清以来,嘉湖地区桑树的树形已经普遍矮化。清代嘉湖地区的桑树与北方传统高大的乔木桑相比已经有明显的区别,嘉湖地区的桑树不仅树干高度比传统的高大乔木桑大为降低,农民根据桑树不同的种植环境,通过人工来控制桑树主干和枝干的分层配置,养成特定的树形,使桑树在有限的空间长出更多的枝条。南得地区在嘉湖平原中,濒临太湖,又是更加低汁的地区,桑树一般栽种在低洼水田、鱼塘埂地。不同于年年培土,土层深厚的抒岸,塘埂土层较浅,地下水位较高,在这样的环境下,桑树的根系分布得较浅,树型过高将发育不好,所以低矮的地桑在南得较为普遍。
四、拳桑的种植拳桑是嘉湖地区的桑园中最为常见的树型,拳桑的养成方法在清代的蚕桑书中颇为常见。拳桑的养成是于主干、枝干部分定型之后,每年剪伐时,在最后剪定的一层枝干也就是收获母枝,齐枝条基部或留极短的一段进行伐条,利用残留部分的潜伏芽生长出新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c04ef80392fd59a3d0915ab360ec5f3e.png)
因每年几乎都在同一部位发芽抽条,经多年积累生长,枝条基本形成逐渐膨大突起,增大成拳头状树型,此即“拳桑”,树型养成上也叫拳式养成法。拳式养成的桑树因树型整齐,便于伐条管理和大规模地收获作业,清代以来被嘉湖地区的农民普遍采用。养成桑拳的多少,可视桑树树势而定,树势强的可多留几拳,树势弱的少留在有空隙的地方也可进行补拳,让其增加拳数,多发枝条。桑拳上长出的枝条称为“微条”,当地农民又称“正条”,即拳上直立向上的枝条。
五、桑叶采收与利用合理的收获方法,不仅能获得饲蚕的优良饲料,而且能够充分发挥桑树的生产潜力。嘉湖地区的农民不仅对桑树的生理特点十分熟悉,还根据不同的树型养成形式与湖桑的品种特性,将桑叶的采收与蚕期用叶、湖羊饲养用叶与桑树生长发育相配合,创造了精细的桑叶采收技术。嘉湖地区桑叶采收一般是摘叶与伐条 两种技术方式相结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89425d306cb58395f175b2efa59f6682.png)
春蚕稚蚕期采用摘叶的方法根据嘉湖地区桑树生育规律,春叶一般在谷雨边成熟,农民依据这个规律来安排养蚕。农民养春蚕,掌握在谷雨前收蚁饲养,争取在小满以前上簇采茧。这样安排,一方面能使蚕的发育与桑叶的生长相适应,另一方面可以避开壮蚕期遇到高温危害。而且,桑树的伐条时间亦较适时,也有利于新梢的生长。同时,这样做对整个农业生产也有好处,蚕在小满前上簇了,就可以将劳动力集中于收获春花和栽插单季晚稻。
春季壮蚕期桑叶的收获一般采用的是夏伐的方式。此时将桑树上的嫩枝条及新长出的桑叶全部剪去。桑树夏伐后,枝条基部休眠芽萌发,加强肥培管理,即会迅速长出新枝。所以在剪桑之后,农民对桑地都及时施以“谢桑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a1913bec56bd4270a8c8c4136715e7ee.png)
旱地是嘉湖平原蚕桑业发展中最为稀缺的资源,尤其是湖州蚕业中心,由于地理条件限制,植桑不能满足养蚕的需求。在需求的推动下,市场自动寻求出适宜于更大规模效应的专业化植桑区域。
嘉湖平原的桑园土壤是在河湖相冲积母质基础上,经人工开挖堆叠泥土熟化而成。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嘉湖平原桑园土壤属于泥垫早耕人为土科,又称桑园堆叠土。这类土壤土层深厚,高爽沥水,通气性好,肥力稳长,适于桑树的生长。
嘉湖平原专业化桑园集聚的同时,专业化桑树育苗区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 嘉湖地区培育的桑苗,很早就作商品出售。地形位置低的夜潮土,对桑树生长更加不利。小粉土和淡泥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质地都偏砂,这样的桑地肥效快,耕作省力。种植桑树,播下桑子也容易发育成苗,且桑苗生长快。也就是说,这块区域有用来培育桑苗,有着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c935b15275b94b1fa46a9c0559922fce.png)
明中后期桑叶在嘉湖地区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商品。因为蚕业经营利润丰厚,嘉湖地区的小农家庭将养蚕视为一种投机事业,养蚕多少并不是根据家庭植桑多少而定,农户可以全家出动,在一个月间养育大量的春蚕,成功的话当年可获取巨额利润,但桑树种植却需要农家投入长时段的精力才能获利。这种情况下,嘉湖地区桑叶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期货特征。
总结:明清时期,嘉湖地区的蚕桑生产空前繁荣,地理环境上的差异导致了嘉湖地 区内部植桑养蚕上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又促进了本地区桑叶经济的商品化,专业植桑区由此形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a47a8f117c525dbf65c2ca4b1a9c26cd.png)
明清时期,嘉湖平原地区成为了江南的重心,是人类在这个湖沼湿地中几个世纪之中经营的结果。南宋末年以来平原中围田的大量开发,大面积沼泽地得以被改造成为适宜种植水稻的稻田,前期繁盛的稻作经济也为后期蚕桑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基础,宋元时期嘉湖平原随着水利建设堤防与运河的完善,平原水网形成,期间被开垦的沼泽地增多,浅水区域被大量围垦,明清时期的开发主要是深水区域的牙荡田开发, 嘉湖地区最发达的农业生态模式桑基鱼塘、桑基稻田类型在世纪均己出现,这些模式也是传统中国最经典的生态农业模式的代表。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