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晋到唐朝,军事制度的改革,看古代“府兵制”的发展历程

吉康说历史 2023-04-25 12:02:08

“府兵制”的存在,其实在很多朝代都非常适用,而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北周、隋朝以及唐初。“府兵制”在古代的军事地位是比较突出的,从兴起到鼎盛,古代府兵制的发展历程漫漫岁月。

“府兵制”

府兵制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其实算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实行,但在唐初遭到破坏。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兵即是农”,简单来说,他们既是农民也是士兵,既耕种也打仗。没有战争就农耕,不农忙的时候,还需要练兵;

在古代,高贵子弟才能当兵?

虽然人人都能为兵,但在唐初时候,要想成为士兵,却并非易事。这些士兵大都出身优越,家庭情况非富即贵,主要是“三卫和卫士”。三卫,是唐朝禁卫军的组成;卫士,主要是由一些官员们或者是有钱人家的子弟充任。因此,真正的权力还是归皇室和地方贵族所有。

府兵制的形成,大约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大约是在宇文泰当政期间,这时候主要是吸纳一些乡民,使之成为一个全新的军事体系。这时候,府兵的一切开销和费用都由国家一并承担,且此时的府兵和土地、户籍并无挂钩,只是鲜卑兵制向汉朝封建军队转化的一个开始。

第二个时期大约是在557年到572年间,这时当值宇文护执政期间,通过进一步的整顿24军正式确立。

最后一个时期大约是在572年到580年,府兵制越来越被认可,得到了大力发展

府兵制的影响

府兵制的发展确实对王朝的兴盛起到积极作用,其一,因为取兵于民,府兵们的开销由自己支付,就免除了中央政府的一大笔军用开支。第二,在正常情况下,士兵既是农民,农民也是士兵,除去正常的军队训练时间,平常大部分时间可以不脱离土地生产,有效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与此同时,因为平时作为有序的作战训练,府兵制的士兵身体素质一般较好,军队作战能力较高。

最后,府兵制的完善,确保了朝廷对军队权力的掌控,唐朝时期,每当有战乱发生时,被启用的军府依照中央下发的鱼符进行行动,地方府兵迅速改编成军队,交达朝廷指派将领。在战乱结束之后,朝廷将领将鱼符归还中央,集中的府兵被解散回家,这样便使得将领无法长期掌握军队,从而能够有避藩镇割据的出现。随着唐朝国土面积的不断扩大,战争规模的不断演变,问题便开始出现了。

问题出现,影响府兵制发展

唐初之后,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朝廷也屡禁不止。大量的土地为贵族所有,由朝廷所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这也就意味着能分给农民的土地也越来越少。法律规定,如果府兵出战,战力有功,而朝廷就会授予土地,并归个人所有,即便战死,封田也能成为子孙所有,不用交还给朝廷。但由于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这个奖励机制也很难变现,因此,士兵们的积极性也很难提高。

除此之外,随着疆域面积的不断扩大,征战规模也越来越大,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士兵们所负担的责任也越来越重。比如说西域战场的开拓,需要远征万里,士兵们跋山涉水,基本上远离家乡三年五载。而且边境条件艰苦,生活条件极为为苛刻。而家中失去了主要的劳动力,一家老小生存都成了问题。

在演绎唐初时期的影视剧中:当兵的兵士远离家乡数年,返乡回来的时候,发现家中一家老小已经全部被饿死,而这一场景也是当时府兵们悲惨境遇的真实写照。因此,府兵制最终被淘汰。

府兵制没落,另一个制度兴起

自五唐结束后,募兵制便取代府兵制成为古代封建王朝中的重要兵制之一。募兵制,通俗来讲,就是去地方征兵,这样一来,领将的权利就被分散。在唐玄宗时期,募兵制进一步发展,逐渐演变成了藩镇格局。对此,中央只能下设节度使一职对军事管理制度进行调理,此制度一出,确实达到了军队作战能力提高的目标。

但与此同时,节度使的出现,使得唐朝边境地区逐渐演变成了节度使的个人管区,节度使的个人权利无限放大,直至唐朝末年,出现了像安禄山一样的节度使叛乱事件。此外,在宋朝时期,灾荒年间,招募流民、难民充兵成为当时一项基本制度。

对比府兵制,募兵制确实增强了军队的作战能力,但也过度加强了边境地区节度使的指挥权和调度权。其实在安史之乱结束之后,为了更好的应对藩镇军阀势力,唐朝帝王意识到“皇家私人军队”的重要性。但这时由于国库的捉襟见肘,皇帝面对各地势力,仍然无能为力。

到了唐德宗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便重新下令招募士兵,广屯良田,企图恢复府兵制。但正所谓巅峰之后便是下坡,曾经辉煌的府兵制再也不能发挥往昔的作用,只能被淹没于历史的洪流之中。

史学家们对“府兵制”的研究

由于府兵制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这种制度一直深深吸引着古代史学者们,对该制度的研究也可体现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学者们对“府兵制”的兴起时间进行了确认并达成了共识。“府兵制”出自西魏北周,是由当时鲜卑拓跋的部落兵制演变过来的。

《唐折冲府考》的作者,较早的对府兵制进行考察工作。后又有学者罗振玉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说明,编写了《唐折冲府考补》和 《唐折冲府考补拾遗》。其中,谷霁光的著作

《府兵制度的起源》《镇戍与防府》《西魏北周和隋唐间的府兵》《再论西魏北周和隋唐的府兵》

又在府兵制渊源和发展上进行了详尽的探究,详细阐释了府兵制的发展脉络。

1937年,由陈寅恪主编的《府兵制前期史料试释》对府兵制的各种制度提出探讨,他认为府兵制前期的特点包括:

鲜卑兵制、大体兵农分离制、部酋分属制和特殊贵族制。出自陈寅恪《府兵制前期史料试释》

但1939年王树椒对陈寅恪的观点提出质疑,作《府兵制溯源并质陈寅恪先生》。与此同时,杜洽、吴廷燮、吕宫助、姚薇元等人对府兵制也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第二个阶段:学者们对“府兵制”的性质进行了确认。这一时期研究进步深入,像如唐长孺作《唐书兵志笺正》,被称为是研究唐朝兵制案头必备之书。1962年,谷霁光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府兵制度考释》, 纵古观今,包罗万象,深度研究了府兵制的形成发展的深层原因,试图将府兵制与整个封建社会相联系起来考察,到目前为止,是有关府兵制 最为系统的专著。1955年,《试论隋唐府兵制的作用》,都具有开拓性的创新性和前瞻性。但在这个阶段的后10年,国内研究却趋于缓慢,海外研究成果显著。

第三个阶段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期。这一时期,学者们开始在宏观视野下去探讨府兵制与国家权利制度的联系。利用相关出土文献、书籍研究成果,对唐代府兵制的研究更加深入,像1992年,在中华书局,李方编写的《唐折冲府增考》,发表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上的杜文玉的 《唐京兆府内折冲府考逸》等等。加之中外学者引入新的理论与方法,使得府兵制从性质、分布、作用等方面问题探究更加全面。

对于府兵制的研究的第四个阶段是二十一世纪以来。这一阶段以来,由于社会史、文化史的相关研究愈加崛起,因此,对于军制史的研究变得越来越少。但值得一提是的,相比较以前唐时的府兵制研究的深入,相对薄弱的隋朝时期的府兵制的研究开始有了起色。比如,200年,张沛 《隋兵府考》;2010年,张小永、王晗的《隋河南郡鹰扬府汇考》等等,根据记录,直到目前为止,关于隋朝考出的军府名已经高达上百个。

总结:

几年来对于府兵制的研究热情虽然有所削减,但其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仍不可小觑。随着各种基础材料的发现,一些新的府名也得以重见天日,但历史上军府的增加或是减少,因不同地域和不同时期仍存在不小的差别。因此,在已有研究基础之上,为府兵制进行编年制处理,能更加直观的看出不同时期内军府数量的变化情况。无论是横向或者是纵向来看, 府兵制在中国古代兵制史上所起到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视的,也对如今的相关军事改革有所启发。

0 阅读:6